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
一‧一二四 實我若無,雲何得有憶識、誦習、恩怨等事?
【疏翼】
文勢第五假設外征釋諸妨難。凡叁設征難︰一、雲何有記憶等,二、誰造業受果,叁、誰生死解脫。初中分六︰一、外第一征,二、卻質,叁、再質,四、牒外救非,五、顯非理,六、結正。此即初征。
【述記‧卷四】
自下第五、假設外征釋諸妨難。若叁段科,第叁文也[1]。
此中難雲︰若無實我,誰能記憶曾所更[2]事,亦能了知一切境界、誦持經書、溫習文史、恩[3]濟于彼、怨害于此貪愛、好[4]財、瞋怒、個物,種種事業?犢子部我,亦能記憶,與外合問。
應立量雲︰一切有情應無憶識等事。以無我故。如太虛空。
下辨外救,有叁問答。初文有五[5],文相可知。答中論主初皆卻質。
【論文】
一‧一二五 所執實我,既常無變,後應如前。是事非有!
【疏翼】
叁設征難第一征難中,第二卻質。
【述記‧卷四】
且如冥性[6],未變爲大等時,我未受用境。後大等生,我方受用。前無是事,無受境用;後有是事,有受境用。若是常者,破之量雲︰汝之實我,後起受用時,亦應不起用。以前與後體無別故。猶如前時。即難我體有變易也。
【論文】
一‧一二六 前應如後,是事非無,以後與前,體無別故。
【疏翼】
第一征難中,第叁再質。
【述記‧卷四】
此中敘計,准前可知。
量雲︰汝之實我,前無受用事時,應有受用事。即後體故。如後位時。
「以後與前,體無別故」者,通前及後二難之因。
【論文】
一‧一二七 若謂我用,前後變易,非我體者,理亦不然。
【疏翼】
第一征難中,第四牒外救非。
【述記‧卷四】
次、外人救。此、牒計非。
【論文】
一‧一二八 用不離體,應常有故;體不離用,應非常故。
【疏翼】
第一征難中,第五顯非理。
【述記‧卷四】
此中二難,體用相例。
量雲︰用應常有。許不離體故。如體。體應非常有。許不離用故。如用。
外人計體不離于用,故爲此因。
【論文】
一‧一二九 然諸有情,各有本識,一類相續,任持種子,與一切法更互爲因;熏習力故,得有如是憶識等事。故所設難,于汝有失,非于我宗。
【疏翼】
第一征難中,第六結正。
【述記‧卷四】
由第八識與一切法更互爲緣,宿熏習力,有憶識等事[7],故無失也。「更互[8]爲因」等,能所攝藏也。義顯前作已,熏本識中,後從本識生諸識等、起憶念等。下廣當辨。
【疏翼】
第一段設外征釋訖。
--------------------------------------------------------------------------------
[1] 若四段科,第四文也。
[2] 「更」字,《金藏》誤作「便」。
[3] 「恩」字,《金藏》誤作「思」。
[4] 「好」字,《金藏》作「是」。
[5] 返質有二,可合爲一。
[6] 「冥性」,即自性未轉變時。
[7] 「事」字,《金藏》無。
[8] 《義演》牒文、《金藏》作「更互」,余作「互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