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八、第八善染等心所不相应

  【论文】

  三‧五三 如何此识,非别境等心所相应?

  

  

  

  【疏翼】

  第二解外妨难中,第四外复难。

  

  

  

  【述记‧卷十七】

  

  解受俱中,自下第二、释不与余心所相应。

  

  既知唯舍已,便难唯五俱。

  

  

  

  【论文】

  三‧五四 互相违故。

  

  

  

  【疏翼】

  第二解外妨难中,第五总答。

  

  

  

  【述记‧卷十七】

  

  此、论主答。

  

  别境、善等行相,与识既互相违,故不俱也。此总答之。

  

  

  

  【论文】

  三‧五五 谓欲──希望所乐事转,此识任运,无所希望。

  

  

  

  【疏翼】

  第二解外妨难中,第六别答。于中分六︰一、简欲,二、简胜解,三、简念,四、简定,五、简慧,六、总结。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七】

  

  下、别答也。

  

  随何世境,乐便有欲,任运之识不乐观境,故无有欲。

  

  

  

  【论文】

  三‧五六 胜解──印持决定事转,此识瞢昧,无所印持。

  

  

  

  【疏翼】

  第六别答中,第二简胜解。

  

  

  

  【述记‧卷十七】

  

  胜解印持:曾为犹豫境,今得决定事。此识行相舷瞢暗昧,境非先不定,今可须印之,故无胜解。

  

  

  

  【论文】

  三‧五七 念──唯明记曾习事转,此识昧劣,不能明记。

  

  

  

  【疏翼】

  第六别答中,第三简念。

  

  

  

  【述记‧卷十七】

  

  念相:明记曾习事转,此识昧而且劣,恒缘任运现在之境,不能明记曾所受境,故无有念。

  

  【论文】

  三‧五八 定──能令心专注一境,此识任运,剎那别缘。

  

  

  

  【疏翼】

  第六别答中,第四简定。

  

  

  

  【述记‧卷十七】

  

  定虽影像相分剎那新起,其加行时,所观本质前后相续、恒专注缘。此识任运,不作加行,专注本质;恒缘现在影像,所缘但新新起。且定行相一一剎那深取专注、趣向所缘;此识浮疏,行相不尔,故非定俱。言「任运」者,是随业转。

  

  

  

  【论文】

  三‧五九 慧──唯简择德等事转,此识微昧,不能简择。

  

  

  

  【疏翼】

  第六别答中,第五简慧。

  

  

  

  【述记‧卷十七】

  

  「德等事」者,「等」失、俱非。余文可解。

  

  此之别简[1],行相周遍[2],于佛起别境,于理亦无失。

  

  

  

  【论文】

  三‧六○ 故此不与别境相应。

  

  

  

  【疏翼】

  第二别答中,第六总结。

  

  

  

  【述记‧卷十七】

  

  此、总结也。

  

  已说别境非此识俱。

  

  

  

  【疏翼】

  

  以上第二解外妨难中,第六别答简别境心所讫。

  

  

  

  【论文】

  三‧六一 此识唯是异熟性故,善、染污等亦不相应。

  

  

  

  【疏翼】

  第二解外妨难中,第七简善染心所。

  

  

  

  【述记‧卷十七】

  

  异熟,必非通善、染,故十一[3]、六[4]、二十[5]亦定不相应。「等」者,等取余善等[6]法,即不定四,既通三性,亦在其中。

  

  

  

  【论文】

  三‧六二 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疏翼】

  第二解外妨难中,第八简余无记心所。

  

  

  

  【述记‧卷十七】

  

  然有难曰︰善、染非异熟,可说不相应;不定中无记,何非此识并?

  

  为答此问,故次说云[7]。

  

  「非异熟」者,非真异熟,不遮异熟生亦有恶作等,下不定中,自当分别[8]。非一切时常相续故,非此相应。

  

  上来[9]第七、唯舍门讫。

  

  

  

  【疏翼】

  

  亦即第四段文讫。

  

  

  

  

  

  

  

  

  --------------------------------------------------------------------------------

  

  [1] 即别境简择。

  

  [2] 「遍」字,金陵本作「通」。

  

  [3] 「十一」,谓十一善心所。

  

  [4] 「六」,谓六根本烦恼心所。

  

  [5] 「二十」,谓二十随烦恼心所。

  

  [6] 「等」,取染法。

  

  [7] 即「恶作等四无记性者,有间断故,定非异熟。」

  

  [8] 见本论卷七,如云:

  

  四无记中悔唯中二。﹝威仪、工巧﹞行相粗猛,非定果故。眠除第四﹝变化﹞,非定引生。异熟生心,亦得眠故。寻伺除初﹝异熟生﹞。彼解微劣,不能寻察名等义故。

  

  [9] 即初能变十义门。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