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五.八 末那心所,何性所摄?
【疏翼】
第二能变十门分别中,第六段文解第八三性分别门。文分为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二十九】
次下第六、依其本颂以释性俱。
此为问起,此识及心所,何性所摄?
【论文】
五‧九 有覆无记所摄,非余。
【疏翼】
第六段文解第八三性分别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二十九】
下答有二︰初、依颂答因位[1],后、总解果位。此举颂答。
【论文】
五‧一○此意相应四烦恼等,是染法故,障碍圣道、隐藏自心,说名有覆。
【疏翼】
第一依颂答因位中,第二解「有覆」。
【述记‧卷二十九】
今以「相应」,显心是染,性非染故。
初、释「有覆」名。
如第八识中解[2]梵云「昵佛栗多」[3],此云「有覆」;言「隐没」者,不善言故[4];余文可知。
【论文】
五‧一一 非善、不善,故名无记。如上二界诸烦恼等,定力摄藏,是无记摄。此俱染法,所依细故,任运转故,亦无记摄。
【疏翼】
第一依颂答因位中,第三解「无记」。
【述记‧卷二十九】
上界定力,惑成有覆。
问︰上界烦恼,由定力故,可名有覆,此识何为名为「无记」?
此识相应四烦恼等,虽无定力,以所依识行微细故,「任运转故」,不障善故,遍三性故,亦无记摄。非如见道欲界一切分别生惑,及修道粗能发恶行者,皆是不善。
此「微细」言,《摄论》二本,皆第一说[5]。
此中两解︰一云︰前问及颂答,总问心及心所法。今此解中以心性非染,举相应染以显心体。以心体细,显此俱惑是有覆性。俱染障圣,唯惑覆心,名为「有覆」。心不自覆,但依相应亦障圣道,故名有覆。
二云︰或由解中,唯解心所,准前问、颂,皆唯问答心所,不问末那。以俱染法说为不共无明等故,恐是不善,故唯问心所,以显心王亦有覆摄[6]。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一依颂答因位讫。
【论文】
五‧一二 若已转依,唯是善性。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总解果位。
【述记‧卷二十九】
上依本颂解因有覆,今显果位唯是善性,以顺理故,以寂静故。
【疏翼】
以上第二依问辨第二能变十门分别中,第六段文解第八三性分别门讫。
--------------------------------------------------------------------------------
[1] 于「依颂答因位」中分三︰一、举颂,二、解「有覆」,三、解「无
记」。
[2] 如本论卷三初云︰
「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此识非染,故名「无覆」。「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3] 「昵佛栗多」,梵文为「nivrta」。
[4] 灵泰《抄》云︰
旧经论言「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是不善方言。今新翻云「有覆无记、无覆无记」。
《瑜伽》卷六十三云︰
末那恒与四种任运烦恼相应,于一切时俱起不绝︰谓我、我所行萨迦耶见、我慢、我爱、不共无明。是诸烦恼与善、不善、无记识俱,而不相违,其性唯是隐没﹝应改为「有覆」。藏文作「bsgribs」﹞无记,任运而起。
[5] 见《摄论》卷一、两《释》,如云︰
此意染污故,有覆无记性,与四﹝此处藏文有「有覆」二字﹞烦恼常共相应。如色、无色二缠烦恼,是其有覆无记性摄,色、无色缠为奢摩他所摄藏﹝藏文作「”khyud pa」﹞故,此意一切时微细﹝藏文无「微细」二字,梁隋两译亦无﹞随逐故。
[6] 灵泰《抄》牒文作「摄」,余多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