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二‧二○○ 諸有漏種,與異熟識,體無別故,無記性攝。
【疏翼】
第叁廣釋中,第六叁性分別。文分爲二︰一、有漏種叁性分別,二、無漏種叁性分別。初中又二︰一、唯無記所以,二、通叁性所由。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十叁】
自下第六、叁性分別。
此有漏種與本第八體無別故,性類是同,唯是無記。
【論文】
二‧二○一 因果俱有善等性故,亦名善等。
【疏翼】
第一有漏種叁性分別中,第二通叁性所由。
【述記‧卷十叁】
能、所生法,皆通善等,故通叁性。謂此種子本能熏習現行之因,及後所生現行之果,皆通叁性,故言因果俱善等性,即是功能差別門說。非依體門,性唯無記,如前已說。
問︰何故爾?
答︰不相違。無記,不違善惡品故。《對法》第[1]叁末及第四初:等起善等即是種子[2],此叁性同。及《瑜伽論》九十六雲︰謂十八界,各決定有差別種子[3]。廣解種子,稍勝余[4]文。
此辨有漏種。
【疏翼】
以上第六叁性分別門中,第一有漏種叁性分別訖。
【論文】
二‧二○二 諸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爲善。
【疏翼】
第六叁性分別門中,第二無漏種叁性分別。于中分叁︰一、善攝所以,二、引教興問,叁、兩釋作答。此即初文。
【述記‧卷十叁】
無漏種雲何?
此無漏種,非異熟識性所攝故,故非無記,體性不順本識體故,體既不同,不可相[5]即。又性、類別,能治、所治、漏、無漏殊,不可相即。故一「性」言,義乃合[6]通體、類二種。
既不從識名無記性,此爲何性?
因果俱是善性攝故,唯名爲善。若法爾種,前念同類因本性是善,後念等流果是善,亦然;乃至後生現行果,亦爾。既法爾力,非第八性之所攝故,因果[7]是善性,亦無有過。此即種子未熏習位,自類相望有如是義。若後熏習,由見道前聞思等熏,令其[8]增長,雖有漏因,增上緣中爲果增長,然亦名善。見道以去,理顯可知,故唯善性,非惡、無記。法爾一切,無漏之法順理、違生[9],無惡、無記[10]。
【論文】
二‧二○叁 若爾,何故〈決擇分〉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皆異熟生?
【疏翼】
第二無漏種叁性分別中,第二引教興問。
【述記‧卷十叁】
問曰︰無漏與識性類別,不得隨識名無記。無漏與識體不同,應非隨識名異熟!爲有此義,故此論問︰第五十七〈決擇分〉說「二十二根,一切皆有異熟種子[11]」,又說一切「皆異熟生[12]」。
此爲二問[13]︰一、異熟種,二、異熟生。
【論文】
二‧二○四 雖名異熟,而非無記;依異熟故,名異熟種。
【疏翼】
第二無漏種叁性分別中,第叁兩釋作答。于此有二︰一、齊義釋,二、不齊釋。初中又二︰一、暫依同名異熟,二、舉喻以成。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十叁】
此諸種子,雖名異熟,而非無記。何故爾也?體非異熟,由所依識是異熟故,名異熟種。
【論文】
二‧二○五 異性相依,如眼等識。
【疏翼】
第一齊義釋中,第二舉喻以成。
【述記‧卷十叁】
若爾,此等體非無記,依無記故,應名無記!如眼等識,異性相依,從根爲名,但名眼識,即依士[14]釋。依眼根識,名眼識也,不可說言識依眼故,亦名無記。
應返質雲︰無漏依識名異熟,亦令從識名無記,識依于眼名眼識,亦應從眼名無記?此既[15]不爾,彼雲何然!故無漏種,不名無記。此除佛無漏,即齊義解[16]。
【疏翼】
以上第叁兩釋作答中,第一齊義釋訖。
【論文】
二‧二○六 或無漏種,由熏習力,轉變成熟,立異熟名,非無記性所攝異熟。
【疏翼】
第叁兩釋作答中,第二不齊釋。
【述記‧卷十叁】
又有不齊釋。
此「無漏種,由熏習力,轉變成熟」,與本種異,「立異熟名」。即轉變已,而方成熟,能生現行;非如善惡而爲因故,所招無記性所攝之異熟,非是因果性別之[17]異。果起酬因,說名爲熟之[18]異熟也[19],此通佛果諸無漏種[20],又設除佛[21]。此中但言經熏習氣,非未熏時自類變異而成熟位[22]。所以者何?如前所解如眼識等,即唯自類未熏時義。今此中解,即熏已位[23]。
又複前解,通熏、未熏。此解但據已熏之種,據顯偏說。又前解,通已熏、未熏。今解據叁家[24]種子無诤義,法爾自類有不許故;若言熏者,諸皆許故[25];前約本有等義,此約新熏等義,故文差別;故《瑜伽論》[26]:二十二根,皆名異熟。無處而言皆通無記,不可爲難。如此文義,諸論未詳,古昔文抄,皆須毀棄。
【疏翼】
以上第六叁性分別訖。
--------------------------------------------------------------------------------
[1] 「第」字,《金藏》有,余無。
[2] 如《對法》卷叁末雲︰
隨逐善者,謂即彼諸法習氣。
卷四初雲︰
隨逐不善者,謂即彼習氣。
又雲︰
隨逐無記者,謂即彼戲論習氣。
[3] 《瑜伽》卷九十六原文:
住自性界者,謂十八界﹝墮自相續,各﹞各決定差別種子。
[4] 謂《瑜伽》卷十二隨轉經部師色、心互持種子義。
[5] 「相」字,《金藏》作「攝」。
[6] 「合」字,《金藏》作「含」。
[7] 「果」字,《金藏》有,余無。
[8] 「其」字,《金藏》無。
[9] 道邑《義蘊》雲︰
順無爲理,違背生死也。
[10] 《攝論》卷一雲︰
複次,雲何一切種子異熟果識爲雜染因,複爲出世能對治彼淨心種子?又出世心昔未曾習,故彼熏習決定應無;既無熏習,從何種生?是故應答:從最清淨法界等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攝論‧世親釋》卷叁雲「爲顯法界異聲聞等,言『最清淨』。由佛世尊所證法界,永斷煩惱所知障故。從最清淨法界所流經等教法,名『最清淨法界等流』。無倒聽聞如是經等,故名『正聞』。由此正聞所起熏習,名爲『熏習』。或複『正聞』既是『熏習』,是故說名『正聞熏習』。即此熏習相續,住在阿賴耶識,爲因能起出世間心,是故說言:『從最清淨法界所流正聞熏習種子所生』」﹞。此聞熏習,爲是阿賴耶識自性?爲非阿賴耶識自性?若是阿賴耶識自性,雲何是彼對治種子?若非阿賴耶識自性,此聞熏習種子所依,雲何可見?乃至證得諸佛菩提,此聞熏習隨在一種所依﹝相續﹞轉處,寄在異熟識中,與彼和合俱轉,猶如水乳。然非阿賴耶識,是彼對治種子性故。此中依下品熏習成中品熏習,依中品熏習成上品熏習。依聞、思、修多分修作,得相應故。又此正聞熏習種子下、中、上品,應知亦是法身種子,與阿賴耶識相違,非阿賴耶識所攝,是出世間最淨法界等流性故。雖是世間,而是出世心種子性。
[11] 《瑜伽》卷五十七原文爲:
問︰幾有種子異熟?答︰一切皆有。
[12] 《瑜伽》卷五十七原文爲:
問︰幾是異熟生?答︰亦一切,種子所攝異熟所生故。
[13] 「問」字,《金藏》作「門」。
[14] 「士」字,《金藏》作「主」。
[15] 「既」字,《金藏》誤作「記」。
[16] 智周《演秘》雲︰
佛種不依異熟識故,又佛五根亦是善也,取不成喻,所以除也。能依之識與所依眼而性不同,種及異熟,其義亦爾,故言「齊」也。
《樞要》卷中雲︰
若由本識、種子性同,故相從無記;亦應相從一界所系!系據縛義,見、相別系。無記是性,性類得同;不可難以同一性故,相﹝分﹞應非色。
[17] 「之」字,《金藏》作「之」,余作「雲」。
[18] 「熟之」,《金藏》作「名也」二字。
[19] 「也」字,《金藏》誤作「耶」。
[20] 謂無漏種亦果起酬因。
[21] 謂佛已無熏習。
[22] 此指發心以前。
[23] 即資糧、加行等位。
[24] 護月唯本有,難陀唯新熏,護法兼取。
[25] 道邑《義蘊》雲︰
護月種子亦由熏習令增長故。
[26] 見《瑜伽》卷五十七。
《成唯識論疏翼 第一冊 卷二 十二、漏無漏種叁性分別》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