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41講

  第141講:六到彼岸

  (2000年5月14日)

  今天想和大家一塊兒探討一個問題,就是什麼叫做到彼岸?爲什麼叫到彼岸?接著就是如何修習六到彼岸?這樣幾個問題,跟大家好好討論一下。

  什麼叫到彼岸?我個人想,是不是這樣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大家都處在生死輪回的苦痛之中,這個苦痛就如同大海一樣,我們大家都在這大海的此岸在受苦、受罪、受種種折磨,怎麼能夠一下就到了彼岸,到了生死輪回的彼岸,離開一切痛苦折磨跟生死輪回的束縛,得到解脫?這樣一個問題,我覺得在大乘佛教理論裏頭、在大乘修習裏頭占據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我覺得大乘佛教理論,主要就是要叫我們能夠對于生死輪回怎麼出離、怎麼覺悟,最主要是怎麼樣覺悟跟出離生死大海。這個問題是中心問題。怎麼出離生死大海,能夠達到彼岸,平靜無事的彼岸,這是我們在生死輪回裏頭時刻應該感到是最重要的、非要解決不可的問題。

  佛是什麼?是覺悟的意思,就是我們有許多黑暗、障礙、束縛不理解,不知道怎麼對付,造成我們整個的生死輪回。怎麼辦呢?在大乘佛教理論就認爲最主要的問題是覺悟的問題,是對于叁所知能相怎麼能夠理解得很透徹,能夠形成一個最徹底的覺悟,這樣的問題。如果對叁所知能相能夠徹底地認識清楚,能夠得到一個徹底的覺悟,整個生死輪回是可以解決的。不是長期能夠束縛我們、限製我們。這是大乘佛陀的理論最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咱們爲什麼要講《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的叁所知能相,這個問題是一個核心問題,是我們能不能覺悟,能不能開始想法度過苦難的生死大海安全到達彼岸的問題。

  前頭我們講《總攝大乘綱領論》的時候,對于怎麼樣認識叁所知能相特別注意,特別使大家要注意這問題,這問題要能夠覺悟得好,那就對我們生死輪回這個苦難是一個能夠脫離的最重要的辦法。所以現在大乘裏頭提到到彼岸問題,不但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最大的修習問題。我們知道,所謂覺悟,就是真正認識生死輪回的真實的情況,什麼是生死輪回的真實情況呢?就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跟圓成實性這叁所知能相認識不清的問題,所謂認識叁所知能相認識不清,就造成我們無明、愚癡跟造種種惡業,脫離不了生死輪回此岸的原因,主要就是我們沒有覺悟,對于叁所知能相沒有真正認識。

  我今天想跟大家探討的就是這個中心問題。這個中心問題必須有一個全面的解決辦法。這個問題怎麼能夠解決呢?那就是大乘佛教裏頭六到彼岸或十到彼岸的修行問題。所以到彼岸的問題,正是直接使我們能夠明白真理,能夠合理地行動,合理地學習、修習,那就可以使我們整個生活立于不敗之地,能夠達到生死輪回大海的彼岸。我們現在還感覺不到生死此岸的這壓迫□□,這苦難性,還不十分感覺到,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刹那都在生死此岸裏頭受輪回的折磨,種種的折磨,生死輪回整個折磨就在于我們自個不理解什麼是遍計所執性,什麼是自性,什麼是我,什麼是常,這些東西根本不存在,而我們腦子裏頭天天在這裏做功夫,那就正是我們在生死此岸裏頭受種種折磨而不覺悟的原因。所以最主要的我們怎麼能夠理解叁所知能相,能理解什麼是真實,什麼是黑暗,沒有道理,武斷,沒有道理地使自己生活受苦而不覺悟,爲什麼遭到這種苦難、痛苦?主要是我們不明白道理,要明白叁所知能相的道理的話,就能整個把我們生死輪回變一個個兒,能達到生死彼岸。

  這不是只是理論問題,牽涉到我們整個人生的行動問題。我們可以深入討論一下,人生的經濟、政治、侵略等等問題的根本問題在什麼地方?你就拿這個布施來說,布施問題就是使我們認清享用的問題,如何享用,也就是叫我們認清如何消費的問題。我們對于自己的享用一點兒不注意貪圖、愛戀,那這經濟的問題就很容易解決。你就拿現在爲什麼資源問題還是不能完全解決人類的需要,就與有人貪圖享受、貪圖自己多消費,自然的資源也不是無限的,而且開發出來還要用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怎麼運用現在的資源,跟世間已經造出來的商品的問題,就是整個經濟問題,就在于人類應該怎麼解決消費問題,我們用的行話,就是怎麼解決享用問題。過去翻作享受,我們翻作享用,那享受還有點被動的意思,享用完全是主動的意思。我們每個人應該怎麼樣享用?怎麼用物資?尤其這物資並不是無窮無盡的,必須大夥節約使用。還有能夠多次使用的資源,重複利用。現在的這個經濟問題,資源問題,也是困擾著很多人。你怎麼運用勞力創造財富,然後又怎麼給以合理的報酬,這些問題都是經濟,也就是人類的享用問題,消費問題。

  而大乘佛教首先提出,這個問題就是在于我們對于資源享用的時候,抱著什麼態度。我們享用資源的時候,必須是不貪著、不愛著,不注意享受,才能徹底解決。不但自己不隨便浪費資源,還能夠分給大家一起來合理地利用資源,是不是這樣?布施,由布施到彼岸能解決人類的經濟、消費問題。以後也可以深入地討論這些問題。爲什麼布施問題是我們大家最主要的問題?在經濟上,我們付出最多的勞力,而在享用的方面,能夠用得非常少,以至于自個甚至不用,而讓給旁人用,這都是布施。也就是對于現在的經濟問題,大乘佛教有一個很明確的態度,就是自己決不貪圖享受,有困難的我們給他解決,就是布施。大家以後還要注意,自己不悭吝,用佛教裏的叁個字來表示就是:身、命、財。人類享用的一個能享用、跟所享用,不出這叁個字:身、命、財。我們這個身體是個能享用的一個工具;命,就是我們能享用多長時間;財,是我們理應獲得的報酬。應該是什麼態度呢?那就是對于身、命、財,都是不貪圖,不愛戀。

  所以布施問題,成爲我們到彼岸的一個主要的法寶。這是我今天初步地談到布施問題,跟經濟、政治是有密切關系的。我們大乘佛教對于這些問題都采取一個重要的抉擇,就是一定不貪著,不愛戀。這是在布施方面。咱們以後還可以深入討論布施問題。

  第二個問題,稍微講一下什麼叫戒律。戒律問題,小乘有小乘的戒律,大乘有大乘的戒律,而戒律正是可以說對人類生殖的問題,佛教也提出一個看法。好像最初大乘的看法,一般人不會完全同意。尤其對小乘的戒律。小乘的戒律跟大乘的戒律都有點拆散家庭的意思,不希望人組織家庭,是不是這樣?大家還要討論。一組織家庭,首先就是所謂破壞梵行,佛教裏所謂梵行非梵行,動物生殖都靠雌雄配偶,而雌雄配偶又是必須雌雄非梵行,佛教叫非梵行、不清淨行。什麼叫清淨行呢?就是要打破配偶結合的問題。這徹底一打破的話,那人類生殖就不可能了,這生殖不可能就是成了資本家集團也不可能了,成爲武力侵略的集團也不可能了。因爲沒有家庭、沒有生殖問題了,人都不能成一個剝削的階級了,人類也不能成爲一個武力侵略的集團了。

  所以佛教的一個戒律,像出家,離開家庭,不要家庭,這樣才能沒有武力集團和剝削階級的可能性。徹底擺脫了成群造業的問題。所以這個小乘戒律跟大乘戒律都有這一條,放棄家庭,放棄生殖的可能性。因爲什麼?生殖的可能性,也是由貪愛、貪著這個煩惱束縛。人類在這方面的煩惱相當厲害。當然人類還有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慈愛,一個慈憫、一個悲恻,這種感覺還是很重要的。慈憫、悲恻也在梵行當中,非梵行裏頭也有粗糙的慈憫跟悲恻這些個比較好的,人類不互相殘殺,能互相幫助,也有這方面,現在家庭也是互相幫助,互相補充。中國對于組織家庭自古以來是采取贊成的態度,不像佛教很早就采取了唾棄的態度。在人類真正互相相愛,當然可以産生許多好的方面,但是人類在非梵行裏頭,也因爲貪欲、貪戀性欲的問題,造成了互相殘害的方面。也有它好的一方面,也有它壞的一方面。而人都是注意個人的消費、享用,不替對方設想。這在人類的根性,也是很……。

  儒家對于人類的生育,能夠互相幫助的方面注意得比較多。佛教覺得組織家庭可以說是使人形成自私的地方。戒律最主要的無論大乘小乘它都有點破壞家庭,不主張組織家庭。當然大乘裏頭它也非常注意人類的互相幫助,互相解決問題,可是總的講,佛教不主張組織家庭,那就是把人的生殖問題完全放棄。那將來人類處在一個什麼狀態呢?那就看最終結果怎麼樣了。總之,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都覺得貪著、戀愛這問題都是錯誤的,不幹淨的行爲。(休息)

  剛才說大乘不主張組織家庭,但是像八相成道,也還現有受欲的問題,也有組織家庭,而出家以後,才把這種生殖問題完全放棄了。在大乘戒律裏頭,跟小乘不同的,也是有對于衆生怎麼樣有利益,也作爲大乘的戒律。而且對于怎麼成熟衆生,也是作爲大乘的戒律所包含的。大乘主要的問題還是放在對衆生的救濟上。戒律問題,不只是個人組織家庭的問題,牽涉到整個人類怎麼安排得好的問題。我覺得這是大乘佛教和大乘的菩薩的悲心,是大于一般人的,在這方面不可限量,大乘菩薩對于大乘戒律有什麼限製,把大乘戒律縮得很小,我看還不是這樣。所謂大乘戒律在大乘菩薩怎麼重新製定的問題,我覺得這是以後對慈氏學開發以後,大家怎麼看大乘總的六到彼岸的問題。這個事情一時個人來推測,還是作用不大的,還看以後對于慈氏學的開發到什麼程度,大乘菩薩怎麼樣子修習六到彼岸,這問題還是很難一下就說定了的。

  第叁項,大乘佛教對于一切損害自己個人的身命財叁種,都完全不在意,無所謂,以至殺身等等痛苦都不在話下。自個心裏是要特別留意、特別注意、特別反對這樣的心思也是沒有的。所以對他人的損害毫不介意,是第叁項到彼岸。第叁項到彼岸我想多說幾句。大乘佛教裏頭它曾經注意到無畏施,好比人怕野獸吞食,還有佛教裏頭有時對國王…

《攝大乘論 第14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