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九、阿赖耶识无覆无记摄

  【论文】

  三‧六三 法有四种,谓:善、不善、有覆无记、无覆无记,阿赖耶识,何法摄耶?

  

  

  

  【疏翼】

  初二颂半﹝第二颂下半至第四颂﹞解初能变中,第五段文解第四颂第一句「是无覆无记」,即第八义「何性俱门」。于中有二︰一、问,二、答。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八】

  

  下第五段、即是第八何性俱门。

  

  此、最初问︰「法有四种」,何法所摄?

  

  大乘亦有「自性善」等,如本[1]、释[2]中[3]。此三种性,或各分二︰一、世俗,二、胜义[4]。有为善法,名世俗善──招世、出世可爱果故;粗重、生灭、非安隐故。无为善法,名胜义善[5]──最极寂静,性安隐故。诸极恶法,名世俗不善──能招粗显非爱果故。诸有漏法,名胜义不善[6]──自性粗重、不安隐故。有为无记法,名世俗无记──不能招爱非爱果、自性粗重,滥不善故。虚空非择灭,名胜义无记[7]──不招二果,无所滥故[8]。

  

  或各分三。善有三者,一、感爱果善:谓有漏善法。二、性巧便善:谓有为善法[9]。三、性安隐善:谓无为善法。不善三者,一、感非爱果不善:谓极恶法[10]。二、性非巧便不善:谓染污法[11]。三、性不安隐不善。谓有漏法[12]。无记三者,一、相应无记:谓诸无记心、心所法[13]。二、不相应无记:谓无记色、不相应行。三、真实无记:谓虚空、非择灭[14]。

  

  或各分四。善有四者,一、自性善谓信等十一:唯善心所[15]。二、相应善:谓信等相应心、心所法[16]。三、等起善:谓诸善色、不相应行。种子善者,准义亦尔[17]。四、胜义善:谓善无为。不善四者,一、自性不善:谓无惭等十,唯不善心所[18]。二、相应不善:谓无惭等相应心、心所法[19]。三、等起不善:谓不善色、不相应行,种子亦尔[20]。四、胜义不善:谓有漏法[21]。

  

  无记四者,一、能变无记:谓无记心、心所法。二、所变无记:谓无记色法,种子亦尔[22]。三、分位无记:谓无记不相应法[23]。四、胜义无记:谓虚空非择灭[24]。如《对法》第三末、第四卷初[25]诸门解善等,皆以此义通释于彼。此中一一,如理应知。

  

  

  

  【论文】

  三‧六四 此识唯是无覆无记,异熟性故。

  

  

  

  【疏翼】

  第五段文何性俱门中,第二答。

  

  

  

  【述记‧卷十八】

  

  下、答。有三︰初、总答,次、别答,后、释「无记」名。此、总答也。

  

  若善、恶性,必非异熟。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

  

  受有三种︰一者、乐受,二者、苦受,三者、非苦非乐受。法有四种︰一者、善法,二者、不善法,三者、有覆无记法,四者、无覆无记法。此中,由于阿赖耶识总说受故,于三种受中,尚不知是何受;于四法中亦犹未识是善、是不善、是有覆无记、抑是无覆无记。是故颂曰︰唯舍受。是无覆无记。

  

  论曰︰言「此中」﹝汉译《三十颂》略「此中」二字﹞者,由正值说阿赖耶识时分故,今即直斥彼。谓阿赖耶识。唯是舍受,非乐,亦非是苦。以此二所缘行相俱分明故。言是「无覆无记」者,亦直斥阿赖耶识。此中说「无覆」者,为简别有覆无记。非是意地一切随烦恼所覆蔽故,名为「无覆」。以变异而成熟故,又非善、不善可记别故,是异熟体亦是「无记」。

  

  

  

  

  

  【论文】

  三‧六五 异熟若是善、染污者,流、转、还、灭,应不得成。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别答。于中有五︰一、明第一因,二、明第二因,三、明第三因,四、答伏难,五、总结。此即初文。

  

  

  

  【述记‧卷十八】

  

  下、别答之。

  

  别有三释。此为一因,证唯无记,《摄论》第三卷末,自解[26]。善趣既是善,应不生不善,恒生善故,即无流转!由集,故生死「流」;由苦,故生死「转」。恶趣翻亦然[27],既恒生恶,应无还灭!由道,故「还」;由灭,故「灭」。

  

  

  

  【论文】

  三‧六六 又此识是善、染依故,若善、染者,互相违故,应不与二俱作所依。

  

  

  

  【疏翼】

  第二别答中,第二明第二因。

  

  【述记‧卷十八】

  

  此识既是果报之主,为善、染法之所依。既恒是善,应不为恶依;是恶,亦应不为善依,互相违故,何得与二俱作所依[28]?

  

  

  

  【论文】

  

  三‧六七 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

  

  

  

  【疏翼】

  第二别答中,第三明第三因。

  

  

  

  【述记‧卷十八】

  

  第三因云「又此识是所熏性故。若善、染者,如极香、臭,应不受熏」。如前[29]已说,唯「无记性」可受熏习。

  

  

  

  【论文】

  三‧六八 无熏习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

  

  

  

  【疏翼】

  第二别答中,第四答伏难。

  

  【述记‧卷十八】

  

  萨婆多等若复难言︰无熏习识,亦有何过?

  

  此论主答:得等,如前[30]已破;若无熏习者,染、净因果俱不成立──既无熏习,即无种子;种子若无,即是无因;因既无故,其果亦无。

  

  

  

  【论文】

  三‧六九 故此唯是无覆无记。

  

  

  

  【疏翼】

  第二别答中,第五总结。

  

  

  

  【述记‧卷十八】

  

  此、总结也。

  

  

  

  【疏翼】

  

  以上第二答中,第二别答讫。

  

  

  

  【论文】

  三‧七○ 覆谓染法,障圣道故,又能蔽心,令不净故。

  

  

  

  【疏翼】

  第二答中,第三释「无记」等义。于中有二︰一、先释「无覆」,二、后释「无记」。初中又二︰一、释,二、结。此即初中初也。

  

  

  

  【述记‧卷十八】

  

  自下第三、释「无记」等义。

  

  何名无覆?

  

  「覆」,谓覆障,体即「染法」。覆义,如何?「障圣道故」。合以二义解其「覆」字,即「覆」者,覆蔽也;蔽心令不净,故名为「覆」[31]。

  

  

  

  【论文】

  三‧七一 此识非染,故名无覆。

  

  

  

  【疏翼】

  

  第一释「无覆」中,第二结也。

  

  

  

  【述记‧卷十八】

  

  总结释也。

  

  

  

  【疏翼】

  

  以上第三释「无记」等义中,第一释「无覆」讫。

  

  

  

  【论文】

  三‧七二 「记」谓善、恶,有爱非爱果,及殊胜自体,可记别故。

  

  

  

  【疏翼】

  第三释「无记」等义中,第二释「无记」。于中有二︰一、释,二、结。此即初也。

  

  

  

  【述记‧卷十八】

  

  何名无记?

  

  「记」谓善、恶。此有二义,可名为「记」:一、善有可爱果,不善有不可爱果,可记别故。二、善、恶法体胜无记法,可调和[32]故,或浍戾故,可记别也。世尊记此当得此果,体性如是可记别故,说名为「记」。

  

  

  

  【论文】

  三‧七三 此非善、恶,故名无记。

  

  

  

  【疏翼】

  第二释无记中,第二结。

  

  【述记‧卷十八】

  

  此、结释名。

  

  总是第八何性俱门讫。

  

  

  

  【疏翼】

  

  以上第一解初能变十义门中,第五段文第八何性俱门讫。

  

  

  

  

  

  

  

  

  --------------------------------------------------------------------------------

  

  [1] 「本」,谓《集论》卷二。

  

  [2] 「释」,见《对法》卷三末卷四。

  

  [3] 智周《演秘》云︰

  

  《对法论》中,无着本论、师子觉释,皆具明之,下当具引。

  

  [4] 「胜义」,即「第一义」。

  

  [5] 《对法》卷三末云︰

  

  第一义善者,谓真如。

  

  [6] 《对法》卷四云︰

  

  第一义不善者,谓一切流转。

  

  [7] 《对法》卷四云︰

  

  第一义无记者,谓虚空、非择灭。

  

  [8] 灵泰《抄》云︰

  

  若萨婆多宗说,虚空、非择灭,唯是无记性;不通善性。若大乘中说,虚空、非择灭,唯是善性。何以故?无色之处,﹝「离诸障碍」﹞显于虚空。本性清净,﹝「不由择力、本性清净,或缺缘所显」﹞名非择灭,此二皆是真如上假立。真如既是善法,故知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是善性。

  

  若《对法论》或余大乘论中,说虚空、非择灭是无记性者,当知皆是随转理门,随小乘说也。

  

  若随大乘说,此二无为,是善性。或约假故,名之为无记。若摄假以实,此二无为,还是善性。此二无为,不能招爱非爱果也,后准此释,可知也。

  

  [9] 灵泰《抄》云︰

  

  谓有为无漏善:无漏之法,性巧便故也。

  

  [10] 灵泰《抄》云︰

  

  谓十一恶道﹝连同心王﹞,又是瞋、忿、恨等法也。

  

  [11] 灵泰《抄》谓唯取有覆无记。

  

  [12] 灵泰《抄》谓取无覆无记,或以有漏善对无漏而言。

  

  [13] 灵泰《抄》云︰

  

  若第八识心、心所,即六法是无记性。若第七识相应心、心所,总十八法是无记性。若第六识中,即有根本九法,除瞋;二十随惑中除小七惑,即遍行、别境、不定四,都有三十六法。

  

  若前五识中,有义:取遍行五并心王,即除别境五法──不与五识住故,故五识中一一法,皆有六法是无记性。有义:五识中有别境五者,其五识俱有十一法是无记性。

  

  [14] 灵泰《抄》云︰

  

  即对有为虚幻法故,其虚空非择灭既是无为,故名「真实」。

  

  [15] 《对法》同。

  

  [16] 《对法》卷三云︰

  

  相属善者,谓彼相应法。

  

  [17] 智周《演秘》云︰

  

  问︰准《对法》云︰随逐善者,谓即彼诸法习气。发起善者,谓彼所发身业、语业。准彼种子,随逐善收,云何即判属等起善?答︰论开、疏合,望义不同,亦无失也。

  

  [18] 《对法》卷四初云︰

  

  自性不善者,除染污意相应,及色无色界烦恼等,所余能发恶行烦恼随烦恼。

  

  此复云何?谓欲界系不任运起者,是不善。若任运起能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是有覆无记。

  

  [19] 《对法》卷四云︰

  

  相属不善者,即此烦恼、随烦恼相应法。

  

  [20] 《对法》卷四云︰

  

  随逐不善者,谓即彼习气。发起不善者,谓彼所起身业、语业。

  

  灵泰《抄》云︰

  

  即取表业、无表业。由心不善,故所起色亦是不善,如屠儿恶律仪色。又得、四相等。

  

  [21] 《对法》卷四云︰

  

  第一义不善者,谓一切流转。

  

  [22] 《对法》卷四云︰

  

  随逐无记者,谓即彼戏论习气。以名身等熏习心故,由此习气、后戏论生。发起无记者,谓彼所摄诸心、心所所发身业、语业。彼所摄者,谓怀非秽非净心者,所有名身等戏论行相所摄心、心所。

  

  [23] 《对法》卷四所说有为无记法,均属以上三种无记最明显。

  

  [24] 《对法》卷四第一义无记同。

  

  智周《演秘》云︰

  

  虚空、非择,体非实有,不同真如;复非智慧断惑等得;不同余三﹝择灭、不动、想受灭﹞。由斯二义,故无记摄。

  

  [25] 见《对法》,该论卷三末论善等法,卷四初论不善等法。

  

  [26] 见《摄论》卷一、两释卷三。《摄论‧世亲释》云︰

  

  「若异熟果善、不善性,杂染还灭应不得成」者,以从善更生善,从不善更生不善故,则生死流转无有边际。流转杂染,通有漏善故。

  

  [27] 恶趣既是恶,应不生善!

  

  [28] 《摄论‧无性释》卷三末云︰

  

  「无覆无记与善、不善互不相违」者,是共依故。作无间业等、世间离欲等,皆同有故。是故异熟非善、不善,勿与此二,因果相违。

  

  [29] 谓本论卷二解「所熏四义」。

  

  [30] 「得」等,谓不相应行,如卷一已破。

  

  [31] 《枢要》卷中云︰

  

  「蔽心」者。有二性心︰一、法性心,二、依他心。

  

  「法性心」即「唯识性」。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三云︰

  

  法师﹝指玄奘﹞以正智为心,真如亦名心。

  

  唯正智为证真如,以有为正智心,假名无为为心也。

  

  [32] 灵泰《抄》云︰

  

  言「调和」者,即是有漏善也。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冊 卷三 九、阿赖耶识无覆无记摄》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