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六)▪P3

  ..續本文上一頁業,也許可以投生善趣,但若造了惡業,那肯定是要墮惡趣的。因爲有了愛他心,有了慈心、悲心,所以她們的死就變得有意義了。

  那爲什麼不能每個人都死得那麼有意義?爲什麼凡夫做不到愛他?是誰不讓我們奉獻的呢?不是外面的人,就是我們自己的“愛我執”,除了這個執著以外,再沒什麼原因了。

  因爲心裏有“愛我執”,使得我們無論是誕生、存在,還是死亡等等,全都變得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成爲讓我們墮地獄、餓鬼等等的因。要知道,世上所有的病痛、苦難、戰爭、災害等不好的東西,沒有一個是以利他的動機而導致的,全都是由人類的共業造成的。這個共業,就是在“愛我執”的基礎上,所從事的殺、盜、淫、妄等事情。

  以上我們從解脫、世俗、因果叁個方面簡單地闡述了“愛我執”與“愛他執”的區別。我們思維的時候,可以全方位、反反複複地去思維。

  發現“愛我執”的過失之後,我們在修行上無論遇到任何違緣,會立即知道這些都不是來自別人的傷害,而是自己的問題,都是自己應得的報應。如果還不知悔改,一意孤行地將錯就錯,未來還會遭遇慘墮地獄等更嚴重的違緣與痛苦。日後我們一定要盡力削弱、斷除“愛我執”,使一切的病痛、困難非但無法成爲障礙我們修行的違緣,反而成爲激勵我們修行進步的助緣。如此一來,不論遇到再惡劣的環境,修行非但不會退轉,反而會有所進步。

  丁二、思維“愛他執”的功德

  于衆修大恩

   “于衆修大恩”,意思是說:要觀修一切衆生對我們具有非常大的恩德。

  從解脫的角度來說,獲得人身,值遇大乘佛法,有機會聞思修行等等;從世俗的角度來說,自己的長壽、健康、事業順利等等,大凡好的方面,全都來自于衆生。

  以菩提心爲例,如果沒有衆生,我們如何發起菩提心呢?沒有辦法。因爲有了衆生,我們才有産生慈悲心的對境,才能生起想救度衆生的心,才會爲了救度衆生,而誓願成佛。菩提心的兩個條件均來自于衆生。沒有衆生,就根本不可能生起菩提心。

  另外,六波羅蜜多的每一個,也是來自于衆生。比如,布施就是把錢財、正法、無畏施予衆生,若沒有衆生,我們施給誰呢?沒有布施的對象。同樣,持戒最關鍵的意思,就是不傷害衆生,正因爲有了衆生,我們才可以發誓:以後不再傷害衆生。如果沒有衆生,那我們還持什麼戒?忍辱也一樣,如果沒有衆生,修什麼忍辱,對誰修忍辱呢?精進、禅定、智慧也是一樣,目的都是爲了救度衆生。

  大乘修行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成佛。佛果從何而來呢?一個來自于佛陀,沒有佛陀就沒有人教導我們成佛之道;一個則來自于衆生。如果沒有衆生,我們不會有菩提心,也不會成佛。從解脫的角度來說,佛陀和衆生兩者都對我們具有同樣的深恩厚德。

  此外就是我們再叁提及的,一切衆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在做我們父母的時候,對我們也是恩重于山。

  如果我們能爲衆生付出一點點,哪怕區區的十塊、一百塊錢,用來買東西布施給衆生,其善根都是極其偉大的。所有爲了衆生而做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會變成走向解脫的直接因素;所有爲了自己而做的事情,都沒有任何實在的意義。從成佛的角度來說,衆生對我們就有這樣的利益,而我們自己對自己,卻沒有什麼利益。尤其是整天不修行卻造惡業的人,除了給自己帶來罪惡的報應之外,其它什麼用處也沒有。

  若能深深地體會到衆生對我們的恩德,則衆生打我們也好,罵我們也好,無論多麼無理地對待我們,都不會再成爲我們修行的違緣。關于這一點,從文革期間很多上師挨批鬥時候的表現就可見一斑。

  當有人或非人傷害我們時,我們該如何對待這個衆生呢?那個時候我們要想:他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在做母親的時候,對我有那麼大的恩情,現在他雖然傷害我,那是因爲他被愚癡染汙,已經把以前做我母親時的情景遺忘了,不知道我們曾經是母子。再加上我自己的業障使然,招致他現在來害我。雖然以往他對我有那麼大的恩情,但今天由于我的業力召喚,又令他造業。如果他知道我們曾經是母子的話,絕對不會傷害我,所以,即使他今天如此百般地虐待我,我也不應該責怪他,反而要想辦法斷除他的煩惱,帶給他解脫方面的利益,要對他修自他相換。

  尤其是當我們看到可憐、痛苦的衆生時,如果能直接利益對方,一定要盡一切力量去利益這個衆生,如果實在沒有辦法直接利益他,也要在心裏發願:雖然我現在無法直接利益他,但以後我一定要把所有的修行功德回向給他,令他成佛,令他獲得解脫。

  如果傷害我們的衆生是非人、鬼神等等,就要修古薩裏修法。《普賢上師言教》裏面講過一個這樣的修法:將自己的身體、血、肉等等布施給這些非人,讓它們在享用自己的身體後,不但解決了饑渴問題,而且産生了菩提心。

  書中還提到:修古薩裏修法時,要真心誠意地布施自己的身體。因爲我們每個人對身體的執著,都遠遠超出了對任何東西的執著,若能把自己的身體布施出去,則對積累資糧、清淨業障,都能産生很大的作用。

  總而言之,我們要了知一切過失均來自于“愛我執”,所有利樂均來自于“愛他執”。從今以後,我們要把“愛我執”作爲恨入骨髓的仇敵;而把所有衆生當成恩深似海的親人,並對他們修慈心、悲心等等。

  嘎當派大德朗日塘巴曾教誨後人說:“我曾閱覽過的所有甚深教法,都是將一切過失歸咎于自己,一切功德歸功于衆生。這一切的關鍵,就是除了“虧損失敗我取受,勝利利益奉獻他”之外,再沒有其它的法。”

  以上是觀察衆生的利益。若能認真修持這個法,則將來遇到來自人或非人的種種違緣時,就能做到對那些傷害我們的人或非人不僅沒有嗔恨心,而且能對他們發起慈悲心。若能這樣,則他們非但沒有成爲我們的違緣,反而成了我們修行的順緣。反之,如果我們沒有對治,在不明就裏的情況下,輕易對這些衆生生起嗔恨,那這個嗔恨心就已經成爲修習大乘菩提道最大的違緣了。

  轉惡緣爲道用最有力的方法,就是以菩提心來轉煩惱爲道用。

  丙二、(以勝義菩提心而將惡緣轉爲菩提道用):

  迷境觀四身 空護爲最上

  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見解。當我們遇到人、非人或者是其它自然界的違緣時,該如何以勝義菩提心來對待呢?

  那個時候,我們要知道:人、非人或者是自然界的災害,都是自心的一種幻覺,如果沒有自心,則不可能有外面的這些境象。比如說,如果沒有睡著,則不可能做夢;如果不做夢,則不會在夢中見到如老虎、毒蛇等等的恐怖景象。而夢中看到的這些恐怖景象,實際上在臥室裏根本不可能有,都是心裏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覺。同理,當人在清醒的時候,所感受到的其它現象也都是心創造出來的一種幻覺。

  那麼,心自身又是什麼樣子的呢?心沒有來處,所以是不生的,這個不生也叫做法身;心既然不生,則自然不可能滅,這個不滅也叫做報身;心既然不生不滅,則自然也沒有住或存在,這個不住、不存在也叫做化身。不生、不滅、不住叁者的無二無別,叫做法界體性身(佛的本體身)。所以,在心的上面,具備了佛的四身。

  至于具體的修法,則對我們這些沒有證悟空性的人來說比較困難。不過,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我們還是可以盡己所能地去做。比如,當我們遭遇困難——生意不順、身體欠安、心情不佳等等時,要立即抓住那個痛苦、難受的感覺。什麼叫抓住呢?就是讓它生起來。生起來之後,既不觀察也不觀想,只是去看它的本性,看看它本身到底是什麼樣子。它的本性說透了,就是空性。如果痛苦的念頭不是很強烈的話,有可能在觀察的當下立即間斷了,但這還算不上是證悟。所謂的證悟空性,就是在難受的念頭存在的當下,就能清清楚楚地感覺、體會到它是空性,是一無所有的。這就是以勝義菩提心對待違緣的方法。無論是生起貪、嗔、癡等任何精神上的念頭,我們都可以這樣做。

  另外,身體上若有什麼病痛,並且病痛不是很強烈的話,我們可以在病痛出現的時候,讓心平靜下來,然後觀察這個感受,如果肉體上的痛苦感受雖然還沒有消失,卻能非常清楚地感覺到這是空性。這也是證悟空性的一種方法。當然,對我們這些剛開始起步修行的人來說,如果有強烈的病痛感受,這些方法就無濟于事了,因爲我們的修行還不到位,所以要從微弱的痛苦開始起修。比如,當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下,有一種刺痛的感覺時,不要把它趕走,靜下心來觀察。當小的痛苦修成功了以後,再大一點的痛苦也就迎刃而解了。

  當這種修行成爲一種習慣,並且力量增強到足夠的程度以後,則在遭遇痛苦的時候,哪怕心裏的痛苦念頭與肉體上的痛苦感受還沒有消失,但已經無所謂,它不會帶給我們什麼影響。

  這本書上還講到,從小乘的角度而言,在家人就是有家庭的人;出家人就是削發出家,放棄了家庭的人。但大乘佛法卻認爲,不要說爲了自己而做世間法,甚至包括爲了自己的解脫而打坐、修行、念佛等等的人,都屬于在家人。

  比如,如果我整天都是爲了自己而打坐、修行,以大乘的角度來看,就不叫出家人,而叫在家人;如果所有修行的出發點,都是爲了利益衆生,則即使從外表上看來是在家人,但從大乘的角度來講,就是修行人。

  換言之,你們也可以選擇具備雙重身分——從小乘的角度來說,你們是在家人;以大乘的角度來說,你們是修行人。像我雖然穿著這一身衣服,但如果我不發心的話,那我也是個半出家人——從小乘的角度來說,我是個出家人;以大乘的角度來說,我應該被劃分到在家人的行列。

  我們以後要修的,主要就是這些修法。如果這些修法能修成,那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如果這些修法沒有修成功,則即使每天念一大堆咒,但想解脫卻非常困難,既便是能解脫,那也是很久遠以後的事情了。

  這些修法出家人可以修,在家人也可以修。雖然出家與在家的外表上有些差別,在家人要處理很多家庭、工作上的種種雜事,但每個人心裏都一樣可以修行。在思維如何利益衆生等等的事情上,也沒有任何阻礙。只是在家人的可支配時間少,出家人的可支配時間多一點而已——在碰到工作、家庭不順時,有可能爲了處理這些事而操心,自然會耽誤一些時間,但在思維和修行上,出家人和在家人沒有任何差別。

  所以,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處處都有很大的差別,我們不能用一個標准去衡量所有的事情。我說這些的目的就是,大家以後再也沒有借口不修行了!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六)》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