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沒有眼睛、沒有耳朵,也沒有觸覺,它怎麼去看呢?
這不是眼睛、耳朵所感知的層面,而是心自己所具備的特有功能,心就是能夠感覺到自己。在內心不起任何雜念的情況下,就能看到心的本性。當然,在有雜念的時候,心的本來面目就會被雜念所覆蓋,我們自然也無法看見。
放棄雜念的方法,在密宗裏面有很多種,在五加行修完以後,還有很多大圓滿的不共前行,這些前行,就是用以減少雜念的。但我們現在不講這些,而只講中觀的方法。按照中觀的方法,當心靜下來以後,就什麼也不想——既不追究過去,觀察現在,也不迎接未來——處于一種甯靜的狀態,並在這種狀態中去看心的本性。
如果你們在此時證悟,就會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異樣感覺——非常清楚地看見它並不存在,是空性,而不是我們找不到它的顔色、形狀。就像在晴朗的白天,我能清晰地透過窗戶看到自己所處的樓房與對面的樓房之間沒有任何建築物的存在,這不是我沒有找到,而是清清楚楚地看到兩者之間只是一片開闊的空間一樣。
以前也講過,“沒有找到”和“找到沒有”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同樣的兩組詞在順序顛倒以後,就有了很大的差別。所謂“沒有找到”,就是自己去看了,而沒有找到。只是沒有找到而已,卻不能確定其不存在。因爲世上有很多不能找到卻客觀存在的東西,如宇宙輻射、電磁波等等,在不借助儀器的情況下,僅僅通過人類的眼、耳、鼻、舌,則哪怕成百上千次地去尋找,也是不可能找到的,但我們的移動電話卻天天能接收到電磁波的信號,我們又怎能矢口否認它們的存在呢?由此可知,沒有找到並不代表不存在;而“找到沒有”,卻是一清二楚地看到它不存在,我們所找到的結果,是被觀察的對象不存在。
修習的方法,就是心靜下來後自己去看,自己去感受,只有這個辦法,除此別無他方。在此時此刻,其他所有的辦法都徹底失靈,派不上一點用場。之所以我們之前我們要通過聽經聞法、修加行——積資淨障、祈禱上師等等來做准備,就是爲了這個目的。所有的加行,都是證悟空性的前奏。如果通過別的辦法也可以證悟空性,那麼加行等等不修也可以,但事實證明,只有打好加行基礎,才能最終證悟空性。
修空性的過程一般有叁個層面:第一個,是胡思亂想、雜念萦繞的層面。這個層面是可以跨越的。比如說,我們在打坐的時候,有時會頭腦非常清醒,即使坐一、兩個小時也沒有太多的雜念,感覺很輕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抛開了第一個層面,而直接進入了第二個層面——阿賴耶識的層面;抛開阿賴耶識,就是第叁個層面,也即心的本性。
越深層次地接近于心的本性,其境界就越不容易表達。我們這裏所講的,都是最簡單、最低級的層面。雖然心的本性還有很多的層面,但我們不能在一開始,就自不量力地去說高層次的“不執著”、“放下”等等,雖然在此基礎上證悟,則可以證悟很高的層次;但如果沒有達到證悟目的,就往往會適得其反,而導致很多的錯處。
最低的層面是什麼呢?就是要證悟心的本性。心的本性是空性,是根本不存在,一無所有的。就像聞名遐爾的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所謂“菩提”,就是指涅槃。“本無樹”,就是指原本不存在。所謂“無”,也即空性。也就是說,涅槃本身是不存在的,從來就沒有什麼菩提不菩提,涅槃不涅槃,輪回不輪回,我們就是要現量感受到這句話的內涵。
所以,如果大家以後打坐的時候有一點輕松、舒服的感覺,也千萬不要去執著它,而要把著重點放在有沒有“悟”字上面。如果有了“悟”,則即使沒有證悟大圓滿,但至少也肯定證悟了中觀的空性。如果還沒有接觸到空的層次,只是感覺心無雜念、甯靜安祥,就算不上是什麼證悟境界,只是阿賴耶識而已。
證悟這個境界以後,還算不上是大圓滿之類的境界。也許有人會問:如果不是大圓滿修法,那是什麼修法呢?這只是中觀的修法,但在中觀修法當中,它又不是僅僅停留在書面的理論,而是與切實的修持密切相關的實修竅訣,這都是我在法王如意寶那裏學到的。
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經典——《現觀莊嚴論》,作者彌勒菩薩在該論當中,將自己在釋迦牟尼佛座前親耳聽到的大乘空性修法歸納爲兩種:第一種,是在該論第四品當中所講的不執著外境,要證悟外境的空性;第二種,是不執著自己的內心,要證悟內心的空性。整部經典的精華,就是這兩句話。在這兩句話當中,涵蓋了所有般若波羅蜜多經典——《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八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直至最簡略的《般若心經》——的修法。
正因爲這個修法太簡單了,因而有些人就不會證悟,所以我們在此之前,就要修出離心、菩提心,要祈禱上師,要積累大量的資糧,一定要讓證悟的條件十分充足。一旦條件成熟,則即使沒有太多、太複雜、太高深的修法,證悟也是信手拈來的事情;反之,如果連基礎修法都沒有修,到那時,就沒有其他的手段了。
在修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等的時候,就是要去思維,那時就必須要有層出不窮、此起彼伏的念頭,但在這個空性修法當中,就不能再進行思維,而要放下一切念頭。
我再總結一下前面所講的兩種空性修法的要點:第一個修法,是要進行觀察思維的;第二個修法,則不能有任何的思維,這有點類似于禅宗的修法。
有些人會問:這是不是像冬眠一樣腦子一片空白呢?不是。此時就是要讓心不帶任何成見地去看它自己,看它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這樣看的時候,如果前面的加行修到位了,同時也具備了對上師的強烈信心,則不需要說什麼空性見解,空性境界自然而然就可以感受到。
比如說,當我們用眼睛去看這堵牆壁的時候,我們無需事先做好自己一定要把牆壁看成白色的思想准備,而是在睜開眼睛的同時,白色牆壁就會昭昭在目。
這是最關鍵的一個修法,在大手印等修法的關鍵時刻,都會集中到這個修法上來。
精神的本面是很難了解的,從無始以來到現在,很多舉世聞名的哲學家、科學家以及學者,都受到了它的愚弄,都上了“心”這個騙子的當,所以至今都是不明真相的凡夫。唯有釋迦牟尼佛,才徹徹底底地弄清了心的本性究竟是什麼。
第叁種空性的修法,是有思維的修法。
如果心靜下來了,也去看了,卻始終沒有空性的感受,此時又該怎麼辦呢?我們還是要回到起點,像原來一樣去思維。在這個修法當中,不是去思維心的來處、去處等等,而是要去觀察心的存在之地。
我們可以這樣假設:如果我有一個存在的心或者精神,則肯定應該在我肉體的外表、內部,或者外表與內部的中間,而決不可能在外面的牆壁上、桌子上、花瓶中,因爲精神和肉體的綜合體才叫做我,既然作爲構成我的一部分的肉體在此處,那麼,作爲另一半的精神又怎麼可能在毫不相關的牆壁上呢?所以,我的精神或者心一定是在肉體的內外。如果在我肉體的外表、內部,或者外表與內部的中間都不存在所謂的心,那它就應該是無生無滅,根本不存在的。
在判定出這個結論以後,我們就開始去找。如果心在肉體的外表、內部與中間,那又在外表、內部與中間的哪個地方呢?心所依附的外表、內部與中間本身究竟存不存在呢?然後就像前面所講的中觀思維方式一樣,把外表的皮膚分解爲空性。接下來,我們又可以進一步思維,既然在外表找不到,那它是不是位于中間或者內部呢?內部有什麼呢?每一個看過天葬、學過解剖學、學過人體結構的人都知道,裏面無非是一些肌肉、骨骼、骨髓、心髒、肝髒等組織與內髒器官而已,然後,我們又可以將它們一一分解,直至全部分解爲虛空。
如果又有人認爲:雖然沒有位于外表與裏面,那它是不是位于中間呢?那我們就要問,除了外表與內部以外,究竟什麼是中間呢?所謂的中間,只是一個相對的抽象概念而已,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確定的“中間”。
比如說,中午十二點如何確定呢?我們往往把收音機所說的“剛才最後一響”,認定爲是標准的北京時間十二點。但“最後一響”的一秒鍾、半秒鍾、十分之一秒或者一刹那,也是可以分成很多時段的。其中前面的時段屬于上午,後面的時段屬于下午。分到最後,就分不出所謂的“中間”。同樣,在內外之間也找不到什麼中間,不是內,就是外;不是外,就是內。這樣觀察以後,就在身體的裏裏外外都找不到心的存在之處,因爲心本身就是無形的,要給它確定出一個位置是很難的。
這不是“沒有找到”,而是“找到沒有”,也即找到了空性。
雖然中觀的思維五花八門,但分解的方法相信很多人都應該很清楚。又因爲它與物理的理念很接近——越是趨近于細微的層面,就越是找不到——所以也比較有說服力。但是,二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物理學是以希望找到某個粒子、能量或其他可以存在的東西爲著眼點的;而佛法的中觀理論,卻是要打破、推翻這種虛無的存在。
然而,雖然有些人也找了,卻沒有找到這種感覺,所有的方法都嘗試了,還是對空性一竅不通、毫無知覺,這種人肯定是加行沒有修好。此時就應該將以前所修的加行數量歸零,從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起點開始重新修加行。只要堅持這樣修持下去,以後一定會證悟的。
上述叁種不同的空性修法,大家既可以任修一種,也可以叁種同時並修。如果想證悟,中間的方法是最直接、最容易證悟的,但因爲這種方法沒有很多的思維,所以對有些人來說也不適合。對這些人來說,就要先通過思維的方法來打牢基礎,然後再修不思維的方法。
另外,本論還提到,在修空性的時候,我們有可能會對空性的念頭産生執著,會認爲包括身體、精神等其他東西都不存在,唯獨剩下了空性,只有空性是存在的。
如果空性實實在在地存在,那它又是如何存在的呢?這種觀念是不堪一擊的,因爲世上本身就不會有一個實有的東西存在。如果認爲空性存在,就成了一種執著,所以必須要放棄,對空性也不能有執著,但這是最終放棄的執著,首先能夠證悟空性,就已經很不錯了。
其實,如果真正證悟空性,是不會對空性有執著的。只是在沒有證悟空性的時候,我們會認爲,既然經書中叁番五次地講到一切物質都是不存在的,那肯定不存在就是實實在在的東西。所謂不存在是什麼呢?它也是觀待于存在的一種概念,這二者都是相互支撐、相互依賴的。不是“不存在”,就是“存在”;不是“存在”,就是“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那就有一個實在的空性存在,這樣就産生了一個新的執著。
“對治亦自解”,所謂“對治”是什麼呢?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自解”又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沒有任何執著束縛的本自解脫。
簡單地說,所有的東西,包括輪回、涅槃在內的內外世界都是空性,那麼作爲對治的空性智慧也應該是空性,而不會是實有的東西。
前面所講的,是比較低層的一種含義,在此之上,還有很多高層次的含義。任何事情,都應該從低層次著手,這才是最踏實的。
雖然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出離心的修法,是最低的層次,從理論上,大家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低層次修行的體會不知大家有沒有,這些修法的標准我們達到了沒有?這就很難說了。
既然連中途的目標都沒有達到,再講更高的修法也沒有什麼意義,唯一的好處,就是我們聽到了這些法,會在心裏播下一些種子,這是永遠不會浪費、不會錯亂的,以後可以逐漸生根、發芽、成熟的,但對修行而言,卻是于事無補的,所以,我們不需要往高深的層次去講。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聽大圓滿、講大圓滿,但這樣講聞的結果是什麼呢?這就很難說了。我們既無權去說聽聞大圓滿的人不能證悟大圓滿,更不能說講解大圓滿的人不懂大圓滿,沒有資格傳大圓滿,但很多人卻沒有按照釋迦牟尼佛,以及佛菩薩化身的高僧大德所要求的,由淺入深、從低到高的順序去做,這樣的結果注定會失敗!所以,我們要輾轉反複地強調最低的層次。
“道體住普基”,“道體”是指修道的本體。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修道的本體要安住于阿賴耶識(意即普基)當中。
此處的“阿賴耶識”,不是前面所講的八識當中的“阿賴耶識”。經書當中所诠釋的“阿賴耶識”這個詞的含義,也至少有好幾種。此處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指萬事萬物本體光明空性的境界。
“阿賴耶”是梵文的音譯,意思就是所有一切的基礎。我們修道的本體,就是要安住于光明空性的境界,它是一切法的基礎。
具體的修法前面已經講過,無論觀察也好,不觀察也罷,在正式修法的時候,當心靜下來以後,便會深深地體會到,包括心與外境在內的一切萬法都是空性,這就像我們在萬裏無雲的白天仰望蒼穹,就只能看到一片蔚藍的虛空,除此之外別無所有一樣。
這個時候便停頓下來,專注于這種狀態當中,半分鍾、一分鍾、五分鍾都可以,時間越長越好。這就叫做安住。
以上所講,是打坐時的叁種修法。
丙叁、(結行):
坐間修幻化
在出坐以後,無論是上班、坐車,還是在大街上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之際,都要知道這一切顯現都離不開打坐之時所感受到的空性,只是在凡夫衆生的幻覺當中,才會出現形形色色的世界,包括各種各樣的人、物、山川草木、宇宙太空……它們和打坐之際所現見的空性是一味一體的一回事。其間的差別,就是打坐時看到的,是它的內在本體、真相;而現在所看到的,卻是它的假相、幻覺。我們時時刻刻都要提醒自己,要牢記這一切都是如幻如夢的道理,這就是坐間的修法。
出坐以後的回向,在以前的《慧燈之光》當中已經講過了,此處也是一樣,沒有別的內容。
本來勝義菩提心的修法可以叁言兩語輕描淡寫地帶過,但因爲對很多沒有聽過空性修法的人而言,空性的修法還是很模糊的概念,所以此處爲大家比較詳細地講解了空性修法,希望大家能由此而多多少少地理解一點空性修法。
這是中觀的勝義菩提心修法,在此之後,還有密宗空性的修法、大圓滿空性的修法、大手印空性的修法等等,但只是方法不一樣而已,都能起到異曲同工之效。
雖然修行人的層次有高有低,但最低的限度,也應該是往這個方面努力的人。如果講了半天,大家卻如風過耳,一點都不去嘗試,就不會有進步;反之,如果有了進步,養成打坐的好習慣,則即使一天不打坐,也會壓力重重,覺得很可惜,很浪費時間,那時縱使有人讓我們不打坐,我們也不會答應。
萬事開頭難。只要邁上正軌,厲力勤修,證悟空性便是手到擒來之事。
《慧燈之光六《修心七要》略釋(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