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爲佛教中把謙虛的品德視爲學修有素的標准,驕傲自大、自吹自擂、妄言惑衆者被視爲無德壞戒的敗類。所以,學修成就越高的越變得謙虛。佛陀之後,與佛陀地位相等的,在印度只有龍樹、無著二位大師,在藏地只有第二佛陀之稱的宗喀巴大師一人。龍樹是大乘中觀見的開導祖師,無著是廣行般若道和唯識見的開導祖師。龍樹被稱爲八地菩薩,無著被稱爲叁地菩薩。兩位大師的道位不是哪個大師認定的,而是根據佛陀在《妙吉祥本續》中關于龍樹、無著出生的預言確定的。宗喀巴是中陰身成佛的(據大師傳記)。根據密乘教理,中陰成佛者臨終前須達到圓滿次第的第二層次心寂假光明境界,若達到第叁層次幻身境界即屬即身成佛。根據地道確定標准,圓滿次第的第二個層次是加行道第一、二階段,第四層次真光明初證才是一地見性道。大威德傳承中世稱神通無比的熱羅多吉紮譯師,在宗喀巴寫的傳承師頌詞中稱“生起次第圓滿金剛稱”。達到生起次第圓滿的才是資糧道的高級階段。是否現在這些俗氣十足的“法師”們的修證成就超過了龍樹、無著、宗喀巴、熱譯師呢?
在《般若經》、《十地經》、《瑜伽師地論》、《大乘經莊嚴論》、《現觀莊嚴論》、《入中論》以及印藏數百種《般若疏》、《中觀疏》、《菩薩乘地道建立論》、《密宗地道建立論》等經論中對五道十地的每個層次所斷的惑,所證的功德,所達到的具體標准都有詳細的規定和佛經根據。世間禅的最高境界也遠遠無法與出世間第一禅境相比。外道的所謂“高成就”連世間一禅天的境界都達不到,故說:“外道修煉照樣可以獲得高成就”是不懂佛理的瞎說。
在這裏簡略地說說“五道”“十地”的斷證功德,讓大家衡量一下自稱菩薩的邪魔外道的行爲嘴臉。
大乘資糧道獲戒行清淨,而生非造作利衆菩提心,加行道獲得九住心,達到世間禅最高境界,見道破除一百二十種見惑,獲得見性真智,其第二刹那進入破俱生惑一地;二至四地破除俱生惑十六種煩惱障的粗分二十七份和俱生所知障一百零八種粗分;五至七地破除細分二十七份和所知一百零八種細分;八至十地破除最細分煩惱障二十七份和所知障一百零八種最細分。
證悟功德共分七類:
第一類,般若蜜多心增長,一地獲得殊勝施舍般若,能施舍生命肉體;二地獲得淨戒般若,雖在夢中也不犯戒,身生戒香;叁地獲得忍辱般若,雖被割肉斷肢,也無嗔恨心,在叁地還自生五眼六通的神通;四地至十地獲得精進、禅定、勝慧、方便、願成、勝力、聖智等般若而具有相應征兆。
第二類,十二種殊勝功德:在一地,(1)一刹那見百佛;(2)一刹那得百佛加持;(3)一刹那遍行一百佛國;(4)一刹那能用自身光照亮百佛世界;(5)一刹那震撼百世界;(6)一刹那能住世百劫;(7)一刹那能知過去百劫、未來百劫之事;(8)一刹那能入一百個定境,;(9)一刹那能開示一百個法門;(10)一刹那能度化一百衆生;(11)一刹那能同時化現一百個身相;(12)一刹那化現的百身,各有一百化身相隨。進入二地時這十二種功德增加到十倍,即一刹那見千佛,一刹那化現一千個身相等等。叁地時每刹那增加到十萬倍,四地百億倍,五地千億倍,六地十萬億倍,七地千萬億倍,八地十二種功德增加到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等等。
第叁類,轉世特點:一地菩薩轉生贍部洲鐵輪王,二地轉生統治四大州金輪王,叁地轉生叁十叁天天主因陀羅……七地轉生他化自在天天王等。
第四類,行持特點:一地獲得見性真智而行持叁學,二地獲得增上戒學,叁地獲得增上慧學,五至七地獲得殊勝慧學等。
第五類,後得境界,一至十地後得智境各有不同,如一地獲得法無我遍及一切見,至八地獲得無分別自在及住佛國淨土自在等。
第六類,獲遍淨層次,一地獲得十種遍淨,無緣增上心遍淨,無相饒益心遍淨,無緣生平等心遍淨,叁輪皆空遍淨,無慢親近善知識遍淨,不見法而覺法遍淨,不戀家喜出離遍淨,不見相而欲求佛陀相好遍淨,不見法性分別而解釋法相遍淨,不見語言相而說真實詞遍淨等。遍淨境界,逐地提高,二地得八種遍淨,叁地得五種遍淨,四地、五地各得十種遍淨,六地得十二種遍淨,七地得二十種遍淨,八地八種,九地十二種遍淨。
第七類,是各地夢中境相。要想詳細了解五道,十地的斷證功德,要閱讀《現觀莊嚴論釋》和《入中論釋》。漢譯有法尊所譯《地道建立》和隆果所譯《現觀莊嚴論釋》等。和上述地道斷證功德進行比較,就不難看出所謂“七地以上”之言虛僞荒誕的性質。
更可笑的是說什麼“這位老修行者,頭頂有肉髻,肉髻有四孔,爲四角文殊成就。”見頭生肉髻就斷定是“佛”,見肉髻有“四孔”,就斷定是“四角文殊”,按這個邏輯,羊生四角,定是“四角文殊”,世間輪王和他化自在天魔王一定是“佛陀”了,因爲佛經中說輪王和魔王皆有佛陀叁十二相。
在《金剛經》中佛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佛告訴須菩提:“凡屬有相,皆屬虛妄”。難道佛和須菩提都是在說假話嗎?別說佛教知識,就連看過《西遊記》假雷音的人都知道外貌似佛,未必是佛的道理。吐蕃王郎達瑪,頭上有兩個肉角,被人們視爲滅法魔王,照文章作者的這種邏輯也可解釋爲“兩角文殊”了。佛陀叁十二相中的“頂髻”,並非“肉髻”,而是一種可大可小,可高可低,不可思議的一種光體,看過佛經的人不會不知道。在藏文《柱間史》(現已出漢譯本,名《西藏的觀世音》,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中關于“無語佛像”的故事中說:佛陀示寂後八十年之際,有叁個婆羅門子各修佛像一尊,第叁子請親眼見過佛陀的老母看他修建的佛像,老母說:“此像與佛陀有八處不像,一、佛陀的頂髻是耀眼的光,此像是發髻,二、佛身上有光環,此像無”等等。由此證明把佛的光髻,理解爲發髻、肉髻本來就是錯誤的。在佛經地道證量中也沒有以肉髻確定地道境界的說法,有什麼理由證明頭生肉髻就是“七地以上”呢。佛教中有五髻文殊之說,從來沒有“四角文殊”的說法。對文殊的五髻,在經典中說,頭發束爲五股或五髻是童子相,“童子”是八地菩薩的名稱。佛菩薩之名稱,有經典可查,這“四角文殊”出自何經何典?倒要請教明示?即使“四角文殊”,“角”和“孔”的概念也不同,以“孔”代“角”,“四孔”爲“四角”,“四角”爲“四角文殊”這也是你們在證悟的境界中獲得的邏輯嗎?如果不把信佛的人都當做傻瓜,怎麼會說出這樣拙劣而不堪思索的話呢?文中說,甯瑪派“土登芫芪茗勒俄惹仁波且所說密宗書籍,唯邱陵居土著作不少,雖然均是從香港所獲諸多法本編輯而成,但卻爲大陸開辟了解放後研究藏法之文獻先河,確實可佩可贊。”是否真有這樣的“仁波切”,是否此人是善知識、懂漢文,均無法考證,既使是有過這樣的人,說過這樣的話,也說明不了任何問題。但從我拜讀過的《密宗密法》之類的書文中,很難看出具正信、正見、正思維。佛教無論顯密,宗旨是戒惡行善,利樂衆生,不是練寶瓶氣,學神通。邱先生不談行善戒惡,不談道德修養,也不談灌頂受戒,憑自己的想像胡亂解釋咒語,講什麼“那若六法”,什麼“拙火定”、“寶瓶氣”之類,宣揚脫離實際,斷章取義的法術,從佛教利衆度化的角度考慮,無一益而有百弊。若說開什麼“先河”的話,給那些冒充藏密的許多氣功騙子開了提供資料的“先河”;“學密法不需要灌頂,以觀想代替上師、本尊、灌頂”之類的奇談怪論,把許多學佛者引入錯誤的道路,開辟了隨意亂說,替代佛說的“先河”和把迷信、氣功和佛教亂攪在一起的“先河”。辯護文的作者說:“我想未經灌頂,在修密法的邱陵先生以寫書作爲自身獨特修持得以具足圓滿的”。這裏提出了一個以“寫書代替佛法修持”的問題。作者又說:“回憶我十多年來走過的路,成天忙于寫這寫那,滿紙塗鴉,反而覺得神智越來越清醒,可以說與本尊、護法、根本上師的相應就從這兒得來,能說這不是修持?”我原以爲反駁我文章的人一定是個懂得佛法,懂得密法的人,但看了這段解釋密法修持的文字,使我對自己原先的判斷産生了懷疑。就寫書本身而言,是個非善非惡的無記行爲,但寫書的目的和所産生的效果有善有惡。凡寫書爲利益衆生,不爲名利,寫的內容又是培養善德,開發智慧便屬于善行;若爲釣名沽譽,抒發世俗偏見,貪嗔之情,散布亂論邪說,甚至誨淫誨盜,滿紙胡言亂語,是造罪造惡墮之業,佛經所謂“墮犁舌獄”之業。因此,寫書也要分具體情況,既使是寫佛教教義的書,若合乎經論原則,就屬于弘法的善業。若逾越經論原則,甚至信口開河,違經背理,就犯謗法、亂法之罪,也屬惡墮之業。既使是弘法的善行,也只能看做是十善中的言善行爲,卻代表不了佛法的身言意行爲的全面修持,就像種小麥代替不了種百谷一樣。佛教的修持大小乘不同,顯密有別,修顯乘尚代替不了修密法,不分善惡的籠統的寫作行爲怎能代替修密法呢?如果凡是寫書都算佛教修持的話,那些長年舞文弄墨的文人墨客,著作成堆的虛名追逐者不都成了“禅師”和“密法成就士”?甚至,那些誹謗佛、散布邪說和凶殺色情的下流文人,也成爲修持有成就者了?
至于說:“寫書能得到本尊、護法、根本上師的相應”更是一篇荒唐離奇的說法。本尊是經過灌頂授予的主修佛名,藏密中的本尊有幾千尊,“護法”也有世間和出世護法兩類,也有數百種,每個本尊有不同的壇城,不同的修法,不同的心咒,不能相互替代;護法也各有自己的命咒,各自不同的修供儀軌。本尊和護法的修供,不但要有灌頂、隨許的法脈,還要用各自不同的儀軌進行修持,否則就沒有什麼“本尊”“護法”可言。“根本上師”是親自給…
《洗滌邪見染塵的法甘露——評析韋其瑗先生的兩篇辯解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