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六 略說八關齋戒

  略說八關齋戒

  很多人在守八關齋戒,但卻對八關齋戒不是特別了解,所以有必要介紹一下。

  八關齋戒可以從種類、差別、授戒者、受戒者、受戒時間、受戒方式、學處與功德八個方面來闡述:

  一、種類

  八關齋戒有四種:第一種,是人天乘的八關齋戒;第二種,是小乘的八關齋戒;第叁種,是顯宗大乘的八關齋戒;第四種,是密乘的八關齋戒。

  二、各種八關齋戒之間的差別

  世間、小乘與大乘顯宗的八關齋戒,都建立在皈依的基礎之上。沒有皈依,就不能得到八關齋戒。

  《俱舍論》講得很清楚,沒有皈依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對叁寶沒有信心,所以不受皈依戒;第二種,是雖然對叁寶有信心,但在受八關齋戒的時候,不知道之前必須受皈依戒,或者忘了受皈依戒。其中的第一種人,就不會得到任何八關齋戒。

  而它們之間的差別,是在于發心:

  (一)爲了得到現世生活中的一些蠅頭小利、健康、長壽等等,或是爲了來世不墮地獄、旁生、餓鬼道,而得到人天的福報,這樣受持八關齋戒,就是世間的八關齋戒。雖然世間的八關齋戒有皈依的基礎,故而不屬于外道的戒律,但也不屬于別解脫戒,其結果,只是世間的福報。因爲所有的別解脫戒,都一定要有出離心。如果沒有出離心,即使受持比丘戒、沙彌戒等出家戒,也不能稱爲別解脫戒,不能成爲解脫之因。

  (二)在皈依、有出離心,但沒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受持八關齋戒,就是小乘的八關齋戒。

  (叁)在皈依、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上受持八關齋戒,就是大乘八關齋戒,它屬于菩薩戒的一部分。

  在受持八關齋戒之前,發心非常重要。最好是有不造作的出離心和菩提心,實在不行,也要有相似的出離心與菩提心。

  前叁種八關齋戒與密宗的八關齋戒之間,有六種差別:

  (一)受戒者

  前叁個八關齋戒,居士可以受,出家人不能受。密宗的八關齋戒,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

  因爲出家戒與前叁種八關齋戒的層次不一樣。在低層次戒律的基礎上,可以受高層次的戒律。但在具備高層次戒體之後,再去受低層的戒律,就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得不到戒體;如果得到了戒體,則原有的戒體也會同時舍去。如果出家人受前叁種八關齋戒,就有可能舍去出家戒。所以出家人不能受前叁種八關齋戒。

  (二)授戒者

  第一次受持前叁個八關齋戒的時候,需要在一位善知識面前受。密宗八關齋戒最好是在善知識面前受,但如果實在找不到,則在佛像前受持也可以。

  (叁)發心

  前兩個八關齋戒不需要有菩提心,只要有皈依戒與出離心就可以了。密宗的八關齋戒必須要有菩提心。

  (四)儀軌

  在前叁個八關齋戒的共同儀軌之外,密宗八關齋戒屬于外密的戒律,它既有觀想,也有灌頂,還有特定的儀軌。

  (五)學處

  雖然八關齋戒的八條戒都是一樣的,但密宗的八關齋戒必須素食,哪怕是叁淨肉也不能吃,前叁個八關齋戒,尤其是前兩個八關齋戒卻沒有這樣的要求。

  (六)結果

  密宗八關齋戒的功德相當大,其結果是成就佛的果位。大乘顯宗的八關齋戒因爲有菩提心,所以也可以成爲成佛之因,但前兩個八關齋戒的果報,卻只是人天福報和阿羅漢果位,而不是成佛之因。

  另外,顯密八關齋戒還有一些細節方面的差別——禁語、觀想、食物方面的講究等等。

  叁、授戒者

  受戒的時候需不需要授戒的善知識?善知識是否必須是出家人呢?

  關于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觀點:小乘律藏認爲,八種別解脫戒都需要在比丘面前受。但其它佛經又認爲,在比丘、婆羅門(非外道婆羅門)或其他任何一個正在受持八關齋戒,並且會念頌儀軌的人面前,都可以受持別解脫戒。這樣一來,佛經裏面就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小乘一切有部支持律經的觀點;而小乘經部又抱持第二種觀點:雖然受持出家戒律需要出家人,而且是比丘,但八關齋戒卻不一定要在出家人面前受,由修證很好的居士傳授居士戒,受戒者也能得到戒體。

  此處所指的居士,最好是指像瑪爾巴大師或薩迦派很多成就者那樣的居士。如果實在沒有辦法,找不到更好的善知識,則在普通居士面前受戒也能得到戒體,但出于對戒律的尊重,我們還是不能過分草率隨便。

  但無論修證再高,修行再好,即使是像瑪爾巴大師那樣了不起的成就者,只要身份是在家人,就沒有資格傳出家戒。

  雖然無著菩薩的個別論典中也說過,在沒有人傳的情況下,在佛像前受大乘八關齋戒,也可以得到戒體。但實際上傳戒的時候,尤其是第一次受戒的時候,還是需要一個善知識。

  在戒律方面,雖然有時也可以用理論抉擇,但更多時候是要看佛經,佛當初怎麼說,就要怎麼辦。

  四、受戒者

  顯宗的八關齋戒,受過居士戒的都可以受。居士受此戒就成爲居士的“長淨法”,長淨法也即長善淨惡的方法。沒有受居士戒但受過皈依的居士也可以受,出家人不能受。

  密宗的八關齋戒,出家人、在家人都可以受。

  五、受戒時間

  在早上不借助于任何光源,僅憑自然光也能看到手紋的時候,直至日出之前的時間段內,都可以受持。

  因爲八關齋戒只有二十四小時,所以剛剛開始天亮的時候必須受持,如果時間推遲到日出以後,就不夠二十四小時,那樣八關齋戒就不夠完整了。

  另外,無著菩薩還製定了一種僅僅夜晚或白晝受持的八關齋戒。譬如說,在睡覺之前受持,第二天天亮的時候,戒體自然消失;或早上天亮的時候受持,晚上日落的時候,戒體自然消失,只受一個晚上或一個白天十二個小時的戒。這也是一種度化衆生,令其培植善根的方便法門。無著菩薩這種戒律的製定,是有佛經根據的,我們不需要有任何懷疑,只要如理受持,就一定會得戒。

  但此處所講的,是受持二十四小時的八關齋戒,所以必須在能看見手紋到日出之間的時間段內受持。

  六、受戒方式

  小乘發出離心,大乘發菩提心,是最起碼的前提。另外還有一些要求如下:

  (一)早上第一次受戒的時候,受戒之前不能吃早餐;

  (二)受戒之前要洗澡,如果實在條件不允許,也一定要清洗五支——臉部、雙手、雙腳。

  (叁)如果只受一天的戒,那就很簡單,只需按照儀軌念誦就行。如果是受一年、兩年、五年或終身,每月在有佛經規定的初八、十五、叁十,以及其他功德殊勝的日子——初十、二十五、二十九,或任選其中固定的任何一天或幾天。則在第一次受戒的時候要按照自己的選擇發心,然後一次性受持。以後每月的齋戒日,就只需自己在釋迦牟尼佛像前念儀規受持即可。

  如果不是每個月的某幾天,而是終身每日受持這八條戒,就不叫八關齋戒,而變成了一種居士戒。守持這種戒律的居士,叫“果目”居士。

  詹匝果目是印度非常出名的論師、菩薩、成就者,他就是終身受持這八條戒的居士,所以人稱“詹匝果目”。

  一切有部認爲:一次性受戒的必要,是第一次在早餐前受戒以後,每月的齋戒日即使吃了早餐也可以受戒;經部與無著菩薩的論典認爲:除了以後可以在早餐後受持以外,一次性受戒還有以後受持的時候不需要善知識,只需自己在佛像前受持的必要。

  (四)在第一次受戒的時候,假如這樣發心:如果因爲農曆和藏曆的差別等等而受錯日子,或者忘記受戒,我可以第二天補受。我想也應該是可以的。

  還有,爲了避免因爲中秋節或除夕的時候受戒,而引起家人的不滿與不理解,甚至對佛教的诋毀,就在第一次受戒的時候發願:如果中秋與除夕的藏曆和農曆是同一天,我就發願在之前的十四號與二十九號受戒,除了這兩個特殊日子以外,我都按照正常的日子受戒。我想也應該是可以的。

  雖然上述受戒方式不能找到佛經直接的教證,但因爲戒律都要根據自己的發心來定,所以應該沒有問題。

  但是,倘若第一次受戒的時候沒有這樣的思想准備,而在事到臨頭的時候,想臨時改變受戒日期,肯定是不行的。

  (五)受戒日期的計算,最好以藏曆——根據時輪金剛的曆算方式計算出的日曆——爲依據。首先,因爲時輪金剛的曆算方式是佛宣說的。也就是說,在全世界的所有日曆當中,唯有藏曆才是佛教的日曆,其它的農曆、陽曆、陰曆都跟佛教沒有什麼關系。

  其次,時輪金剛的曆算方式也很准確。雖然某些工具書中說,藏曆是文成公主首先帶進藏地,然後受到宗教的影響,認爲有些日子是吉祥的,就增加一天;認爲不吉利的日子,就把它去掉,故而會出現兩個1號、3號等等,或者沒有4號、5號等等的情況。但實情並非如此,現在藏地普遍通用的藏曆,並不是文成公主帶進來的,而是根據時輪金剛計算出來的。

  至于日子多一天或少一天的原因,和陰陽曆之間的差異有關。本來曆算可分爲陰曆(伊斯蘭教曆)、陽曆(公曆)、陽陰曆(藏曆等)叁種。藏曆是陰陽曆——陰曆和陽曆合在一起而計算出的日曆。一般來說,我們會把每次十五月圓至下次月圓之間的時間段分成叁十等分,這樣分下來以後,就是陰曆的一天。而每天日出與第二天日出之間的時間,爲陽曆的一天。陰曆一天的時間要比陽曆一天的時間短一點點,把陰陽曆湊在一起以後,就會有一些出入,累積起來以後,就會形成多一天或少一天的情況。

  大家知道,月球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是橢圓形的,故而有近地點和遠地點之分。當月球靠近近地點時,受地心引力的影響,月球的運行速度會加快,所以在此期間,每天的時間要短一些。月球靠近遠地點時,因地心引力減弱,月球的運行速度也會減緩,所以在此期間,每天的時間要長一些。這種曆算方式非常科學,也與現代天文學完全吻合,沒有任何差錯,根本不存在什麼吉利不吉利的說法,所以,根據藏曆受戒應該更合適。

  (六)佛經講過,受戒的時候,受戒者的位置必須低于傳戒者的位置。如果是在佛像前受戒,佛像也要放于高處,並在佛像前盡…

《慧燈之光六 略說八關齋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