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叁‧叁九 「想」,謂于境取像爲性;施設種種名言爲業。
【疏翼】
第四別解五心所體性作業中,第四解想心所。文分爲二︰一、略出想體業,二、廣想業。此即初文。
【述記‧卷十七】
體性可知。
業言「施設」者,安立之異名。建立發起者,亦名「施設」。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一雲︰
想者,謂于境取相;「境」者,謂所緣;「相」者,謂彼之差別;即以安立青黃等所緣爲因。「取相」者,如分別謂此是青,而非是黃。
《樞要》卷中雲︰
此中由想起言說中,何因不說爲語言因者,以尋、伺親,想疏故。
【論文】
叁‧四○ 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
【疏翼】
第四解想心所中,第二廣想業。
【述記‧卷十七】
此中「安立」,取像異名。謂此是青、非非青等,作此分齊而取共相,名爲「安立」。由取此像,便起名言︰此是青等。性類衆多,故名「種種」。諸論說名爲其「想」者,從因而說;說想爲「名」,從果而說;如世人言︰汝想是何、名是何等[1]。
此業,但是意俱之想,余識俱想,不起名故。設疏起名,亦無失者,第八識想,如何起名?由此,故知此業不遍。
【疏翼】
以上第一別解五心所體性作業中,第四解想心所訖。
--------------------------------------------------------------------------------
[1] 安慧《大乘五蘊論廣釋》卷一詳解「相」與「取相」雲︰
此中「取相」者,謂分別此爲青、此爲黃。若如是者,則眼等識相應想由無差別分別故,則不成爲于境取相耶?
彼雖亦以取相爲體性,然由劣弱故,非可分辨。不爾,由先前不取爲差別,隨後不應分別此爲青此爲黃。自性雖無殊異,然當知由所依、所緣,故想不同──由所依乃有六想身,即眼和合觸所生想,如是乃至意和合觸所生想。所緣者,謂有相、無相、狹小、廣大、無量、無所有。此中若由聲爲門增益義體,此即爲「相」。
由此世親與護法義別,亦混遍計、依他二性,與清辨等爲近。如其
所作《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識變者,即分別。謂以增益之義爲行相,叁界所有心、心所有法,說名分別。
其﹝世親﹞《莊嚴經論》卷四〈述求品〉第十二雲︰
虛妄分別者,謂不隨順證得法界無分別智所有分別,諸欲界乃至有頂有情所取能取分別,即虛妄分別。
《五蘊論廣釋》又雲:
與此相俱有事自體性,名爲「有相」﹝應解爲似義相﹞。若諸于此事中以增益爲自性想,及謂此即爲此聲想者,即此爲緣于有相。無相者,謂無有增益相。謂事之自體﹝應解爲圓成實性﹞、涅槃,及有頂。此中由無增益相,無色受相,及不明了故,此叁說爲無相。
不知聲義相屬者,謂雖于體性唯自性想生起,而非謂之爲色。是故想于此境,即緣于無相。
涅槃界者,亦由以一切有爲相泯滅爲性故,緣此叁摩地相應想,即緣于無相。
有頂由不明了故,此中毗缽舍那想由于境界不作相故,名緣于相。由于此相不明了故,緣于彼者雖亦由所謂無見女相道理,說爲無相,然即由唯此無相故,不說爲無相。不爾,想應成過!即由無相故,當成取相亦無。狹小者,謂欲界,由粗劣故;廣大者,謂色界,由勝妙故;無量者,謂空無邊、識無邊處等,由無邊際可得故。由任何所取境界無所有故,即盡無所有,名無所有處。由如是故,緣欲界等說名狹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