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呂新國
人類一直在追求幸福,可追來追去,卻連什麼是幸福似乎也越來越迷惘了。只有釋迦牟尼佛的證悟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並爲塵世衆生留下了豐富深邃的寶貴教誨,其中的唯識精義是叁轉*輪的中道了義教法,是其一生言教所有深密意趣的通解之匙。
唯識無境,是說並沒有一個獨立于人們意識之外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那只不過是人們的顛倒妄想而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人們才有可能掌握改造一切的樞紐,從而獲得徹底解脫。此唯識義,雖貫穿于釋迦佛所有經教之中,但明確形成嚴整的理論體系,則是在五世紀時,由聖者無著啓請慈氏菩薩,慈氏菩薩則依據《解深密經》「慈氏品」中釋迦佛所說「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的基本原理,開展出百卷《瑜伽師地論》和《慈氏五頌》,無著、世親等諸大論師又依教弘傳,形成大乘瑜伽行派,造成了印度大乘佛教最爲壯麗的鼎盛時代。
玄奘法師赴印求法,親承嫡傳,回國之後,集唯識學說之大成,糅譯而出《成唯識論》,以其透徹的思想、嚴謹的結構、博大的體系、精微的分析而激越賢哲,法益九州,促成了中國佛教發展最輝煌的大唐盛期。
爲承續先賢,繼千古絕學,明確聖教真義,以利今人學修,韓鏡清老師投入了畢生精力。韓老上中學時皈依叁寶,適逢國內外學界唯識熱潮,遂爲佛學之博大精深所吸引,尤爲仰慕玄奘大師但求真理不惜身命的精神。一九叁二年考進北大哲學系後,矢志繼承奘師未竟之業,續譯唯識經典,完善經論體系。在湯用彤、周叔迦等師長的指導和幫助下,學語梵藏,對照校勘,深研細磨,精心准備。然世事無常,滄海桑田,酬願之途竟在壯年被迫中斷近叁十年,及至七七年要求病退,從此閉門不出,專心《成論》諸本注疏,進行校勘、補正、增譯和注釋,以精確其義,顯發本旨。十年間積累卡片數十箱,又用五年時間梳理成文,終于九二年完成《成唯識論疏翼》一書,對前人的唯識研究成果作了進一步的系統和完善。
之後,韓老立刻轉向實現從藏文大藏補充漢典的夙願,至今已譯出圍繞《慈氏五頌》的釋論和因明著作等六十余部,配合奘師已譯的《瑜伽》大論等,一個完整包括唯識學、叁性學和慧度學的慈氏學體系在漢文裏便可初具規模。
在翻譯經論的同時,韓老于九叁年開始《攝論》講座,培育後學。在翻譯與講習過程中,韓老漸漸覺得先前譯師們合二爲一的兩個「識」字(了別識,辨別識),還要分譯才能把更精微更深密的唯識本義揭示出來。了別識是指依他起法,唯識只能是唯了別識;而辨別識則指在根境相觸時生起的認識作用,需要分層次地細究佛陀各種講法的委曲用意,才能深入理解其在唯識理論中的核心作用。
韓老特別強調,全部佛法都是在講能相,否定所相,整個修習過程就是一個認識唯能無所的過程。能遍計心是轉染成淨的樞紐,處處要在能上下功夫,時時只在因上做文章;而所遍計都是我,都是要徹底拋棄的自性,真正把所空掉之時,能也自然無法獨存,便可達到能所雙泯之境。
韓老又力倡叁性,認爲大乘佛學之核心,相應叁法印之根本,究竟圓滿地發揮了佛學中道義,清晰明確地解釋了所有佛說的甚深意趣,是我們聞思經論和指導修行的明燈。只要不增益遍計所執性,就是不損減圓成實性,這樣不執兩邊,就能實證真如從而如實觀見依他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