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講:六到彼岸和平等心
(2000年4月16日)
上次講座,跟大家請了一次假,這是幾年以來的沒有出現過的,很對不住,今後還要特別努力完成任務。
現在我們就開始解說以叁所知能相覺悟爲中心的唯了別識學跟六到彼岸是什麼關系。六到彼岸既是能夠覺悟叁所知能相的原因,也能成爲覺悟叁所知能相的結果。所以這地方我們特別要著重地說明,就是對于叁所知能相的覺悟是個中心的問題。無論是從最初加行位的修習,無論是到最後菩提圓滿成就,都離不開叁所知能相的覺悟。可以這麼說,叁所知能相的覺悟就是菩薩的中心的任務。六到彼岸裏頭,既包含靜慮跟般若,也包含布施以至于精進。六到彼岸包含的不但是對真實覺悟的問題,還有一般的自義利跟他義利,也就是自己跟其他衆生共同修習無漏善。雖然共同修習無漏善,最重要的還是修習靜慮跟般若。那也就是對真實的覺悟還是特別注意學習的。
所謂菩提,“強曲”(藏文:菩提),就是離不開覺悟,離不開對叁所知能相能夠覺悟。同時“強曲賽木巴”(藏文:菩提薩垛),勇心(“賽木巴”的意譯),又可以說不只是對智的方面,對覺悟方面特別注意,還一個“賽木巴”,就是勇心的問題。這個勇心可以說不但是覺悟,而且是對善事特別勇毅,不但對于真實,同時對于無漏善心也特別勇毅。所謂菩提薩垛,就是不但對于覺悟特別精進,所謂精進也就是對于善事決不落後,對于惡事也決不沾染。所以精進問題,也就是表示了菩薩的勇毅之心。
六到彼岸裏頭,不但有靜慮跟般若,還有精進,並且還有布施、戒律、堪忍,也是六到彼岸裏頭很重要的學習。六到彼岸整個的學習,無疑對于所知能相的覺悟是有利的,是可以作爲覺悟的原因的同時它又可以作爲叁所知能相的覺悟的結果,就是叁所知能相的覺悟又可以作爲整個六到彼岸的原因,也可以作爲其中的般若跟靜慮的原因,也可以作爲從布施以至到精進這些個善法的原因。
我們爲什麼要講六到彼岸?六到彼岸跟菩提薩垛、跟菩提心、跟叁所知能相的覺悟心一定要連在一起。爲什麼呢?因爲它又是叁所知能相的覺悟的原因,也可以作叁所知能相的覺悟的結果。所以這地方咱們特別提出來對叁所知能相的覺悟,也就是菩提問題。這一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不然,善法可以說是沒有基礎。
我個人的看法,一個是真實,一個善,一個清淨,這個叁方面在世間來說就是個價值觀的問題,就是真美善。這個美,咱們現在只說它不是像世間法的講美,而是出世間講清淨,像最清淨的意樂所攝持的六到彼岸,就是世間的真美善,我們不說真美善,說真淨善,真實、清淨、上善,那就是佛教裏頭以真實爲中心,發展爲真淨善的全部的行爲。
像布施來說,不但是不悭吝,不吝啬,主要是對于一切享用一點兒貪戀、貪著的心都沒有。那就是對一切苦樂的愛憎、貪愛跟憎恚都沒有,這些個都是跟布施相反。主要的布施就是對于所有的一切享用都不染著,一切享用不但是對于財物,也包括了對一個人身體的貪戀,這個身體就是色根,對這整個色根都一點兒不染著,不貪戀,這是布施的真實的意義。那這個布施才真正徹底。
再來,第二戒律。戒律就是對于家庭也是要出離,也就是咱們以前所說的梵行,要有一個鮮明的態度,就是所有的非梵行都是我們戒律裏頭應當抛棄的。一個菩薩,他要能夠出家,求道,出家求戒律,那就是要整個放棄非梵行。在遠離家庭的問題上,大乘態度是非常鮮明的。出家的問題,大乘比小乘更徹底,它遠離世間的法,比小乘的那種無余依涅槃還要更遠離這些世間的貪著。所以在第二個所謂戒律方面,我個人還有這麼一種看法,大乘要真正做到徹底的非梵行,也就是徹底地遠離家庭,這才叫做真正的戒律。
第叁到彼岸,大家都已經察覺到,大乘人對于一切損害他的行爲,對于他的身體、對于他的享用造成妨害的事情,他都完全不在意的,不注意的。所有損害他的肉體,就是他能享用的,他完全一點兒不介意。按說敵人殘害你,你還不注意,這好像出于人的一般感受之外。一般人對自己的財産跟能享用的身體,這是人最要保護自己不受他人的侵犯的。可是真正地來說,對于自己的身根或者說色根,都寶愛的話,那就對于損害自己的人特別仇視。可是大乘人對于自己的色根並不是認爲非常寶貴的,因爲大乘人對所有這些個能享用跟所享用的事體,都是一樣看待。
一般說你損害我的所享用,還是問題還比較小一些,你要損害我的能享用的色根,那事情就大了,不能忍耐了,不能堪忍。大乘人對于所享用的東西,並不愛著,而對能享用的色根、根身,也不特別愛著。那把自己能享用的、所享用的東西都看成不可愛戀的東西,那也就對損害自己的人並不特別注意,特別留心。說這能享用受到損害的時候,大乘人一樣能夠堪忍,能夠認爲沒什麼關系。這比第二種戒律的時候,對自己身心性命的家庭來說,無所留戀,對自己能享用的身體也一樣,沒有什麼留戀的。受到損害是一樣可以不注意。這好像講這戒律、講這堪忍好像大乘人特別沒有人情味兒。所以這堪忍,也非常重要。
剛才說的那個精進,不但是要淨做好事,淨做最好的事情,而對于不好的事情是決定不做。這是精進的主要的意思。堪忍的主要的意思,就是對于自己的所享用的東西的損害、能享用的東西受到損害也可以一點兒不介意。這堪忍,不但對痛苦能做出十分無所謂的態度,而且還有一個方面,對于真正最犀利的出世間的真實能夠徹底地察覺出來,對于這些大乘中的最真實的法性、最真實的法界,能夠毫不忽略,毫不麻木。最真實、最妙正、最深刻、最關涉到人的覺悟的問題,一點兒不麻木,這種不麻木的心,不忽略的心,能普遍尋求、普遍深入,這種如理的思維,在菩薩也是最寶貴的心理。這種不但對痛苦感覺非常敏銳,最主要的是對于妙正的佛法一絲一毫都不忽略。這裏頭是堪忍心,不但是對痛苦,還對真實的覺悟心更是敏感萬分。
這地方咱們對前頭四個到彼岸稍微捋了一下。那就看出大乘的到彼岸行是怎麼廣大而又深入。那麼有前頭這四個到彼岸,它能保證心不散動。我們凡夫的心常常是散動的,而前頭四種到彼岸就可以使心逐漸集中而不散動,它對于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不真實的感覺是非常鋒利的,一點兒散動的心沒有。你這個不散動的心才能認識真實,我們所認識的當前的事物完全是不是真正存在的,是最粗淺、最不真實的存在。跟咱們的能夠使心非常不散動、非常集中,所感受到的那些個真實完全是不一樣的。我們感受的都是非常粗淺、非常不可靠的、那些個錯誤的、不真實的、如夢如幻的那個世界。所以由這四種到彼岸使心非常不散動,才能夠深入到真實的境界裏頭,也就是對于叁所知能相如何認識、如何覺悟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條件。這就是我們爲什麼六到彼岸可以作爲叁所知能相的覺悟的原因。(休息)
底下我們想講一下怎麼通過叁所知能相的覺悟進一步來學習六到彼岸,這個學習六到彼岸是特別的,不像以前說的每一個到彼岸都是各自可以獨立的,現在講的六到彼岸都是互相結合在一起的。前頭咱們已經說,叁所知能相的覺悟可以作爲六到彼岸的結果,現在又提到叁所知能相的覺悟可以作爲繼續學習六到彼岸的原因。
這地方也有一個心的問題,也就是也有智慧的問題,智慧往往是六到彼岸的結果,同時也是六到彼岸的整個無漏善行的整個的原因。這地方應該請大家注意,所謂平等心的問題。在《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特別提出,能真正證到真如、真正能證到法界的時候,那時候就有一個平等心的出現,這個平等心不但是一切衆生都有的,也是一切菩薩所有的平等心,也是一切如來所有的平等心。
這個平等心就是證初地的時候,能夠證到遍行性的真如。初地的時候證的真如有遍行義。初地菩薩能夠證到真如的普遍存在的時候,這個普遍存在就跟一切士夫、一切衆生,他所能夠得到的真如的共同所有的存在,菩薩證的真如、證的平等心,正是跟一切衆生乃至一切如來所證的平等心是一致的。這個平等心不只是菩薩的平等心,也不只是如來的平等心,而是與一切衆生都共同有的平等心,在初地菩薩的範圍就證到叁方面都是平等的心。
這個平等心,當然跟前頭咱們說的對叁所知能相能覺悟的心是有關系的。叁所知能相的覺悟到的那個心叫做了別識性,這了別識性進一步在初地菩薩他證真如的時候,就證到真如的遍行義,以遍行爲義的真如,能證到跟一切衆生共同的那平等心,就是菩薩跟一切衆生共同能修習六到彼岸的一個基礎,共同修習無上的無漏的善的一個基礎。這一點非常重要。很難有這種機會,而衆生跟菩薩同時修習一種六到彼岸,同時修習一種無漏的善行,這種機會是不多的。
這個無漏善行的六到彼岸,它有特別的一種意義,那就是它要成爲六種最清淨的意樂所攝持的六到彼岸,它這意味是非常與衆不同的。在這裏頭我們稍微地提一下現在正在翻譯的安慧《莊嚴經藏論》裏邊講到四十四行相的作意所攝持的六到彼岸,跟這地方講的六種最清淨意樂所攝持的六到彼岸意思是相近的。這六種最清淨意樂所攝持的六到彼岸。底下把它們的名字列一下。
“此作意修習者,謂隨喜領略體會及喜悅作意:無饫足意樂、長時相續意樂、喜悅意樂、饒益意樂、大體意樂、及善法意樂,由六意樂所攝持故修習。”
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說六到彼岸可以用種種方法來修習,特別提出來六種最清淨意樂所攝持的六到彼岸。這個六到彼岸,就是咱們剛才說的初地菩薩所證的那個平等心,以叁方面的平等心來修習以六種最清淨意樂所攝持的六到彼岸。以平等心能夠共同修習,不只是菩薩一方面修習,可以做到菩薩自義利跟衆生的他義利彙合起來修習六到彼岸,是在初地菩薩證到真如以後有這種機會,這是一種特殊的修習方式。咱們下次再講。
看看今天上午的討論還有什麼問題。
宗性法師:今天討論中有這樣一段:“此中轉爲因者:謂於阿賴耶識中所增長異熟、及等流習氣。轉爲果者:謂由先業所感圓滿而異熟之習氣獲得生起已、於諸馀衆同分中引生阿賴耶識,並由等流習氣得生起已、從阿賴耶識生起轉識、及染汙意。”最後一句轉識是指那些?(韓老:一般是前七識。)染汙意呢?(韓老:就是第七識。)那這個地方爲什麼要分開呢?(韓老:轉識是總的來講,前七識都叫轉識,它有轉起的意思。轉識包括第七識,這地方重複並不是不應該的,可以重複。)
崇智法師:異熟習氣是不是就是指業種子?(韓老:異熟習氣都指的業種子。一切種子識是指的等流習氣。)
性慈法師: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麼?(韓老:等流習氣跟異熟習氣,異熟因,有異熟果,異熟因都是指的業種子,業力能感果的話,一般都是增上因。)
崇智法師:那等流習氣是指什麼?(韓老:就是一切種子識。)
呂新國:可不可以說,等流習氣中有一部分是異熟習氣?(韓老:等流習氣跟異熟習氣是兩個概念。等流都不是業力所感的,所謂業力所感的都是異熟識,一切種子所感的是等流。等流跟異熟是兩回事。)
栗強:您剛才講課講到平等心,是凡夫、菩薩跟如來都有的,唯識講五種姓裏有一種無種姓的衆生,這裏有沒有矛盾?
韓老:不管有種姓、無種姓,它這個平等心有一點超越的意思,它不受種子的影響。它這個心,是一種特別意義的心。平等心是一切衆生都具有的平等心,這個平等心就有點它不屬于遍計所執性的範圍,不是遍計所執性的心,也可以說它也超越一切異熟的這種心。這種心有一點真實心的意思,這個真實心是不屬于遍計所執性的範圍,也不屬于依他起性的範圍,是一種圓成實性的東西,是一種特殊的心。
《攝大乘論 第140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