《修心七要》略釋(八)
甲四、(歸結終生之行持):
總攝竅訣要 應修習五力
大乘行者歸結終生的修法,即是將一生的行持歸納爲五種修法,也可說是五種力量——五力。依靠這些力量,就可使其生生世世不退失菩提心,並使菩提心在生生世世中不斷增長。所有的大乘佛法,皆可包括在這五種修法之內。
第一力:引發力
不論是在修行或作任何事之前,都必然會生起的動機,就是引發力。
關于引發力的概念,有很多種理解方式。
譬如,小乘有所謂的滅定,雖不在四禅八定之內,卻也是一種非常寂靜的禅定狀態。
大乘認爲:一旦進入了這種滅定,則所有的念頭與感受都一並消失,唯獨剩下極細微的阿賴耶識;
小乘則認爲:在滅定的境界中,已無有任何取舍的念頭,五蘊悉皆斷盡。如果要從滅定中出定,就要靠引發力來起作用。也就是說,在進入滅定時,意識都還存在,所以能發心入定;而在出定時,因所有的意識都已消失,要想出定,就需要引發力。
例如,如果准備修七天滅定,則在入定前,必須要有強烈的發心:我絕對只在滅定中停留七天,第七天的早晨或晚上,我一定要從定中出來。這樣的決心就是引發力。因爲有這樣的引發力,當第七天來到時,雖然並沒有要出定的念頭,但自然而然地就會從定中出來,這就是引發力的作用。
又譬如,根據中陰的訣竅,當人即將進入中陰階段,呼吸還未停止時,一定要將中陰過程中將會出現的現象——忿怒和寂靜本尊的身像等等告訴這個人,並要他牢牢記住;然後告訴他:你一定要認識到,在中陰過程中所看到的光及所聽到的聲音,都是自心的反射,絕對不要對這些光和聲音産生恐懼,這就是臨終時的引發力。
由于有這樣的引發力,在中陰身時,當上述現象一出現,這個人立刻就會反應過來:這些現象只是心的一種幻化,並非外在實有的東西。這樣一來,他就不會害怕了;再說,如果出現的身像是自己平時就已經熟悉的本尊,就更不會懼怕。換言之,雖然此時人已經死了,亡靈生前聽過的中陰訣竅,此時也不見得記得住,但依靠臨終時的引發力,就能讓他在中陰階段清清楚楚地意識到該如何面對這個過程。再例如,若想明天早上五點起床,今晚睡前就要鞭策自己:我明天早上一定要五點鍾醒來,一定要五點起床!以這樣的發心,第二天早上到時候就絕對會醒過來。這就是引發力的厲害之處。
然而,修菩提心的引發力並非如此,而是隨時隨地、時時刻刻都要有引發力。當早晨剛醒來時,立即就發心:在今天的二十四小時中,我絕不離開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如果還未證悟空性,尚不能發勝義菩提心的話,就只針對世俗菩提心的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來如此發心。每天早上都必須這麼做,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既是發心,也是決心,因爲發心的本身就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所以叫引發力。
更高一個層次的發心,是不僅發願今生如此,而且發願在往後的生生世世乃至成佛之間的所有輪回中,都不忘發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這樣的引發力,不僅每天早晨要有,而且時時刻刻都不可或缺的。因爲引發力能起到無與倫比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謹記在心。
第二力:串習力
串習力的意思就是,如果平時經常修菩提心,就會逐漸將這樣的修行養成一種習慣;串習力也可說是修習力,也即不斷修煉的意思。
其實,所有修法的重點即是修菩提心,除此以外,也沒有什麼值得修的了。菩提心的修法,包括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它涵蓋了所有修法的精華。平時不論是念經、磕頭、聞思或修任何法,都要以菩提心爲出發點,只有這樣,菩提心才會逐漸生起。當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生起的瞬間,即可稱之爲菩薩,同時,此人也進入了菩薩的資糧道。
也許有人會問:成佛所需經過的叁大阿僧祇劫,是從開始進入資糧道算起的嗎?不是。是要等菩提心比較成熟穩固以後,才算是叁大阿僧祇劫的開始,所以,不斷修習是十分重要的。
串習力的具體修法,也即菩提心的修法,以前已經比較完整地講過不止一次,再沒有什麼可添加的了。如果依照這些修法去修,還是無法生起菩提心,則可能是自己的罪障太深重了,在這種情況下,就要先以金剛薩埵修法來清淨業障;如果是因爲資糧不夠,則要精勤地積累資糧。此外還要常常閱讀有關描述菩提心功德之類的大乘經典,諸如釋迦牟尼佛學道時,是如何發菩提心、如何利益衆生等等的事迹。若能想盡各種方法來修習,定可如實生起菩提心。
第叁力:善種力
所謂善種,就是善業的種子。
我們要知道,生起標准的菩提心是極困難的事。沒有福報的人不但不能生起菩提心,就連聽聞大乘經典的機會都沒有。爲了能生起菩提心,並使菩提心增長,必須要積累資糧。
大乘最殊勝的積累資糧的方法,莫過于修七支供,因爲它涵蓋了所有積累資糧的方法。七支供的修法,在《普賢上師言教》及《極樂願文大疏》中,都有詳細的說明。而《普賢上師言教》中提到的曼茶羅修法,也是一種極爲殊勝的積累資糧的方法。通過這些修法來積累資糧,就有生起菩提心的可能。
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特別講求西方文明,它的中心思想則是強調自我。這並非古印度外道所主張的自我,而是就世俗人一貫僅專注于追求自己的利益而言的。只要是有利于己,幾乎沒有不願意做的事,由此而導致的傷害,不要說是對個人,就算是發動戰爭,犧牲無數人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當今西方文明幾乎橫掃全球,其影響所及,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自以爲是地高呼:“人不爲己,天誅地滅!”而且這種想法已經蔓延到社會的各個層面,連上小學的孩子,都被灌輸了大量以自我爲中心的思想。
本來生起菩提心就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沒有積累足夠的資糧,想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中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就更是難上加難,這也突顯了善種力的必要性。
第四力:破斥力
破斥什麼呢?就是要破我執。在破我執之前,首先要破愛我執。我執是愛我執的根源,愛我執是在我執的基礎上産生的念頭,它是所有煩惱的根源。
每當我們發現內心出現了較強烈的愛我執時,就必須破斥它。破斥的方法從前也講過了:主要就是要認知到,愛我執不僅影響我現在這一生,它更是在無始以來的生生世世中,讓我墮入叁惡趣,使我承受無邊無際痛苦的根本原因。
凡夫人一向認爲,煩惱的産生,都是由外境引起的。當然,外在的因素不能說沒有,但充其量也只是個助緣而已,真正的起因,就是愛我執,這也是所有惡業的出發點。
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來說,如果造作殺、盜、淫、妄等極其惡劣之行爲的出發點不是愛我執,而是愛他執,也即利益衆生的話,則這些行爲不僅不會成爲惡業,反而是大乘佛法的善業。
總而言之,沒有任何惡業是從愛他執産生的,也沒有任何大乘佛法的善業是從愛我執産生的。不論表面上的行爲看起來有多良善,只要動機是愛我執的話,它們就從根本上變成了小乘法或世間法,唯有以愛他執的發心所行的善業,才是大乘法。
在大乘經典中,將愛我執講得最透徹的,當數寂天菩薩的《入行論》與《集學論》。《入行論》列舉了許多理由,而《集學論》則引用了許多佛的教證,來一一證明愛我執的過失。若能經常閱讀這類經典,並進行思維,就一定能深深地體認到愛我執對我們所造成的重大負面影響,從而竭盡全力與愛我執分道揚镳。否則,在愛我執的基礎上作再多的善業,其利益也是有限的。
如果在這一世中不能解決愛我執的問題,則就算這一世有很好的修行或解脫的機會,也會被愛我執破壞殆盡。它是如何破壞的呢?可以說,如果沒有愛我執,我們就可以順利地修習大乘佛法;一旦有了愛我執,它就能讓我們無法修大乘法,生不起菩提心,以致失去成佛與解脫的機會。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經常被身邊的某個人阻撓,不能做想做的事,不能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們一定會與此人爲敵,對其大爲光火。而愛我執對我們造成的障礙,遠遠超過了世間受用的價值——它阻止我們進入大乘佛門,不讓我們成佛。既然如此,我們又怎能不對愛我執深惡痛絕呢?
雖然這個恨說起來容易,而實際上真要恨它,卻不是那麼簡單。因爲從無始以來,我們都沒有發現愛我執的任何錯處,總是認爲自己的所作所爲都是好的,自己的看法都是正確的,任何的不好都怪罪于其它衆生。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要想將愛我執放下,也不是說做到就可以做到的,但是,通過大乘佛法的理論與修法,以及個人的努力,我們就有可能做到,只是必須反反複複地修,才能達到這一目的。
另一個要點是,當意識到愛我執在心中生起時,要立刻將其破除。例如,在放生後作回向時,如果只想著替自己積點功德,希望自己健康長壽,或自己能往生極樂世界,或下一世能解脫成佛等等,總之心中就只想到自己的利益。當這樣的念頭冒出來時,要立即認識到這是愛我執,並了知,若在這樣的發心基礎上回向,所有的善根定會被破壞無疑,而且也不再是大乘的善業了,所以不能如此回向。
如理如法的回向應當是,只求衆生能往生極樂世界,只願衆生能解脫成佛,自己的利益絲毫不在考慮範圍內。縱然沒有專爲自己求得什麼,但因果是不錯亂的,最終該有的一定會有,該出現的到時候一定會出現。
世俗人一般沒有這種概念,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有人作過一些無私的奉獻,但那些奉獻往往是非常渺小的,而且多數都有附帶條件,要不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要不就是在特定的環境裏,只有極少的情況,是完全無條件的無私。
不要說世間人沒有這種想法,就連小乘佛法都沒有這種觀念。從修行的角度來看,是否能修習正法,是否能生起菩提心,或走上大乘之道,端視是否能勵力行持上述修法而定。
第五力:願力
願力就是發願,此處是指…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