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五.八 末那心所,何性所攝?
【疏翼】
第二能變十門分別中,第六段文解第八叁性分別門。文分爲二︰一、問,二、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二十九】
次下第六、依其本頌以釋性俱。
此爲問起,此識及心所,何性所攝?
【論文】
五‧九 有覆無記所攝,非余。
【疏翼】
第六段文解第八叁性分別門中,第二答。
【述記‧卷二十九】
下答有二︰初、依頌答因位[1],後、總解果位。此舉頌答。
【論文】
五‧一○此意相應四煩惱等,是染法故,障礙聖道、隱藏自心,說名有覆。
【疏翼】
第一依頌答因位中,第二解「有覆」。
【述記‧卷二十九】
今以「相應」,顯心是染,性非染故。
初、釋「有覆」名。
如第八識中解[2]梵雲「昵佛栗多」[3],此雲「有覆」;言「隱沒」者,不善言故[4];余文可知。
【論文】
五‧一一 非善、不善,故名無記。如上二界諸煩惱等,定力攝藏,是無記攝。此俱染法,所依細故,任運轉故,亦無記攝。
【疏翼】
第一依頌答因位中,第叁解「無記」。
【述記‧卷二十九】
上界定力,惑成有覆。
問︰上界煩惱,由定力故,可名有覆,此識何爲名爲「無記」?
此識相應四煩惱等,雖無定力,以所依識行微細故,「任運轉故」,不障善故,遍叁性故,亦無記攝。非如見道欲界一切分別生惑,及修道粗能發惡行者,皆是不善。
此「微細」言,《攝論》二本,皆第一說[5]。
此中兩解︰一雲︰前問及頌答,總問心及心所法。今此解中以心性非染,舉相應染以顯心體。以心體細,顯此俱惑是有覆性。俱染障聖,唯惑覆心,名爲「有覆」。心不自覆,但依相應亦障聖道,故名有覆。
二雲︰或由解中,唯解心所,准前問、頌,皆唯問答心所,不問末那。以俱染法說爲不共無明等故,恐是不善,故唯問心所,以顯心王亦有覆攝[6]。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依頌答因位訖。
【論文】
五‧一二 若已轉依,唯是善性。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總解果位。
【述記‧卷二十九】
上依本頌解因有覆,今顯果位唯是善性,以順理故,以寂靜故。
【疏翼】
以上第二依問辨第二能變十門分別中,第六段文解第八叁性分別門訖。
--------------------------------------------------------------------------------
[1] 于「依頌答因位」中分叁︰一、舉頌,二、解「有覆」,叁、解「無
記」。
[2] 如本論卷叁初雲︰
「覆」,謂染法。障聖道故。又能蔽心令不淨故。此識非染,故名「無覆」。「記」,謂善惡。有愛非愛果,及殊勝自體,可記別故。此非善惡,故名「無記」。
[3] 「昵佛栗多」,梵文爲「nivrta」。
[4] 靈泰《抄》雲︰
舊經論言「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是不善方言。今新翻雲「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瑜伽》卷六十叁雲︰
末那恒與四種任運煩惱相應,于一切時俱起不絕︰謂我、我所行薩迦耶見、我慢、我愛、不共無明。是諸煩惱與善、不善、無記識俱,而不相違,其性唯是隱沒﹝應改爲「有覆」。藏文作「bsgribs」﹞無記,任運而起。
[5] 見《攝論》卷一、兩《釋》,如雲︰
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此處藏文有「有覆」二字﹞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爲奢摩他所攝藏﹝藏文作「”khyud pa」﹞故,此意一切時微細﹝藏文無「微細」二字,梁隋兩譯亦無﹞隨逐故。
[6] 靈泰《抄》牒文作「攝」,余多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