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一○‧一一一 後究竟位,其相雲何?
【疏翼】
第二舉頌文正釋五位中,第五舉第叁十頌文正釋究竟位。文中分二︰一、以問興起,二、答舉頌文。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下、釋[1]第五位,謂究竟道。于中,初、問,次、答。此即問也。
【頌文】
一○‧一一二 頌曰: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疏翼】
第五舉第叁十頌文正釋究竟位中,第二答舉頌文。于中分二︰一、舉,二、釋。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頌中有叁︰初一句、出位體,次七字、顯勝德,余八字、簡二乘顯叁[2]乘別。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合第二十九頌及第叁十頌爲一處雲︰
若心安住唯識性已,爾時當何所說?是故頌曰: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藏文作「brtan/」﹞、安樂,解脫身、大牟尼﹝藏文作「thub pa chen po/」﹞名法。
論曰︰由此二頌顯示依止修行者,見道已悟入唯識性,節節勝進差別故,果法圓滿。此中既無能取心,且所取義亦不可得故,說言「無得、不思議」。由不串習世間,亦不集起世間,無有分別,及與世間相違故,說言「是出世間智」。于此智後,顯示轉依故,說言「便證得轉依」。「依」者,此中即是一切種子阿賴識;「轉依」者,謂若轉舍粗重、異熟及二障習氣﹝藏文作「gbis kyi bag chags/」﹞體故,轉得堪任、法身及不二智體故。
此轉依法,複由斷何而得耶?是故說言「舍二粗重故」。言「二」者,謂煩惱障粗重及所知障粗重;「粗重」者,謂所依無堪任性。又此即是煩惱障及所知障種子。
【論文】
一○‧一一叁 論曰:前修習位所得轉依,應知即是究竟位相。
【疏翼】
第二答舉頌文中,第二釋第叁十頌文。
【述記‧卷六十】
初、解頌文,後、諸門分別。初中[3]釋四句,文即爲四段,義乃爲叁。如判頌意。
初中[4],有二︰初、正解頌初句出位[5]體,後、問答分別。解本頌中[6]:初、總解[7],次、出體,後、別釋。此[8]顯位相也。
【論文】
一○‧一一四 此,謂此前二轉依果,即是究竟無漏界攝。
【疏翼】
第一正解頌初句出位體中,第二出體。
【述記‧卷六十】
此下、出體。
「無漏界攝」,即菩提、涅槃二轉依果,即[9]是「究竟位」。
言「究竟」者,略有二義︰一、簡前四位名究竟,二、簡二乘名究竟。二乘雖得菩提、涅槃,非究竟義。非高勝故。
此略釋第一句頌[10]中上「此即」二[11]字,兼究竟位[12]「無漏界」訖[13]。
【論文】
一○‧一一五 諸漏永盡,非漏隨增,性淨圓明,故名無漏。
【疏翼】
第一正解頌初句出位體中,第叁別釋。文分爲二︰一、釋「無漏」義,二、釋「界」義。此即初文。
【述記‧卷六十】
下、釋「無漏」義。
「諸漏永盡」者,能除漏義。能證、所證,皆能除漏。此即離彼相應縛義。
「非漏隨增」者,即是顯非所緣縛義。
又「諸漏永盡」者,顯離雜彼煩惱。
「非漏隨增」:離二縛義。又初是染性[14]自性斷,後是離縛斷;初性唯染,後通一切有漏。
言「性淨」者,簡二乘無學位[15]善、有漏等蘊[16]。雖亦離二縛,而非「性淨」[17],前有漏類故。有第七所知障漏俱,非「性淨」故。
言「圓」者,簡一切有學,無漏因未圓故。
「明」者,簡二乘無學無漏,顯彼雖「圓」果之極致[18],而非是「明」,非勝妙故。
又「淨」簡有漏,「圓」簡二乘,「明」簡菩薩。
具五義性,名「無漏界」。余無漏等,雖亦名「無漏」,非究竟無漏。
此中雖解「無漏」之言,長讀「尚」[19]字,意乃爲遠也[20]。
【論文】
一○‧一一六 界是藏義,此中含容無邊、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義,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故。
【疏翼】
第叁別釋中,第二釋「界」義。
【述記‧卷六十】
「界」者[21],藏義──無爲功德,涅槃所藏;有爲功德,菩提所含。或是因義,或爲所緣,或爲增上,展轉傳說,爲利樂[22]等。謂體「能生五乘世出世間利樂事」業,或爲緣生作[23]他「利樂事」。
何故經雲:在纏名如來藏,出纏名法身[24]?此中出纏,方名爲藏?
彼約于[25]位,此依于[26]體;或彼有障、無障以辨[27]。此明本、末,故不同也[28]。
即是總解第一句訖。
【疏翼】
以上第一解頌文中,第一正解頌初句出位體訖。
《勝鬘經‧一乘章》第五雲︰
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诃衍﹝梵文爲「mahayana」,亦譯作「摩诃耶那」;藏文作「bcom ldan ”das/ dam pa”i chos wes bgyi ba de ni theg pa chen po”i tshig bla dwgs lags so/」﹞。何以故?摩诃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藏文作「de ci”i slad du źe na/ bcom ldan ”das/ ban thos dav/ rav savs rgyas kyi theg pa thams cad dav/ ”jig rten pa dav/ ”jig rten las ”das pa”i dge ba”i chos thams cad ni theg pa chen pos rab tu phye ba”i slad du”o/」﹞。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藏文作「四」。稱大者爲四﹞大河﹝藏文作「bcom ldan ”das/ ”di lta ste/ dper na klov chen po bźi ni mtsho ma dros pa las ”byuv ba”o/」﹞,如是摩诃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長﹝藏文作「bcom ldan ”das/ dper na sa bon gyi rnam pa gav ci lags pa dag dav/ rtswa dav/ wiv gel ba dav/ sman dav/ nags tshal de dag thams cad ni sa chen po la brten civ/ sa chen po la gnas te/ skye źiv ”phel la rgyas par ”gyur ro/」﹞,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長。
--------------------------------------------------------------------------------
[1] 《金藏》作「下釋」二字,余作「自下解」叁字。
[2] 「叁」字,《金藏》誤作「二」。
[3] 「中」字,《金藏》有,余無。
[4] 即解頌文之初。
[5] 「位」字,《金藏》有,余無。
[6] 即「初、正解本頌初句」。
[7] 《金藏》作「解」,余作「判」。
[8] 即初一科「總解」。
[9] 「即」字,《金藏》有,余無。
[10] 即「此即無漏界」一句之「此即」二字。
[11] 「二」字,《金藏》有,余無。
[12] 《金藏》作「究竟位」,余作「解」。
[13] 「別抄」卷六雲︰
問︰究竟對何得名?解雲︰對二︰一、二乘:唯菩薩涅槃最尊勝故。二、對前四位:因位,非究竟也。
[14] 《金藏》作「性」,余作「法」。
[15] 「位」字,《金藏》有,余無。
[16] 「蘊」字,《金藏》無。
[17] 《金藏》「性淨」,余作「淨性」。
[18] 《述記》原作「故」,今依義改。
[19] 編者按:依作者所引下注,「尚」應作「常」,即頌中之「常」字也。
[20] 靈泰《抄》雲︰
此中應言「此菩提、涅槃」即是「無漏界」;「此菩提、涅槃」即是「不思議」;「此菩提、涅槃」即是「善」;「此菩提、涅槃」即是「常」;乃至「安樂、解脫身」等,亦然。即「此」字流至于下也。
義演同。
「別抄」卷六末雲︰
「諸漏永盡」者,離雜彼煩惱;「非漏隨增」,離二縛義;「性淨」者,簡二乘無學善有漏等──唯名離縛,而非性淨,是前有漏類故,猶有第七所知障俱,非性淨故;「圓」者,異一切二乘有漏、無漏,因未圓故;「明」者,簡二乘無學無漏,彼望自乘唯圓,不明也。
[21] 《金藏》作「者」,余作「是」。
[22] 靈泰《抄》牒文、《金藏》作「樂」,余作「益」。
[23] 「作」字,靈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24] 見《勝鬘經》、《無上依經》等。如《勝鬘經》〈法身品〉第八雲︰
若于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于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
[25] 「于」字,泰《抄》牒文、《金藏》有,余無。
[26] 泰《抄》牒文、《金藏》作「依于」,余作「約」。
[27] 「辨」字下,余本有「法門」二字,《金藏》無。
[28] 《金藏》作「同也」,余作「相違」。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十 五、廣究竟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