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一‧一叁○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
【疏翼】
文勢第五假設外征釋諸妨難有叁中,第二誰造業受果征。文分爲叁︰一、外難,二、卻質,叁、敘正。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
此第二段,文有其叁[1]︰敘外人難:若無實我,無實作、受;既無作、受,法體應空!
應立量雲︰一切有情應無作、受。以無我故。如龜毛等。
【論文】
一‧一叁一 所執實我,既無變易,猶如虛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若有變易,應是無常。
【疏翼】
第二誰造業受果征中,第二卻質。
【述記‧卷四】
次、論主質。
此有二量。我既常有,誰能作受?言「變易」者,是體改轉,無常之義。
量雲︰汝我應不能作業、受果。許無變易故;許體常故。如虛空等。
諸執我常,皆無變易,今設[2]遮計,亦得。若用轉變令體無常,亦得。若用有變易,汝所執我應體無常。許用變易故。如色聲等。若破僧佉:令體亦轉變,以彼不許有壞滅故[3]。或隨卷舒,名爲「變易」,故應無常,或是設遮。
【論文】
一‧一叁二 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于理無違。
【疏翼】
第二誰造業受果征中,第叁敘正。
【述記‧卷四】
此、敘正義。文易可知。
「心、心所法因緣力」等者,謂由七識熏習種子因緣力故,阿賴耶識生于諸趣,相續無斷。六識造業,此並第八,亦能受果,于理無違。
又心、心所,即第八識自體[4]種子因緣力故,其現行識相續無斷。故[5]此六識有時造業,並與第八亦能受果,于理無違。
又八識等心、心所法,各自種子因緣力故,諸趣五蘊相續無斷。即此假者,六識作業,六[6]、八受果,于理無違。除第七識。
【論文】
一‧一叁叁 我若實無,誰于生死,輪回諸趣?誰複厭苦,求趣涅槃?
【疏翼】
第叁誰生死解脫征,文分爲四︰一、外難,二、返質,叁、敘正,四、總結非。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
第叁段,文有其四︰外人難:若有我者,可有厭舍。我既實無,誰生誰[7]死?及得涅槃?既無此事,便爲大失,無厭舍故。此中二問。
應立量雲︰一切有情應無生死,亦不求涅槃。以無我故。如虛空等。
【論文】
一‧一叁四 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回?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爲厭舍,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爲自害。
【疏翼】
第叁誰生死涅槃征中,第二返質。
【述記‧卷四】
論主質雲︰我性既常,何能生死?
量雲︰汝我不能輪回生死。許[8]無生滅故。如虛空等。
既非苦惱,應不能厭苦、樂求涅槃。以是常故。如虛[9]空無爲。既執我常,複沈生死,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爲自害。
總結彼非。
【論文】
一‧一叁五 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回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
【疏翼】
第叁誰生死解脫征中,第叁敘正。
【述記‧卷四】
敘正義也。
然有似我,唯蘊所攝,和合假者,身心相續,諸生不斷。起煩惱已,複[10]生諸趣。深厭此苦,便求涅槃,故無實我。
【論文】
一‧一叁六 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于中,妄執爲我。
【疏翼】
第叁誰生死解脫征中,總結別問別答中初問答我,亦即第四總結非也。
【述記‧卷四】
總結前非,述正義也。其文易解。
就破外計,文總有四[11]。其第叁段別問答中,上來第一已破我訖。
【疏翼】
以下當破法我執。
--------------------------------------------------------------------------------
[1] 「文有其叁」四字,《金藏》無。
[2] 《義演》牒文、《金藏》作「設」,余作「故」。
[3] 「以」等八字,《金藏》有,余無。
[4] 「體」字,《金藏》誤作「許」。
[5] 《金藏》作「故」,余作「即」。
[6] 「六」字,《金藏》誤作「雲」。
[7] 《金藏》作「誰」,余作「生」。
[8] 《金藏》作「許」,余作「計」。
[9] 「虛」字,《金藏》有,余無。
[10] 「複」字,《金藏》作「後」。
[11] 謂就初破外計,成前叁句頌,文總有四:一、總問,二、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