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今生今世成佛,中等临死或中阴身成佛,下等也将在七世或十六世以内成就佛果,若无成就,必定是三昧耶行不清净。”
19、汉译根桑慈成所讲《大圆满前行次第法》说:“欲从自身口意三门清净,励力启请上师加持灌顶,即得法报化等四身成就”,“此根本仪轨中,灌顶最要,是求上师三业功德加持力”,“如修金刚法,先修仪轨领灌顶,次修本尊必得成就,凡皈依供曼遮,也应观想曼荼罗,请求灌顶尤为切要”,“内加行所开示,从皈依至求灌顶止,于此信受行持。”
20、唐译《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中说:“如教之所说,未达心灌顶,秘密慧不生,是故真言者,秘密道场中,具第五要誓,随法应灌顶。当知异此者,非名三昧耶”,“大德持金刚,所说殊胜戒,古佛所开演。缘明所起戒,住戒如正觉。今得成悉地,为利众生故,等起自真实,不生疑虑心,常住于等引,修行戒当竟。”“若悲生曼荼,得大乘灌顶,调柔具善行,常悲利他者。”
21、唐译《苏悉地经毗奈耶品》云:“若无师随许,不应持密咒。”
有关灌顶对学密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从上述经典和经论中可以看得清楚,故不再多引经文,经典论据是看分量轻重的,若要量多,我可以从藏文密籍中毫不费力地摘抄千万条,但是反对“修密必先灌顶”原则的人,除了凭自己的感觉提出反对的观点而外,拿不出一条经续根据和藏传佛教公认善知识的语录,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好笑。
〈二〉从上述的引文可以得出如下几条结论:
1、灌顶是金刚乘四续法的基础法和入门法,犹如不皈依三宝入不了佛教门,不发心入不了菩萨乘门一样,不灌顶也无法进入密教门。由此可以推出,凡是未经灌顶自修的密法都不是佛教密法,都是非法的“乱弹琴”。
2、受持三昧耶律仪是密法成就之源,是密法成就的必要保证。不受持三昧耶律仪虽精进苦修绝不会获得共与不共正成就。而受三昧耶密戒,必须经过入坛灌顶,除此没有别的途径。因此,不经过灌顶就受不了三昧耶戒,而不受持三昧耶戒就修不出密法成就。由此推出,未经灌顶、不守持三昧戒律获得的所谓“密法成就”,都是自欺欺人的假成就,绝不可相信。
3、学密法必须先灌顶受三昧耶戒是佛陀金刚持制定的教规。任何学佛教密法的弟子都必须遵守,不能违犯。三昧耶戒中《十四条根本毁根禁戒》第二条规定“不准违背如来教诫”。由此推出:不灌顶、不受持三昧耶戒是违背如来教诫,凡违背如来教诫的都是无真信的违法者。凡违法坏戒者都没有资格修密法,就像坏种长不出禾苗一样,不会修出任何成就。
4、凡是密法成就都是按续部教理仪轨修出来的,而教理仪轨的学修必须经过相应层次的灌顶和密诀传授,未经传授无法掌握仪轨文字表面未显示的许多密理。因此,未经灌顶,不知密理,无法脉传承的所谓“自学”、“自证”,纯属盲修瞎练、画饼充饥,不但修不出如法成就,反而会造成可怕的后果。
三、对韦文的分析和批驳
以下按韦其瑗先生的前后两篇反驳文章中所提出观点的顺序,归类分析:
文章中说:“多识活佛固守佛教阵地,是站在维护神圣佛教教法,维护寺庙和佛教修炼世袭血统传承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与邱陵先生不一致,是教法与证法之间的差别。”又说:“显为教法,密为证法”。
首先,虚构出一个“显为教法,密为证法”这样一种观点,然后又把坚持学密必须灌顶的原则说成是站在“维护教法”、“维护寺庙”的修持传统,把邱陵散布的“学密法不需要灌顶”的说法说成是“证法”,然后把这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的对立,说成是“教法”和“证法”的对立。意思是说,你们说的“学密必须灌顶”是“教法”,我们(邱陵等)说的“不灌顶也可学密法”是“证法”。因此,你们坚持的“学密必须灌顶”的观点不是“密法”,而我们(邱陵等)坚持的“学密不必灌顶”的观点才是真正的密法,因为密法不是教法,而是“证法”。因此,你们站在与“密法”毫不相干的“显法”和“寺院”的角度,驳斥我们(邱陵等)的“密法”观点是没有理由的,是狗捉耗子,多管闲事。这真是一套费尽心思的狡辩,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显为教法”、“密为证法”的这个观点和推理的前提能不能成立。佛教中所说的教法和证法是相互不能分割的对立统一体。《俱舍论颂》云:“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这里说的非常明确,说教是“教法”,行为行持是“证法”。具体地说,一切教义,经典、学说、闻思修施教活动都属教法范围,通过对经典教义的闻思修活动,在学法者的思想认识,品德作风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效果属于证法范围。所谓“三藏为教,三学为证”,指的就是经、论、律三藏学习活动和戒、定、慧三学修习成果。也就是说“教”为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证”为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教”为成因,“证”为成果,“教法”是证法的前提保证,“证法”是教法的实施结果。因此,不结合修证的教法是纸上谈兵,脱离教法的修证是瞎子捉鸟。如果说证法不需要教法的话,佛的设教说法,便成毫无意义的活动,三藏四续经典,等于一堆废纸。“佛生于法”,如果没有佛法教育和如法修炼,佛从何而来呢?如果没有教法的正邪衡量标准,如何分辩佛教的证悟和邪魔外道的虚妄境界呢?如果说显为教法、密为证法这个观点能够成立的话,就会推出如下的谎谬结论,即“显为教法”非“证法”,因此,学修“显法”无任何成就,因此,学修显法的所谓解脱,所谓罗汉果、佛菩萨果都是不存在的。净土、禅宗都是显法,因此,所谓往生极乐,见性成佛的证果都是不存在的。你们就是这样认为的吗?如果说不是,你们也承认显法修证成就,罗汉佛菩萨的存在,也承认净土的“往生”和禅宗的“见性”成就的话,那么“显为教法”这句话,怎么说得通呢?同样,如果说“密为证法”这句话能成立的话,就会推出如下的结论,即:金刚乘经典、教理、学修活动、本尊护法、坛城、法器手印之类不是密法而是显法,因为这些都是“教法”。“密法”无经典、无教理,没有学修活动,也没有本尊、护法、坛城、法器和手印之类的东西,因为“密法”是“证法”。你们是这样认为的吗?如果是那样的话,金刚乘经典教理成为显法的经典教理,密法的本尊、护法、坛城、法器、手印等成了显法的本尊、护法、坛城、法器、手印。这能说得通吗?“显法”是密教“教法”,显法中有本尊、护法、坛城之类的说法和“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说法有什么不同?把“显法”和“密法”的概念混为一谈,把“教法”和“显法”混为一谈,把“密法”和“证法”混为一谈充分表现了对佛教显密教理的极端无知。分清这类名相概念,本来是佛教初级常识范围内的事,玩弄概念,想瞒过外行是可以的,稍有佛教常识的人一眼就会看出其矛盾重重,不能自圆其说的悖谬性质。想把寺庙僧人的密法传统和在家俗家弟子学修密法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方面,又把坚持学密必先灌顶的立场说成是维护寺庙的传统,这又是一个狡辩的伎俩。学密法不是寺庙僧人的专利。佛陀说“密集”、“时轮”等大密的对象都是国王和臣民,印度八十四位成就师都是在家居士,藏传密法中玛尔巴、米拉日巴,以及莲花生二十五位大成就弟子多数是在家居士,大密中的许多观修方法严格地按律讲,不适合于出家的僧人而更适合于在家的男女居士。所以密集中的传法灌顶受戒等程序没有一项专为寺院规定的,是在家出家学密弟子共同遵守的原则。续中还说:“学密在家居士除男女之事外,一切戒律如同比丘”。是不是把灌顶之类说成是“寺庙的传统”,而俗家弟子就不需要遵守呢?把显法和密法割裂开来,把“教法”说成是“显法”,而否定显法中的一切修证成就,否定显法的证果罗汉、菩萨佛的存在;把密法说成“证法”,否定密法中的教法,把证法看成是无教之证,这究竟是什么教派的观点呢?假若说“证法”无教法,那么这种证法“证”的是什么道?如果世界上还有无教法的证法的话,和邪魔外道的证法有何区别?根据什么标准区别?是否没有听经问教的动物也能证悟佛果呢?若无教法凭自己的想象也能证果的话,那些不懂原子物理,核裂变技术的文盲科盲也定能造出原子弹了。如果没有佛教,也照样可以成佛的话,要佛教佛法有何用?这种观点说到底就是“不要佛法”,只要佛教的旗号和佛教的外衣,佛菩萨的面具,如此而已,岂有它哉?!
文章中说:“如果说修习密法必须具足何等根基的话,我认为一切根基的培补是显为教法这一熏习来完成。”“熏习”有善恶之分,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也是在一种无始以来的思想意识中熏习形成的。学修佛法至成佛的整个过程就是善的熏习逐步战胜恶的熏习,使恶熏习净化,达到“去染还净”的过程。这就叫做修证。所谓“证悟”就是指恶熏习的断除和善熏习的增长过程,既然承认“教法”能起到“培补根基”的“熏习”作用,那么“教法”中无证法,教法是显法,显法中无证法(即所谓显为教法,密为证法)的这种说法不是以子之矛戳子之盾吗?我们藏传佛教主张,教不离证,证不离教,显法并非无证的单纯教法,密法也并非无教的单纯证法,所以我们始终不会陷入这样的矛盾。就根基或根器而论,三乘和显密有相同的根器,也有不同的根器,如出离心是三乘和显密的共同根器,菩提心和性空见是大乘显密二法的共同根器,而即身成佛的上上智是无上密法独有的根器。显密共有的根器即“共行道根器”,如出离心、菩提心、性空正见等须通过密宗先行法即菩提道的学修来完成,密法的特殊根器培育必须通过灌顶、受戒的特殊方法,因此把入门灌顶称做“培器灌顶”“成熟灌顶”,即非器成器和未成熟使之成熟之意。所以“密法的一切根基的培补是…
《洗涤邪见染尘的法甘露——评析韦其瑗先生的两篇辩解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