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叁冊 卷五 二、結顯末那因果位相應心所

  【論文】

  五.七 未轉依位,與前所說心所相應;已轉依位,唯二十一心所俱起,謂遍行、別境各五,善十一。如第八識,已轉依位,唯舍受俱,任運轉故,恒于所緣平等轉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辨果位相應。

  

  

  

  【述記‧卷二十九】

  

  自下第二、顯因果位相應多少。

  

  若在因位,同前師所說多少[1]。此第七識「已轉依位」,與二十一心所俱生。「如第八識,已轉依位」,說亦如彼唯舍受俱。任運而轉,曾不易脫,不分別生,六識可[2]然。雖初地以去有行、不行,成佛以去,無不行時。據此義故,亦名無動搖,故唯舍受[3]。

  

  又複此智多起平等[4],平等即大悲等[5]。佛位多勝功德相應,在第四禅,故唯舍受。

  

  又設下地有平等智,不變異故,如在因位唯舍受俱。

  

  若在十地,隨第六識所引何地,乃至有頂,皆有此智[6]。依彼地心法空智引入滅定時,彼地有故,不可定說下地第七爲有頂依[7]。雖通諸地,皆唯舍受,此義應思[8]。不可以因數難彼[9]心所法,未必皆似故。「恒于所緣,平等轉故」,「唯舍受俱」。諸善心所,法爾作用,有二十一心所俱起。

  

  

  

  【疏翼】

  

  以上第二依問辨第二能變十門分別中,第五段文第六門顯染俱第七門顯觸等相應訖。

  

  

  

  

  

  

  

  

  --------------------------------------------------------------------------------

  

  [1] 本論卷四雲︰

  

  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謂前九法、八隨煩惱,並別境慧。

  

  [2] 「可」字,康平本作「不」。

  

  [3] 靈泰《抄》雲︰

  

  入初地以去,第六識入法空根本智,及法空後得智,及法空滅盡定,其第七識平等性智即行。若入生空觀根本智,及生空觀後得智,及滅盡定,其第七識有漏心位,平等性智即不行。

  

  [4] 《佛地經》雲︰

  

  平等性智者,由十種﹝平等法性﹞相,圓滿成就。

  

  [5] 十種平等法相之第四爲「弘濟大慈平等法性圓滿成故」,第五「爲無

  

  待大悲平等法性圓滿成故」。

  

  又《佛地經論》卷叁雲︰

  

  謂觀自他一切平等,大慈大悲恒共相應,常無間斷,建立佛地無住涅槃。

  

  [6] 《樞要》卷下雲︰

  

  平等性智唯舍受俱者,觀智是初定,平智初定攝;觀智喜樂俱,平智隨喜樂!

  

  有二解︰一解︰得。然今說者,取至佛位,唯舍一定。未自在,隨觀察智,自在不然故。

  

  若爾,七識因舍俱,淨由他喜樂,在因無尋伺,果由他引生?

  

  答︰尋伺行相粗,非由他引轉,亦應喜樂非一,類不由他引,不隨生故。

  

  第二義︰一切是舍,何故地同,其受即別?

  

  答︰喜樂易脫,故恒唯舍。定不相違,故從能引。若至佛位,能依通九地,所依唯第四定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無動搖故。十地無漏,能依所依俱定同地,隨他引故,未無動故。此說法﹝空﹞觀品,非生﹝空﹞觀品,猶有漏攝。

  

  [7] 靈泰《抄》雲︰

  

  若第七識在有漏位,或在法執位,雖在下地,亦與上地第六識生空妙觀察智爲依。若十地位中,第七識無漏位成平等性智,隨在何地──初靜慮、二地,乃至有頂──第六識入法空妙觀察智,亦引第七識必同地。不可無漏第七識在下地,與上地第六識法空妙觀察智爲依,必同地。若在佛位,則不然,第七識常在第四靜慮地,設第六識依有頂地以入滅盡定,亦下地第七與上地第六識爲依。

  

  如有難雲︰何故果位平等智唯依第四禅,因位平等智則返余地起?答︰生死之位、下地第七識爲根,發上地妙觀察智,因果既殊,何妨二位別?

  

  [8] 如理《義演》雲︰

  

  此釋外難。

  

  難雲︰次言平等智由第六引,諸地皆有者,亦應引第七識隨在何地與何受相應,初、二禅等有喜樂等?答︰不爾,皆唯舍受故。「應思」者,意同前解。

  

  [9] 「彼」,謂果位。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