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驅暗複明曙光論——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P8

  ..續本文上一頁?在格魯派裏可有菩薩也可以沒有中觀正見的說法嗎?

  王先生,您在這段話裏,把見性智慧當做“體”,把“六度”萬行當做“用”,在邏輯上是絕對講不通的。

  “見性智慧”是聖道以上才有的智慧,而“六度”行是未必在聖道特有,自凡人入道持戒修定修慧時日起,就有六度之行,甚至未入道的十善戒和布施行爲也是“戒度”、“施度”,您難道連這一點佛教常識都沒有嗎?

  聖道的智慧和凡道的六度萬行視爲“體”“用”關系,猶如把隔世的男女看做“夫妻”一樣,若不是您富于幻想,怎能提出如此“高超”的見解?

  您說:“豈有沒有正見的菩提心?豈有沒有智慧的糊塗菩薩?在格魯派裏可有菩薩也沒有正見的嗎?”

  您自以爲是,沒有經過理論邏輯上的周密思考的這類說法,除了給您自己難堪以外,能得到什麼呢?

  您認爲沒有不具正見的菩提心嗎?

  您認爲沒有糊塗菩薩?

  您認爲就沒有不具備中觀見的菩薩嗎?

  您太缺乏邏輯思考了!就正見來說,有“世俗正見”和“聖地正見”。

  如六道輪回,善惡業報,諸法無常等見解屬于“世俗正見”;

  “聖地正見”又分現觀性正見和思維性正見兩種。

  現觀性正見是聖菩薩和佛的正見,思維性正見如緣起性空正見,也是加行道獲得正定後的智慧境界,而不是世俗散亂心的産物。

  所以正見有種種,不能籠統地談“正見”。

  如果您說的“正見”是聖地見性正見的話,在聖地以下資糧加行二道的賢菩薩都不具這種正見而卻有世俗谛菩提心,否則不能稱作“菩薩”。

  如果是指思維性“正見”的話,未取得世間定慧的資糧道的菩薩也不具備這類正見,您說“豈有沒有正見的菩提心嗎”?

  從聖位菩薩上考慮,可以說“沒有”,若從資糧、加行二道凡菩薩考慮,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這在邏輯上沒有任何矛盾。

  所以您的“豈有”二字經不起推敲 。

  又“糊塗”即無明,無明這個概念,也有“粗分”和“細分”之分。

  “粗分無明”在未破除世俗邪倒見惑之前,一切凡俗衆生無一例外地都有。

  “細分無明”在未成佛之前的一地到十地的菩薩都有,只有徹底破除極細所知障熏習,獲得盡一切理,見一切相的一切種智的佛陀,才沒有無明。

  因此,除了文殊、觀音、菩薩、手金剛之類早已成佛而化現菩薩相的菩薩而外,處于凡聖二道的一切菩薩都有程度不同的無明“糊塗”。您認爲就沒有“糊塗菩薩”嗎?

  至于說有沒有不具中觀正見的菩薩的問題,提的同樣無聊!

  我可以毫不猶豫地告訴你,當然有不具備中觀見的菩薩。這有叁種情況:

  ①若說“現觀中觀見”,見道位以下的所有賢菩薩都沒有中觀見;若說抽象性或者思維性中觀見,如下兩種菩薩不具備中觀見。

  ②處于資糧、加行二道,未破除唯識見的菩薩,理所當然地沒有中觀正見。

  ③從小乘道回轉進入菩薩道而尚未進入大乘見道仍保留小乘知見的賢位菩薩也不具備中觀正見。

  在理論上所說“中觀見”“唯識見”,都指的是大乘見道以下的思維性“准正見”。在破除世俗倒錯邪見的見惑之後,一切聖菩薩都會自然而然地進入純真的無二中觀境界,再不會有中觀唯識的知見差別。

  曆代印藏二地的中觀派學者把無著菩薩的自證正見劃入中觀見而將他“唯識”說看作是應機化度的方便智慧的理由就是“聖菩薩沒有不正見”。

  這種“人”和“見”分離的辦法也適應于一切說唯識的善知識,如果他的斷悟成就在見道以上,他的自證正見中不應有唯識見,他的唯識說只能看作是應機方便之說。

  根據這個理由,我們認爲,就人格而言弘揚般若法的玄奘大師決非凡人,因此,不能說他的正見“唯識見”,只能說他在漢地弘揚了“唯識說”。這種人格和學說言論分別對待的辦法適應于一切領域,如宣揚佛法的人未必都信仰佛法。

  具有佛教的人格,宣揚無神論的也未必都是無神論者,只是爲了某種需要而已。所以把批判唯識論,看作是反對和侮蔑唐叁藏,純屬沒有道理的胡說。

  在學術上若有不同的見解,可以擺出自己的理由進行討論或辯論,動不動把思想理論問題拉到政治問題、民族問題、教派問題上,進行“上綱上線”的作法是一種過了時的不正常的作法,也是一種內心極端空虛的作法。

  過去到現在在漢傳佛教中有少數對藏傳佛教抱有極深偏見的人,在他們的所謂“佛教史”,所謂“演講錄”之類的著作文章中說“密宗是邪教”,說“修密會墮地獄”,說“修密法成不了佛”,說“密宗是印度外道的産物”等等。但我們藏傳佛教把這類說法只看作是“井底之蛙”未見佛法大海的無知偏見,從未把這類問題當作民族和教派偏見或傷害民族感情和教派感情之事。我們只是保留反駁澄清的權力。

  散布歪曲和侮蔑藏傳佛教的書籍不只是一兩本,而且很多,但我們沒有也沒有聽說過有別人向那些書的作者提出過修改書的內容的意見和建議,因爲這裏面牽扯著一個言論自由問題,想叫誰修改書和文章,也不屬于個人的權限範圍,這是其一;

  同時每個人的觀點不同,自以爲自己的觀點正確,想不讓別人發表各自的意見,這在中國也已成爲曆史的陳迹,我希望別人也不要在這上面作什麼文章。

  在結束這次辯論之前我想說明一點,佛教思想廣如大海,但叁藏十二部有總旨綱領原則可以遵循。絕不是無原理原則,可以任性自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的泥塑匠手中的軟泥。

  因此,要想進入佛教善知識行列,談經說理,就必須下番功夫,學深學透各家各派學說。

  否則,只看過幾部論著和零散的一些資料,就想著書立說,就想大發議論,說叁道四,除了暴露自己的知識家底以外,不會有任何名利結果。

  藏傳佛教特別是格魯派具有全面系統學研佛教經論的學習製度和認真、過深、過細、精益求精地作學問的習慣。那些只讀過幾部零散的經典和論著,把一知半解,道聽途說當學問,就逞強逞能想和善知識見高低,只是自討苦吃而已。

  憑那種不全面的粗俗浮淺的知識,別說和十明學人對局,就連上過因明班的毛小子您也別想去取勝。所以,誰如果想和藏傳系學人論戰,就請先作一些精細的研究,學一點因明知識,以避免在矛盾和悖論中作繭自縛,重步八世紀和蓮花戒辯論中吃敗仗的頓門十二禅僧的後塵。

  您提出叫我修改我書中您所反對的那些內容,但您所提出的理由沒有一條能夠站得住腳,在真理的陽光照耀下,您那些經不起推敲的理由像草尖上的露珠,一個個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您說您是“叁寶弟子”,如果是那樣的話,我倒要忠告您一句,不要忘記叁皈戒,不要把佛寶降低到世俗聖賢地位,更不要把他當做“印度的聖賢”而加以蔑視和排擠,那樣做就會被佛門唾棄。

  世間學問人智境,人有見聞可當“家”,

  法理深廣佛智境,世智比量定出差。

  畢生求學苦難精,未學怎敢充通達?

  若非窮經履深海,莫憑臆想判極涯。

  

  

《驅暗複明曙光論——回答王颀颀同志的來信》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