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叁‧五叁 如何此識,非別境等心所相應?
【疏翼】
第二解外妨難中,第四外複難。
【述記‧卷十七】
解受俱中,自下第二、釋不與余心所相應。
既知唯舍已,便難唯五俱。
【論文】
叁‧五四 互相違故。
【疏翼】
第二解外妨難中,第五總答。
【述記‧卷十七】
此、論主答。
別境、善等行相,與識既互相違,故不俱也。此總答之。
【論文】
叁‧五五 謂欲──希望所樂事轉,此識任運,無所希望。
【疏翼】
第二解外妨難中,第六別答。于中分六︰一、簡欲,二、簡勝解,叁、簡念,四、簡定,五、簡慧,六、總結。此即初文。
【述記‧卷十七】
下、別答也。
隨何世境,樂便有欲,任運之識不樂觀境,故無有欲。
【論文】
叁‧五六 勝解──印持決定事轉,此識瞢昧,無所印持。
【疏翼】
第六別答中,第二簡勝解。
【述記‧卷十七】
勝解印持:曾爲猶豫境,今得決定事。此識行相舷瞢暗昧,境非先不定,今可須印之,故無勝解。
【論文】
叁‧五七 念──唯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劣,不能明記。
【疏翼】
第六別答中,第叁簡念。
【述記‧卷十七】
念相:明記曾習事轉,此識昧而且劣,恒緣任運現在之境,不能明記曾所受境,故無有念。
【論文】
叁‧五八 定──能令心專注一境,此識任運,剎那別緣。
【疏翼】
第六別答中,第四簡定。
【述記‧卷十七】
定雖影像相分剎那新起,其加行時,所觀本質前後相續、恒專注緣。此識任運,不作加行,專注本質;恒緣現在影像,所緣但新新起。且定行相一一剎那深取專注、趣向所緣;此識浮疏,行相不爾,故非定俱。言「任運」者,是隨業轉。
【論文】
叁‧五九 慧──唯簡擇德等事轉,此識微昧,不能簡擇。
【疏翼】
第六別答中,第五簡慧。
【述記‧卷十七】
「德等事」者,「等」失、俱非。余文可解。
此之別簡[1],行相周遍[2],于佛起別境,于理亦無失。
【論文】
叁‧六○ 故此不與別境相應。
【疏翼】
第二別答中,第六總結。
【述記‧卷十七】
此、總結也。
已說別境非此識俱。
【疏翼】
以上第二解外妨難中,第六別答簡別境心所訖。
【論文】
叁‧六一 此識唯是異熟性故,善、染汙等亦不相應。
【疏翼】
第二解外妨難中,第七簡善染心所。
【述記‧卷十七】
異熟,必非通善、染,故十一[3]、六[4]、二十[5]亦定不相應。「等」者,等取余善等[6]法,即不定四,既通叁性,亦在其中。
【論文】
叁‧六二 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疏翼】
第二解外妨難中,第八簡余無記心所。
【述記‧卷十七】
然有難曰︰善、染非異熟,可說不相應;不定中無記,何非此識並?
爲答此問,故次說雲[7]。
「非異熟」者,非真異熟,不遮異熟生亦有惡作等,下不定中,自當分別[8]。非一切時常相續故,非此相應。
上來[9]第七、唯舍門訖。
【疏翼】
亦即第四段文訖。
--------------------------------------------------------------------------------
[1] 即別境簡擇。
[2] 「遍」字,金陵本作「通」。
[3] 「十一」,謂十一善心所。
[4] 「六」,謂六根本煩惱心所。
[5] 「二十」,謂二十隨煩惱心所。
[6] 「等」,取染法。
[7] 即「惡作等四無記性者,有間斷故,定非異熟。」
[8] 見本論卷七,如雲:
四無記中悔唯中二。﹝威儀、工巧﹞行相粗猛,非定果故。眠除第四﹝變化﹞,非定引生。異熟生心,亦得眠故。尋伺除初﹝異熟生﹞。彼解微劣,不能尋察名等義故。
[9] 即初能變十義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