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为佛教中把谦虚的品德视为学修有素的标准,骄傲自大、自吹自擂、妄言惑众者被视为无德坏戒的败类。所以,学修成就越高的越变得谦虚。佛陀之后,与佛陀地位相等的,在印度只有龙树、无著二位大师,在藏地只有第二佛陀之称的宗喀巴大师一人。龙树是大乘中观见的开导祖师,无著是广行般若道和唯识见的开导祖师。龙树被称为八地菩萨,无著被称为三地菩萨。两位大师的道位不是哪个大师认定的,而是根据佛陀在《妙吉祥本续》中关于龙树、无著出生的预言确定的。宗喀巴是中阴身成佛的(据大师传记)。根据密乘教理,中阴成佛者临终前须达到圆满次第的第二层次心寂假光明境界,若达到第三层次幻身境界即属即身成佛。根据地道确定标准,圆满次第的第二个层次是加行道第一、二阶段,第四层次真光明初证才是一地见性道。大威德传承中世称神通无比的热罗多吉扎译师,在宗喀巴写的传承师颂词中称“生起次第圆满金刚称”。达到生起次第圆满的才是资粮道的高级阶段。是否现在这些俗气十足的“法师”们的修证成就超过了龙树、无著、宗喀巴、热译师呢?
在《般若经》、《十地经》、《瑜伽师地论》、《大乘经庄严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以及印藏数百种《般若疏》、《中观疏》、《菩萨乘地道建立论》、《密宗地道建立论》等经论中对五道十地的每个层次所断的惑,所证的功德,所达到的具体标准都有详细的规定和佛经根据。世间禅的最高境界也远远无法与出世间第一禅境相比。外道的所谓“高成就”连世间一禅天的境界都达不到,故说:“外道修炼照样可以获得高成就”是不懂佛理的瞎说。
在这里简略地说说“五道”“十地”的断证功德,让大家衡量一下自称菩萨的邪魔外道的行为嘴脸。
大乘资粮道获戒行清净,而生非造作利众菩提心,加行道获得九住心,达到世间禅最高境界,见道破除一百二十种见惑,获得见性真智,其第二刹那进入破俱生惑一地;二至四地破除俱生惑十六种烦恼障的粗分二十七份和俱生所知障一百零八种粗分;五至七地破除细分二十七份和所知一百零八种细分;八至十地破除最细分烦恼障二十七份和所知障一百零八种最细分。
证悟功德共分七类:
第一类,般若蜜多心增长,一地获得殊胜施舍般若,能施舍生命肉体;二地获得净戒般若,虽在梦中也不犯戒,身生戒香;三地获得忍辱般若,虽被割肉断肢,也无嗔恨心,在三地还自生五眼六通的神通;四地至十地获得精进、禅定、胜慧、方便、愿成、胜力、圣智等般若而具有相应征兆。
第二类,十二种殊胜功德:在一地,(1)一刹那见百佛;(2)一刹那得百佛加持;(3)一刹那遍行一百佛国;(4)一刹那能用自身光照亮百佛世界;(5)一刹那震撼百世界;(6)一刹那能住世百劫;(7)一刹那能知过去百劫、未来百劫之事;(8)一刹那能入一百个定境,;(9)一刹那能开示一百个法门;(10)一刹那能度化一百众生;(11)一刹那能同时化现一百个身相;(12)一刹那化现的百身,各有一百化身相随。进入二地时这十二种功德增加到十倍,即一刹那见千佛,一刹那化现一千个身相等等。三地时每刹那增加到十万倍,四地百亿倍,五地千亿倍,六地十万亿倍,七地千万亿倍,八地十二种功德增加到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等等。
第三类,转世特点:一地菩萨转生赡部洲铁轮王,二地转生统治四大州金轮王,三地转生三十三天天主因陀罗……七地转生他化自在天天王等。
第四类,行持特点:一地获得见性真智而行持三学,二地获得增上戒学,三地获得增上慧学,五至七地获得殊胜慧学等。
第五类,后得境界,一至十地后得智境各有不同,如一地获得法无我遍及一切见,至八地获得无分别自在及住佛国净土自在等。
第六类,获遍净层次,一地获得十种遍净,无缘增上心遍净,无相饶益心遍净,无缘生平等心遍净,三轮皆空遍净,无慢亲近善知识遍净,不见法而觉法遍净,不恋家喜出离遍净,不见相而欲求佛陀相好遍净,不见法性分别而解释法相遍净,不见语言相而说真实词遍净等。遍净境界,逐地提高,二地得八种遍净,三地得五种遍净,四地、五地各得十种遍净,六地得十二种遍净,七地得二十种遍净,八地八种,九地十二种遍净。
第七类,是各地梦中境相。要想详细了解五道,十地的断证功德,要阅读《现观庄严论释》和《入中论释》。汉译有法尊所译《地道建立》和隆果所译《现观庄严论释》等。和上述地道断证功德进行比较,就不难看出所谓“七地以上”之言虚伪荒诞的性质。
更可笑的是说什么“这位老修行者,头顶有肉髻,肉髻有四孔,为四角文殊成就。”见头生肉髻就断定是“佛”,见肉髻有“四孔”,就断定是“四角文殊”,按这个逻辑,羊生四角,定是“四角文殊”,世间轮王和他化自在天魔王一定是“佛陀”了,因为佛经中说轮王和魔王皆有佛陀三十二相。
在《金刚经》中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佛告诉须菩提:“凡属有相,皆属虚妄”。难道佛和须菩提都是在说假话吗?别说佛教知识,就连看过《西游记》假雷音的人都知道外貌似佛,未必是佛的道理。吐蕃王郎达玛,头上有两个肉角,被人们视为灭法魔王,照文章作者的这种逻辑也可解释为“两角文殊”了。佛陀三十二相中的“顶髻”,并非“肉髻”,而是一种可大可小,可高可低,不可思议的一种光体,看过佛经的人不会不知道。在藏文《柱间史》(现已出汉译本,名《西藏的观世音》,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关于“无语佛像”的故事中说:佛陀示寂后八十年之际,有三个婆罗门子各修佛像一尊,第三子请亲眼见过佛陀的老母看他修建的佛像,老母说:“此像与佛陀有八处不像,一、佛陀的顶髻是耀眼的光,此像是发髻,二、佛身上有光环,此像无”等等。由此证明把佛的光髻,理解为发髻、肉髻本来就是错误的。在佛经地道证量中也没有以肉髻确定地道境界的说法,有什么理由证明头生肉髻就是“七地以上”呢。佛教中有五髻文殊之说,从来没有“四角文殊”的说法。对文殊的五髻,在经典中说,头发束为五股或五髻是童子相,“童子”是八地菩萨的名称。佛菩萨之名称,有经典可查,这“四角文殊”出自何经何典?倒要请教明示?即使“四角文殊”,“角”和“孔”的概念也不同,以“孔”代“角”,“四孔”为“四角”,“四角”为“四角文殊”这也是你们在证悟的境界中获得的逻辑吗?如果不把信佛的人都当做傻瓜,怎么会说出这样拙劣而不堪思索的话呢?文中说,宁玛派“土登芫芪茗勒俄惹仁波且所说密宗书籍,唯邱陵居土著作不少,虽然均是从香港所获诸多法本编辑而成,但却为大陆开辟了解放后研究藏法之文献先河,确实可佩可赞。”是否真有这样的“仁波切”,是否此人是善知识、懂汉文,均无法考证,既使是有过这样的人,说过这样的话,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但从我拜读过的《密宗密法》之类的书文中,很难看出具正信、正见、正思维。佛教无论显密,宗旨是戒恶行善,利乐众生,不是练宝瓶气,学神通。邱先生不谈行善戒恶,不谈道德修养,也不谈灌顶受戒,凭自己的想像胡乱解释咒语,讲什么“那若六法”,什么“拙火定”、“宝瓶气”之类,宣扬脱离实际,断章取义的法术,从佛教利众度化的角度考虑,无一益而有百弊。若说开什么“先河”的话,给那些冒充藏密的许多气功骗子开了提供资料的“先河”;“学密法不需要灌顶,以观想代替上师、本尊、灌顶”之类的奇谈怪论,把许多学佛者引入错误的道路,开辟了随意乱说,替代佛说的“先河”和把迷信、气功和佛教乱搅在一起的“先河”。辩护文的作者说:“我想未经灌顶,在修密法的邱陵先生以写书作为自身独特修持得以具足圆满的”。这里提出了一个以“写书代替佛法修持”的问题。作者又说:“回忆我十多年来走过的路,成天忙于写这写那,满纸涂鸦,反而觉得神智越来越清醒,可以说与本尊、护法、根本上师的相应就从这儿得来,能说这不是修持?”我原以为反驳我文章的人一定是个懂得佛法,懂得密法的人,但看了这段解释密法修持的文字,使我对自己原先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就写书本身而言,是个非善非恶的无记行为,但写书的目的和所产生的效果有善有恶。凡写书为利益众生,不为名利,写的内容又是培养善德,开发智慧便属于善行;若为钓名沽誉,抒发世俗偏见,贪嗔之情,散布乱论邪说,甚至诲淫诲盗,满纸胡言乱语,是造罪造恶堕之业,佛经所谓“堕犁舌狱”之业。因此,写书也要分具体情况,既使是写佛教教义的书,若合乎经论原则,就属于弘法的善业。若逾越经论原则,甚至信口开河,违经背理,就犯谤法、乱法之罪,也属恶堕之业。既使是弘法的善行,也只能看做是十善中的言善行为,却代表不了佛法的身言意行为的全面修持,就像种小麦代替不了种百谷一样。佛教的修持大小乘不同,显密有别,修显乘尚代替不了修密法,不分善恶的笼统的写作行为怎能代替修密法呢?如果凡是写书都算佛教修持的话,那些长年舞文弄墨的文人墨客,著作成堆的虚名追逐者不都成了“禅师”和“密法成就士”?甚至,那些诽谤佛、散布邪说和凶杀色情的下流文人,也成为修持有成就者了?
至于说:“写书能得到本尊、护法、根本上师的相应”更是一篇荒唐离奇的说法。本尊是经过灌顶授予的主修佛名,藏密中的本尊有几千尊,“护法”也有世间和出世护法两类,也有数百种,每个本尊有不同的坛城,不同的修法,不同的心咒,不能相互替代;护法也各有自己的命咒,各自不同的修供仪轨。本尊和护法的修供,不但要有灌顶、随许的法脉,还要用各自不同的仪轨进行修持,否则就没有什么“本尊”“护法”可言。“根本上师”是亲自给…
《洗涤邪见染尘的法甘露——评析韦其瑗先生的两篇辩解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