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邪见染尘的法甘露
——评析韦其瑗先生的两篇辩解文
多识·洛桑图丹琼排
一、开篇之言
大师世眼久已闭,堪为证者多散灭,
不见真理无制人,由鄙寻思乱圣教。
自觉已为胜寂静,持彼教者多随灭,
世无依怙丧众德,无钩制惑随意转。
既知如来正法寿,渐次沦亡如至喉,
这是诸烦恼力增时,应求解脱无放逸。—这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大车论师世亲在《俱舍论颂》中说的一段话,仿佛就是当前佛教界状况的写照。明察真理、精通佛法的大师、觉者示寂散灭,越来越少,人们的道德败坏,智境低下,凭迷执妄情、鄙寻思,胡言乱语解释佛法,利欲熏心,如脱离调伏金钩的疯象,随心所欲,践踏正法园林的现象到处可见,实在是如来正法到了命终气绝至喉的危险阶段,至此地步,有良心的佛门学人,难道可以麻木不仁,形若僵尸,苟且偷生,对佛教的命运不闻不问吗?具有严谨的经论闻思修传统的藏传佛教,爱教如命,把卫护教义理论和信德的纯洁无染视为一切学人的神圣职责,藏地的上千座辩经院,和精通显密经典教理的善知识担当着这样的卫教重任,千百年来一直高举真理的宝剑,和教内外一切歪曲教理、败坏教风的不良行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才至今保全了藏传佛教这块弘扬佛陀纯真教义的阵地。
藏传佛教认为学人缺乏坚定的信念,不严守三戒,物欲膨胀是佛教衰败的根源。但最大的威胁是以邪见扰乱正见,以魔教代替佛教。对此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个佛教大国,佛教在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佛教的思想文化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和家庭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佛教本身也受到了儒道巫种种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而降低了纯度。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表面化的佛教基本上变成了历史废墟,但受几千年熏习的中国人的思想深层,仍保留着佛教信仰的习染,尽管它是无意识的。
近二十年来,国内从压抑变得宽松的思想环境和商业化的环境之中出现了两股侵蚀佛教的逆流。一股是利用人们思想意识深层的信仰熏习而泡制的打着佛教招牌的形形色色的邪门外道:如这几年社会上出现的打着藏传佛教旗号、散布迷信邪说的名目众多的伪气功之类,冒充“法师”、“活佛”、“金刚上师”,以“传法”、“灌顶”、“传戒”等名义诈骗钱财,使佛教的名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就像李洪志那样的对佛法一窍不通的文盲、法盲都自称是“最大的佛”,打着佛教*轮的旗号,组织祸国殃民的邪教组织,欺骗群众,散布邪说,使许多无知的群众深受其害。
另一股是佛教内部的思想腐败和道德的堕落,特别是乱论邪说滋生蔓延。教内在金钱物质诱惑下所产生的腐败和道德戒行的堕落,会促使僧团和寺院彻底灭亡。但只要佛陀净化自我,利益众生的正见、正法流不受污染,在知识化的人群中就会有更多的信仰者。
所以,佛教内部培养知识型僧人,加强教义理论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防腐能力,保持优良传统,保持教义理论传播的纯洁性,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从理论正见方面清除教内外乱论邪说所造成的精神污染,是正法得以振兴和信佛弟子走向正道的必要条件。
这几年我出书、写文章的目的就是想从清除假法邪说,显扬纯真佛理正见方面尽一点佛教学人应尽的义务,驳“学密法不需要灌顶”的谬论,也是为了按照经续原则准确解释密法的角度进行的,是按照佛教依法不依人的原则驳斥的,并无任何不纯的目的。这篇文章发表后,韦其瑗先生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对“学密法必先灌顶”的理论进行反驳。论战是佛教研究领域经常发生的事,而且藏传佛教中更是常见。有时采取非常幽默激烈的言词相互批驳,并不认为是出格,而且常常作为文坛佳话来留传。因此,有人写文章进行反驳,并不奇怪。
为了使某些理论问题讨论得更深更透,这种反驳反而是有益的。但佛教辩论必须遵循佛教的原则,那就是以三藏经典教理为准,这原则也是佛陀亲自制定的。“行为合于《律》,修持合于《经》,言论合于《论》者是我教,否则非我教”(佛陀临终遗训),弥勒在《佛心论》中,也对佛教界的著作言论提出了划分的三个标准:一是不违背教义;二是不参杂邪说偏见;三是合乎解脱利益。并说合乎上述三条原则的,可以当做佛教经论看待。不仅仅藏传佛教,正宗汉传佛教也坚持这个解经说法的原则。如日本人井上玄真著的《唯识三十颂讲话》中说:“盖佛教学者著述立论,应有所渊源的教典;否则,便是私见胸臆之谈,不足为佛教立说之信条。”
我著述立论自始至终坚持这个原则,丝毫不敢偏离。所以在我的那篇驳论中也严格坚持了这一原则,没有参杂违背教义的个人观点。因为佛教界认为,佛教教义原理是破二执、断二障、证遍知法身的佛陀亲自提出来的,是绝对正确的。人的认识感觉不但超不过佛陀,就连明见法性的一地圣菩萨的层次也达不到。别说人的认识超不过佛陀,就连十地菩萨尚有细分所知障,故有未知领域,其觉悟层次无法超越遍知者佛陀,所以公然向佛陀挑战的不外乎下列几种人:一是不信仰佛教的外道邪教徒;二是对佛教教理一窍不通者;三是狂暴型的精神失常者。在辩论对方的文章中把“学密法必先灌顶”的佛教理论原则,说成是我多识的观点,究竟是没有研究我的那篇文章呢?还是想把佛教密法的重大原则问题,降低到只是个人观点而无足轻重的位置呢?我需要再次声明:我不敢违越佛陀圣教的教理而狂妄自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只是遵照佛陀“言论合乎《论》的原则”阐述佛教教理的,如果对经论的解释中有什么不当处,应由我自己负责。
二、展示学密必须灌顶的论据
我在前次的《驳论》中虽然引用了许多经续的原文,对方还说论据不足,根据对方的要求,再次展示权威性的密法经典论据,和由论据推出的综合结论。
〈一〉经典论据
1、《密宗道次第广论》云:“欲入无上瑜伽法门速疾成佛,必须无倒了知续义、善学二种次第与诸密行,必须先受清净灌顶如法护持三昧耶及律仪,以灌顶与三昧耶是金刚乘之道基故。”
“欲成闻大密之器,要得清净灌顶,是故灌顶即是成就根本,若无灌顶纵能无倒了达教义精进修习,终不能得殊胜悉地,非但有不得大悉地之失,纵得诸小悉地,师资亦俱堕那洛迦(地狱)。”
2、《密宗道次第》按续部义,将无上密道摄为五聚谓“成熟修道法器之灌顶,清净尔时所得三昧耶与律仪,依彼如何修道,增长道之诸行,证果之理。”
3、“事部道次第,行部道次第分为四:一、为成修道之器而灌顶,二、成器已清净律仪及三昧耶,三、住三昧耶先应如何承事(即闭关),四、得堪能已如何修习成就。”
4、瑜伽部次第卷云:“一、为成修道之器而行灌顶,二、为成器已净三昧耶及律仪”,“得灌顶已净治三昧耶及律仪是初修者不可无,须善精进不可懈怠。”
5、《大印空点》第二云:“若时诸师资,先灌一次顶,尔时即成为,宣说大密器,无灌顶不成,如压沙无油,若无灌顶者,慢心说密教,师弟纵成就,死也堕地狱,故应勤精进,从师请灌顶。”
6、《金刚蔓经》云:“灌顶为诸要,诸悉地常住,我说如实义,故先应正听,若具慧弟子,先受正灌顶,于满次瑜伽,尔时成法器,若无正灌顶,虽了达教义,行者师弟子,但堕大苦狱。”
7、《佛顶经》云:“比如家无子,死后便空虚,如是无灌顶,诸智皆空无,犹如琵琶琴,无弦不可弹,如是无灌顶,咒定不能成,实无有灌顶,愚妄说云有,虽然佛在世,师弟堕地狱。”
8、《无畏经释》云:“决定当受一切灌顶。”
9、《金刚蔓论》云:“妄作阿阇黎耶全无教证,于无俱生灌顶及律仪者而妄说彼自性,全非佛说,也非正理。”
10、《金刚幕经》云:“行者未入坛,未受正灌顶,若未见善住,或未烧护摩,现世及后世,皆无大成就。”
11、《文殊本续》云:“佛弟子记住:入我殊胜密教门的誓言行概括起来有两种,即根本和分枝。不放弃灌顶是根本;分枝有三:若无正见,不会精进修持;若不皈依三宝,就不是教门中人;若不发菩提心,入不了菩萨道,犹如不灌顶得不到密修士资格一样。”又说“欲进四续部中任何道次都不能缺少这四大根本誓言行。”
12、红教大掘藏师久美林巴所著《功德藏》中说:“入门之法成熟灌顶,解脱之法生圆二次,顺缘三昧耶三行,此乃密法胜道定则。”又说“首先未受灌顶无成就,犹如沙中提炼不出油,闻法勤修也会堕地狱,受灌顶者便入佛子流。”
13、萨迦二祖索南泽茂说:“虽行灌顶难凭信,如诳愚夫无所知识,又以微小加持而代灌顶宣说深法,应当弃此金刚乘之似法。”
14、萨迦四祖公嘎坚参在《分别三律仪》中说:“佛说未受正灌顶,修密会成恶堕因”,“觅师求取四灌顶,以此圆满三律仪。”
15、后宏期藏传佛教开祖、孟加拉高僧阿底峡尊者在《道炬论》中说:“如果要想学密法,为求上师授灌顶,尽心侍奉去供养,严格履行其教导,求得上师心欢喜。博得上师欢心后,求得圆满师灌顶,能净一切恶罪业,成为获得悉地器。”
16、印度大成就师德洛巴传记中说:“智慧空行母幻化坛城,向德洛巴举行了灌顶加持,并传授胜乐一切耳传教授。”“为了避免世人对其法脉传承的怀疑,又拜具人身的上师黑行者、龙树、拉瓦巴、苏玛底普贤母等,求得灌顶和秘密教授。”
17、印度大成就师那若巴传中说,当那若巴去拜见德洛巴大师请求传法时,德洛巴说“那若巴:学习秘密教授,要先进行灌顶。”
18、噶m巴祖师岗波巴传中说,岗波巴去米拉日巴尊者处求法时,米拉日巴尊者说:“如果一个放弃今生富贵安乐的成器弟子,向一位具足师德的上师请开密坛灌顶,并不间断地修习生成和圆满二次第,上…
《洗涤邪见染尘的法甘露——评析韦其瑗先生的两篇辩解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