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讲:六到彼岸
(2000年5月14日)
今天想和大家一块儿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做到彼岸?为什么叫到彼岸?接着就是如何修习六到彼岸?这样几个问题,跟大家好好讨论一下。
什么叫到彼岸?我个人想,是不是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大家都处在生死轮回的苦痛之中,这个苦痛就如同大海一样,我们大家都在这大海的此岸在受苦、受罪、受种种折磨,怎么能够一下就到了彼岸,到了生死轮回的彼岸,离开一切痛苦折磨跟生死轮回的束缚,得到解脱?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在大乘佛教理论里头、在大乘修习里头占据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我觉得大乘佛教理论,主要就是要叫我们能够对于生死轮回怎么出离、怎么觉悟,最主要是怎么样觉悟跟出离生死大海。这个问题是中心问题。怎么出离生死大海,能够达到彼岸,平静无事的彼岸,这是我们在生死轮回里头时刻应该感到是最重要的、非要解决不可的问题。
佛是什么?是觉悟的意思,就是我们有许多黑暗、障碍、束缚不理解,不知道怎么对付,造成我们整个的生死轮回。怎么办呢?在大乘佛教理论就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觉悟的问题,是对于三所知能相怎么能够理解得很透彻,能够形成一个最彻底的觉悟,这样的问题。如果对三所知能相能够彻底地认识清楚,能够得到一个彻底的觉悟,整个生死轮回是可以解决的。不是长期能够束缚我们、限制我们。这是大乘佛陀的理论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咱们为什么要讲《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的三所知能相,这个问题是一个核心问题,是我们能不能觉悟,能不能开始想法度过苦难的生死大海安全到达彼岸的问题。
前头我们讲《总摄大乘纲领论》的时候,对于怎么样认识三所知能相特别注意,特别使大家要注意这问题,这问题要能够觉悟得好,那就对我们生死轮回这个苦难是一个能够脱离的最重要的办法。所以现在大乘里头提到到彼岸问题,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最大的修习问题。我们知道,所谓觉悟,就是真正认识生死轮回的真实的情况,什么是生死轮回的真实情况呢?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这三所知能相认识不清的问题,所谓认识三所知能相认识不清,就造成我们无明、愚痴跟造种种恶业,脱离不了生死轮回此岸的原因,主要就是我们没有觉悟,对于三所知能相没有真正认识。
我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就是这个中心问题。这个中心问题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解决办法。这个问题怎么能够解决呢?那就是大乘佛教里头六到彼岸或十到彼岸的修行问题。所以到彼岸的问题,正是直接使我们能够明白真理,能够合理地行动,合理地学习、修习,那就可以使我们整个生活立于不败之地,能够达到生死轮回大海的彼岸。我们现在还感觉不到生死此岸的这压迫□□,这苦难性,还不十分感觉到,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刹那都在生死此岸里头受轮回的折磨,种种的折磨,生死轮回整个折磨就在于我们自个不理解什么是遍计所执性,什么是自性,什么是我,什么是常,这些东西根本不存在,而我们脑子里头天天在这里做功夫,那就正是我们在生死此岸里头受种种折磨而不觉悟的原因。所以最主要的我们怎么能够理解三所知能相,能理解什么是真实,什么是黑暗,没有道理,武断,没有道理地使自己生活受苦而不觉悟,为什么遭到这种苦难、痛苦?主要是我们不明白道理,要明白三所知能相的道理的话,就能整个把我们生死轮回变一个个儿,能达到生死彼岸。
这不是只是理论问题,牵涉到我们整个人生的行动问题。我们可以深入讨论一下,人生的经济、政治、侵略等等问题的根本问题在什么地方?你就拿这个布施来说,布施问题就是使我们认清享用的问题,如何享用,也就是叫我们认清如何消费的问题。我们对于自己的享用一点儿不注意贪图、爱恋,那这经济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你就拿现在为什么资源问题还是不能完全解决人类的需要,就与有人贪图享受、贪图自己多消费,自然的资源也不是无限的,而且开发出来还要用很多的人力和物力。怎么运用现在的资源,跟世间已经造出来的商品的问题,就是整个经济问题,就在于人类应该怎么解决消费问题,我们用的行话,就是怎么解决享用问题。过去翻作享受,我们翻作享用,那享受还有点被动的意思,享用完全是主动的意思。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样享用?怎么用物资?尤其这物资并不是无穷无尽的,必须大伙节约使用。还有能够多次使用的资源,重复利用。现在的这个经济问题,资源问题,也是困扰着很多人。你怎么运用劳力创造财富,然后又怎么给以合理的报酬,这些问题都是经济,也就是人类的享用问题,消费问题。
而大乘佛教首先提出,这个问题就是在于我们对于资源享用的时候,抱着什么态度。我们享用资源的时候,必须是不贪着、不爱着,不注意享受,才能彻底解决。不但自己不随便浪费资源,还能够分给大家一起来合理地利用资源,是不是这样?布施,由布施到彼岸能解决人类的经济、消费问题。以后也可以深入地讨论这些问题。为什么布施问题是我们大家最主要的问题?在经济上,我们付出最多的劳力,而在享用的方面,能够用得非常少,以至于自个甚至不用,而让给旁人用,这都是布施。也就是对于现在的经济问题,大乘佛教有一个很明确的态度,就是自己决不贪图享受,有困难的我们给他解决,就是布施。大家以后还要注意,自己不悭吝,用佛教里的三个字来表示就是:身、命、财。人类享用的一个能享用、跟所享用,不出这三个字:身、命、财。我们这个身体是个能享用的一个工具;命,就是我们能享用多长时间;财,是我们理应获得的报酬。应该是什么态度呢?那就是对于身、命、财,都是不贪图,不爱恋。
所以布施问题,成为我们到彼岸的一个主要的法宝。这是我今天初步地谈到布施问题,跟经济、政治是有密切关系的。我们大乘佛教对于这些问题都采取一个重要的抉择,就是一定不贪着,不爱恋。这是在布施方面。咱们以后还可以深入讨论布施问题。
第二个问题,稍微讲一下什么叫戒律。戒律问题,小乘有小乘的戒律,大乘有大乘的戒律,而戒律正是可以说对人类生殖的问题,佛教也提出一个看法。好像最初大乘的看法,一般人不会完全同意。尤其对小乘的戒律。小乘的戒律跟大乘的戒律都有点拆散家庭的意思,不希望人组织家庭,是不是这样?大家还要讨论。一组织家庭,首先就是所谓破坏梵行,佛教里所谓梵行非梵行,动物生殖都靠雌雄配偶,而雌雄配偶又是必须雌雄非梵行,佛教叫非梵行、不清净行。什么叫清净行呢?就是要打破配偶结合的问题。这彻底一打破的话,那人类生殖就不可能了,这生殖不可能就是成了资本家集团也不可能了,成为武力侵略的集团也不可能了。因为没有家庭、没有生殖问题了,人都不能成一个剥削的阶级了,人类也不能成为一个武力侵略的集团了。
所以佛教的一个戒律,像出家,离开家庭,不要家庭,这样才能没有武力集团和剥削阶级的可能性。彻底摆脱了成群造业的问题。所以这个小乘戒律跟大乘戒律都有这一条,放弃家庭,放弃生殖的可能性。因为什么?生殖的可能性,也是由贪爱、贪着这个烦恼束缚。人类在这方面的烦恼相当厉害。当然人类还有互相帮助、互相理解、互相慈爱,一个慈悯、一个悲恻,这种感觉还是很重要的。慈悯、悲恻也在梵行当中,非梵行里头也有粗糙的慈悯跟悲恻这些个比较好的,人类不互相残杀,能互相帮助,也有这方面,现在家庭也是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中国对于组织家庭自古以来是采取赞成的态度,不像佛教很早就采取了唾弃的态度。在人类真正互相相爱,当然可以产生许多好的方面,但是人类在非梵行里头,也因为贪欲、贪恋性欲的问题,造成了互相残害的方面。也有它好的一方面,也有它坏的一方面。而人都是注意个人的消费、享用,不替对方设想。这在人类的根性,也是很……。
儒家对于人类的生育,能够互相帮助的方面注意得比较多。佛教觉得组织家庭可以说是使人形成自私的地方。戒律最主要的无论大乘小乘它都有点破坏家庭,不主张组织家庭。当然大乘里头它也非常注意人类的互相帮助,互相解决问题,可是总的讲,佛教不主张组织家庭,那就是把人的生殖问题完全放弃。那将来人类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呢?那就看最终结果怎么样了。总之,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都觉得贪着、恋爱这问题都是错误的,不干净的行为。(休息)
刚才说大乘不主张组织家庭,但是像八相成道,也还现有受欲的问题,也有组织家庭,而出家以后,才把这种生殖问题完全放弃了。在大乘戒律里头,跟小乘不同的,也是有对于众生怎么样有利益,也作为大乘的戒律。而且对于怎么成熟众生,也是作为大乘的戒律所包含的。大乘主要的问题还是放在对众生的救济上。戒律问题,不只是个人组织家庭的问题,牵涉到整个人类怎么安排得好的问题。我觉得这是大乘佛教和大乘的菩萨的悲心,是大于一般人的,在这方面不可限量,大乘菩萨对于大乘戒律有什么限制,把大乘戒律缩得很小,我看还不是这样。所谓大乘戒律在大乘菩萨怎么重新制定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以后对慈氏学开发以后,大家怎么看大乘总的六到彼岸的问题。这个事情一时个人来推测,还是作用不大的,还看以后对于慈氏学的开发到什么程度,大乘菩萨怎么样子修习六到彼岸,这问题还是很难一下就说定了的。
第三项,大乘佛教对于一切损害自己个人的身命财三种,都完全不在意,无所谓,以至杀身等等痛苦都不在话下。自个心里是要特别留意、特别注意、特别反对这样的心思也是没有的。所以对他人的损害毫不介意,是第三项到彼岸。第三项到彼岸我想多说几句。大乘佛教里头它曾经注意到无畏施,好比人怕野兽吞食,还有佛教里头有时对国王…
《摄大乘论 第14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