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滌邪見染塵的法甘露
——評析韋其瑗先生的兩篇辯解文
多識·洛桑圖丹瓊排
一、開篇之言
大師世眼久已閉,堪爲證者多散滅,
不見真理無製人,由鄙尋思亂聖教。
自覺已爲勝寂靜,持彼教者多隨滅,
世無依怙喪衆德,無鈎製惑隨意轉。
既知如來正法壽,漸次淪亡如至喉,
這是諸煩惱力增時,應求解脫無放逸。—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大車論師世親在《俱舍論頌》中說的一段話,仿佛就是當前佛教界狀況的寫照。明察真理、精通佛法的大師、覺者示寂散滅,越來越少,人們的道德敗壞,智境低下,憑迷執妄情、鄙尋思,胡言亂語解釋佛法,利欲熏心,如脫離調伏金鈎的瘋象,隨心所欲,踐踏正法園林的現象到處可見,實在是如來正法到了命終氣絕至喉的危險階段,至此地步,有良心的佛門學人,難道可以麻木不仁,形若僵屍,苟且偷生,對佛教的命運不聞不問嗎?具有嚴謹的經論聞思修傳統的藏傳佛教,愛教如命,把衛護教義理論和信德的純潔無染視爲一切學人的神聖職責,藏地的上千座辯經院,和精通顯密經典教理的善知識擔當著這樣的衛教重任,千百年來一直高舉真理的寶劍,和教內外一切歪曲教理、敗壞教風的不良行爲進行著不屈不撓的鬥爭,才至今保全了藏傳佛教這塊弘揚佛陀純真教義的陣地。
藏傳佛教認爲學人缺乏堅定的信念,不嚴守叁戒,物欲膨脹是佛教衰敗的根源。但最大的威脅是以邪見擾亂正見,以魔教代替佛教。對此問題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中國在曆史上曾經是個佛教大國,佛教在中國已有兩千年的曆史,佛教的思想文化滲透到了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和家庭生活各個方面,同時佛教本身也受到了儒道巫種種思想文化環境的影響而降低了純度。近百年來,受西方文化的沖擊,表面化的佛教基本上變成了曆史廢墟,但受幾千年熏習的中國人的思想深層,仍保留著佛教信仰的習染,盡管它是無意識的。
近二十年來,國內從壓抑變得寬松的思想環境和商業化的環境之中出現了兩股侵蝕佛教的逆流。一股是利用人們思想意識深層的信仰熏習而泡製的打著佛教招牌的形形色色的邪門外道:如這幾年社會上出現的打著藏傳佛教旗號、散布迷信邪說的名目衆多的僞氣功之類,冒充“法師”、“活佛”、“金剛上師”,以“傳法”、“灌頂”、“傳戒”等名義詐騙錢財,使佛教的名譽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就像李洪志那樣的對佛法一竅不通的文盲、法盲都自稱是“最大的佛”,打著佛教*輪的旗號,組織禍國殃民的邪教組織,欺騙群衆,散布邪說,使許多無知的群衆深受其害。
另一股是佛教內部的思想腐敗和道德的墮落,特別是亂論邪說滋生蔓延。教內在金錢物質誘惑下所産生的腐敗和道德戒行的墮落,會促使僧團和寺院徹底滅亡。但只要佛陀淨化自我,利益衆生的正見、正法流不受汙染,在知識化的人群中就會有更多的信仰者。
所以,佛教內部培養知識型僧人,加強教義理論和道德素質的培養,增強防腐能力,保持優良傳統,保持教義理論傳播的純潔性,已成爲當務之急。尤其是從理論正見方面清除教內外亂論邪說所造成的精神汙染,是正法得以振興和信佛弟子走向正道的必要條件。
這幾年我出書、寫文章的目的就是想從清除假法邪說,顯揚純真佛理正見方面盡一點佛教學人應盡的義務,駁“學密法不需要灌頂”的謬論,也是爲了按照經續原則准確解釋密法的角度進行的,是按照佛教依法不依人的原則駁斥的,並無任何不純的目的。這篇文章發表後,韋其瑗先生連續發表了兩篇文章,對“學密法必先灌頂”的理論進行反駁。論戰是佛教研究領域經常發生的事,而且藏傳佛教中更是常見。有時采取非常幽默激烈的言詞相互批駁,並不認爲是出格,而且常常作爲文壇佳話來留傳。因此,有人寫文章進行反駁,並不奇怪。
爲了使某些理論問題討論得更深更透,這種反駁反而是有益的。但佛教辯論必須遵循佛教的原則,那就是以叁藏經典教理爲准,這原則也是佛陀親自製定的。“行爲合于《律》,修持合于《經》,言論合于《論》者是我教,否則非我教”(佛陀臨終遺訓),彌勒在《佛心論》中,也對佛教界的著作言論提出了劃分的叁個標准:一是不違背教義;二是不參雜邪說偏見;叁是合乎解脫利益。並說合乎上述叁條原則的,可以當做佛教經論看待。不僅僅藏傳佛教,正宗漢傳佛教也堅持這個解經說法的原則。如日本人井上玄真著的《唯識叁十頌講話》中說:“蓋佛教學者著述立論,應有所淵源的教典;否則,便是私見胸臆之談,不足爲佛教立說之信條。”
我著述立論自始至終堅持這個原則,絲毫不敢偏離。所以在我的那篇駁論中也嚴格堅持了這一原則,沒有參雜違背教義的個人觀點。因爲佛教界認爲,佛教教義原理是破二執、斷二障、證遍知法身的佛陀親自提出來的,是絕對正確的。人的認識感覺不但超不過佛陀,就連明見法性的一地聖菩薩的層次也達不到。別說人的認識超不過佛陀,就連十地菩薩尚有細分所知障,故有未知領域,其覺悟層次無法超越遍知者佛陀,所以公然向佛陀挑戰的不外乎下列幾種人:一是不信仰佛教的外道邪教徒;二是對佛教教理一竅不通者;叁是狂暴型的精神失常者。在辯論對方的文章中把“學密法必先灌頂”的佛教理論原則,說成是我多識的觀點,究竟是沒有研究我的那篇文章呢?還是想把佛教密法的重大原則問題,降低到只是個人觀點而無足輕重的位置呢?我需要再次聲明:我不敢違越佛陀聖教的教理而狂妄自大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是遵照佛陀“言論合乎《論》的原則”闡述佛教教理的,如果對經論的解釋中有什麼不當處,應由我自己負責。
二、展示學密必須灌頂的論據
我在前次的《駁論》中雖然引用了許多經續的原文,對方還說論據不足,根據對方的要求,再次展示權威性的密法經典論據,和由論據推出的綜合結論。
〈一〉經典論據
1、《密宗道次第廣論》雲:“欲入無上瑜伽法門速疾成佛,必須無倒了知續義、善學二種次第與諸密行,必須先受清淨灌頂如法護持叁昧耶及律儀,以灌頂與叁昧耶是金剛乘之道基故。”
“欲成聞大密之器,要得清淨灌頂,是故灌頂即是成就根本,若無灌頂縱能無倒了達教義精進修習,終不能得殊勝悉地,非但有不得大悉地之失,縱得諸小悉地,師資亦俱墮那洛迦(地獄)。”
2、《密宗道次第》按續部義,將無上密道攝爲五聚謂“成熟修道法器之灌頂,清淨爾時所得叁昧耶與律儀,依彼如何修道,增長道之諸行,證果之理。”
3、“事部道次第,行部道次第分爲四:一、爲成修道之器而灌頂,二、成器已清淨律儀及叁昧耶,叁、住叁昧耶先應如何承事(即閉關),四、得堪能已如何修習成就。”
4、瑜伽部次第卷雲:“一、爲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頂,二、爲成器已淨叁昧耶及律儀”,“得灌頂已淨治叁昧耶及律儀是初修者不可無,須善精進不可懈怠。”
5、《大印空點》第二雲:“若時諸師資,先灌一次頂,爾時即成爲,宣說大密器,無灌頂不成,如壓沙無油,若無灌頂者,慢心說密教,師弟縱成就,死也墮地獄,故應勤精進,從師請灌頂。”
6、《金剛蔓經》雲:“灌頂爲諸要,諸悉地常住,我說如實義,故先應正聽,若具慧弟子,先受正灌頂,于滿次瑜伽,爾時成法器,若無正灌頂,雖了達教義,行者師弟子,但墮大苦獄。”
7、《佛頂經》雲:“比如家無子,死後便空虛,如是無灌頂,諸智皆空無,猶如琵琶琴,無弦不可彈,如是無灌頂,咒定不能成,實無有灌頂,愚妄說雲有,雖然佛在世,師弟墮地獄。”
8、《無畏經釋》雲:“決定當受一切灌頂。”
9、《金剛蔓論》雲:“妄作阿阇黎耶全無教證,于無俱生灌頂及律儀者而妄說彼自性,全非佛說,也非正理。”
10、《金剛幕經》雲:“行者未入壇,未受正灌頂,若未見善住,或未燒護摩,現世及後世,皆無大成就。”
11、《文殊本續》雲:“佛弟子記住:入我殊勝密教門的誓言行概括起來有兩種,即根本和分枝。不放棄灌頂是根本;分枝有叁:若無正見,不會精進修持;若不皈依叁寶,就不是教門中人;若不發菩提心,入不了菩薩道,猶如不灌頂得不到密修士資格一樣。”又說“欲進四續部中任何道次都不能缺少這四大根本誓言行。”
12、紅教大掘藏師久美林巴所著《功德藏》中說:“入門之法成熟灌頂,解脫之法生圓二次,順緣叁昧耶叁行,此乃密法勝道定則。”又說“首先未受灌頂無成就,猶如沙中提煉不出油,聞法勤修也會墮地獄,受灌頂者便入佛子流。”
13、薩迦二祖索南澤茂說:“雖行灌頂難憑信,如诳愚夫無所知識,又以微小加持而代灌頂宣說深法,應當棄此金剛乘之似法。”
14、薩迦四祖公嘎堅參在《分別叁律儀》中說:“佛說未受正灌頂,修密會成惡墮因”,“覓師求取四灌頂,以此圓滿叁律儀。”
15、後宏期藏傳佛教開祖、孟加拉高僧阿底峽尊者在《道炬論》中說:“如果要想學密法,爲求上師授灌頂,盡心侍奉去供養,嚴格履行其教導,求得上師心歡喜。博得上師歡心後,求得圓滿師灌頂,能淨一切惡罪業,成爲獲得悉地器。”
16、印度大成就師德洛巴傳記中說:“智慧空行母幻化壇城,向德洛巴舉行了灌頂加持,並傳授勝樂一切耳傳教授。”“爲了避免世人對其法脈傳承的懷疑,又拜具人身的上師黑行者、龍樹、拉瓦巴、蘇瑪底普賢母等,求得灌頂和秘密教授。”
17、印度大成就師那若巴傳中說,當那若巴去拜見德洛巴大師請求傳法時,德洛巴說“那若巴:學習秘密教授,要先進行灌頂。”
18、噶m巴祖師崗波巴傳中說,崗波巴去米拉日巴尊者處求法時,米拉日巴尊者說:“如果一個放棄今生富貴安樂的成器弟子,向一位具足師德的上師請開密壇灌頂,並不間斷地修習生成和圓滿二次第,上…
《洗滌邪見染塵的法甘露——評析韋其瑗先生的兩篇辯解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