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智慧的藝術(2)
太虛的“人間佛教”思想中,人生佛教是其中心。他認爲,佛教不應只關心死後的問題,應多注意現實的人生。他說:“人生,不論古今中外的宗教賢哲,總是教人爲善,與人爲善,向上進步以養成完美的人格,增益人類共同的生活,以求安樂、和平。佛教于充實人生道德,極爲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爲基本。”
以此爲指導,太虛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或啓迪民衆,或周遊列國,爲國家民族鼓與呼,成爲德高望重的一代宗師。
四
太虛大師,星雲大師,一脈相承。
“人間佛教,就是擁抱衆生。”星雲身體力行地繼承、光大了太虛的理念。
星雲大師用他自己直率雅致的方式,給人們講述了一個生命本質的故事:
一位高僧大德的長者,踽踽獨行于一條最艱辛的山路上,攀登了一座別人無法企及的高山,如今站在山頂,他向問詢的年輕人回答一路上來的心境:
“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爬到山頂,回首自己的腳印卻是:“動容楊古道,處處無蹤迹。”
鳳凰衛視與星雲大師結緣竟也是佛陀的引領:
2002年2月22日至3月31日,中國政府以“星雲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十六字授權,星雲聯合臺灣佛教界共同達成恭請西安法門寺佛指真身舍利來臺供奉協議。鳳凰衛視經過重重協調,對此項盛舉同步轉播,以“一月印叁江,雷音震兩岸”的專題報道,使千載難逢的盛事唱響于海峽兩岸。海內外衆多華人同胞得以一飽眼福,同沾法乳滋養。星雲大師與劉長樂相識結緣。
佛經描述釋迦牟尼佛的氣度與教化衆生的風範時,常以鳳凰王來形容。《大寶積經·清淨陀羅尼品》說:佛沒密迹力士宮殿。猶鳳凰王還住靈鹫山。《度世品經》說:樹心一切智,堅住足飛行,如鳥獨*,慈愍爲明曜。教化如鳳凰,衆生無能逮,拔度生死海,立志上泥洹。描繪出佛陀的一種和
美寬闊的氣質與光彩。
鳳講和美,佛講大愛。
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星雲大師與長樂先生的共同體會是:佛教文化是超越政治、超越曆史、超越地域、超越民族的,是連接全球華人的一座橋梁。
五
2007年是佛光山開山40周年,適逢星雲大師80高壽,他宣布“封人”,即所謂的“閉關”。自許80歲以後的人生仍要多爲佛教、大衆做事,將不再有公開性的演講,把更多時間用在閱讀、寫作上。
“封人”之前,大師前往歐洲進行一個月的“弘法之旅”,在梵蒂岡與教宗會面,在日內瓦國際會議中心演講“融合與和平”,聽衆超過千人。2006年12月在香港紅磡體育館的四場佛學講演,聽衆更是多達四萬。在中山大學爲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錄製的演講《般若的智慧》,被稱爲“收山”之作。
帶著崇敬的心情,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先生于2007年元月前往佛光山,與星雲大師進行了幾次對話。
冬日佛光山,空氣中彌漫著濕潤的氣息,蒼林掩映著廟宇,盈盈檀香和潺潺溪水,袅袅梵音和蒙蒙天光,交織在一塊人間淨土中。
星雲大師與長樂先生相向而坐。人們看到兩位的相貌,皆歎“與佛有緣”。
身著迦裟的星雲大師辦報、辦雜志、辦電視臺,堪稱“媒體中人”。一襲中式衣衫的劉長樂由于對佛教文化的推崇和熱心,亦算與佛有緣。
二位智者,各具視野,款款道來,已見包容。
談中華文化,談人生履曆,談生死意義,談現代管理……其中的核心,就是“包容”。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智慧的典籍,浩蕩如煙海,但仔細想想,“包容”二字堪已囊括。包容修的是心,包容煉的是心,心一點一點擴大,大到能包太虛,能盛宇宙。如果說做人、成功要靠智慧,包容就是智慧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