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研究法與禅觀
周叔迦
增一阿含說人天因果,長阿含破邪見,雜阿含明諸禅法,長阿含明諸法深義。
以法華爲目的,以戒律爲足,以般若爲目,以涅槃爲心志,以法相爲導,以阿含爲驿舍,以華嚴爲道路,以方等爲糗糧,庶可暢行無阻而趨人法界。
一 阿含經
在昔天竺大乘經典各部別行,未嘗結集,但總號之曰方等經典而已。小乘經典曆經多次結集,成爲修多羅藏、毗尼藏、阿毗昙藏,號曰叁藏。是故隋智者大師立四教,稱小乘教爲叁藏,而梁高僧傳中贊漢魏譯師之通達小乘者,皆曰精練叁藏也。小乘修多羅藏即是四阿含,阿含此雲法歸,蓋萬行之淵府,總持之林苑,道無不內,法無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歸,故以法歸爲名。智者大師四念處雲:“增一阿含說人天因果,長阿含破邪見,雜阿含明諸禅觀,中阿含明諸法深義。”即此亦可爲研究阿含之次第焉。
增一阿經五十卷,有四分八誦,凡五十一品,四百七十二經,先後有二譯:一爲符秦昙難雜提譯,今缺。二爲東晉僧伽提婆譯,即今流通者是。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有四分四誦,合叁十經,姚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雜阿含經五十卷,有四分十誦,凡一千叁百六十二經,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中阿含經六十卷,有四分五誦,凡十八品,總二百二十二經,先後有二譯:一爲符秦昙摩難提譯,今缺。二爲東晉僧伽提婆譯,即今流通者是。
至于支派別生諸經,其部如增一阿含別譯有叁十六,其中缺本者七部,現存者二十九部。
長阿含別譯有叁十五經,其中缺本者十四部,現存者二十一部。雜阿含別譯有叁十八經,其中缺本者十九部,現存者十九部。中阿含別譯有八十經,其中缺本者十五部,現存者六十五部。
四阿含以外小乘經典約有百七十余部,其中最要者如正法念處經七十卷,言六趣因果。佛本行集經六十卷,記佛傳迹。皆當觀覽。而遺教經乃佛最後之所教誡,尤應服膺。
二 阿含經研究法
小乘經之研究與大乘經不同,習大乘經有十法門,謂書寫、供養、施他、谛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而習小乘經重在躬行實踐,若但聽聞讀諷了無所益。是故在大乘經中,佛恒贊歎若聞經名乃至若聞得說四句偈功德無量。而小乘經中則絕無此說,即此亦可爲大小乘經區別之一證。
大乘經之宗趣體用,各各不同,差別無量,無不義理周圓,妙盡性相。是以要須注釋而後能明,所以後世菩薩造釋經論,各就一途發揮經旨,而研究者由疏以通經至于宗經之論,別爲一途。小乘經綜集阿含爲一法苑,但是如來隨機散說,所以後世羅漢整理排比,編定爲論,附以辯難,以申經宗,不能分別獨解一經。而研究者必須探討論互通之旨未通小乘論者,于阿含經不能挈其綱領也。大乘經典但得隨意讀誦,便有無量功德,何況所說修行,是故習大乘經可以先經而後論,小乘經典要須躬行實踐,方能獲益,是故研求之法,或隨文受持,依次取證,若爲略通名相,則須依西土諸經小乘論之綱目,綜集經文,以期經論互勘。
如增一、中兩阿含,爲僧伽提婆譯,而僧伽提婆複譯有叁法度論,阿毗昙心論,則欲深尋此二經時,可依叁法度論德惡依叁品,分別纂錄經文,或依阿毗昙心論約界行業使賢聖智定等品而纂錄經文,以資對證。雜阿含經爲求那跋陀羅譯,求那跋陀羅複譯有衆事分阿毗昙論,即阿毗達磨品類足論之異譯,即可依彼論之綱目,纂錄經文以相對勘。
。
叁 小乘之禅觀
小乘有意解脫與心解脫之分,慧解脫者依經修觀而得解脫,心解脫者要須兼明禅定,依定發真而得解脫,是故次第禅門亦爲小乘之要行。自隋唐以後,次第禅門廢而小乘之教息,然禅法諸經或是佛說,或是西土大德所集,茲核定九種,依其淺深次第錄于下,以備研習者之參考。
思維要略法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總序 四無量觀法 不淨觀法 白骨觀法 觀佛叁昧法 生身觀法 法身觀法 十方諸佛觀法 觀無量壽佛法
諸法寶相觀法法華叁昧觀法
禅法要解經二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不淨觀淨觀 除五蓋 修初禅二禅叁禅四禅 修四無量心 修四空定 修四谛觀 修四如意足 修五神通
坐禅叁昧法門經一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觀煩惱相 治媱欲法 治嗔恚法 治愚癡法 治思覺法 治等分法 四禅法 四空四等法 四神足法 四念處法
四谛觀四無想
二十七賢聖辟支佛法
大乘念佛觀 不淨觀 淨觀 慈觀 十二因緣觀 四谛觀 八正道 四緣叁忍
禅秘要法經叁卷 姚秦鸠摩羅什譯
一爲迦烯那難陀說系念觀左腳大指法 次爲大宗說 白骨觀二白骨觀 叁津膩慚愧觀 四腱脹膿血及易想觀 五薄皮觀
六厚皮蟲聚觀 七赤淤泥濁水洗皮雜想 八新死想叁 九具身想 十節節解想 十一白骨流光觀 十二四大觀亦名八十八使境界
十叁結使根本觀 十四漸解學空觀 十五十六四大觀 十七身念處觀 十八一門觀 十九觀佛叁昧 二十數息觀
二十一暖法觀 二十二頂法觀 二十叁觀助頂法方便 二十四火大觀 二十五火滅觀 二十六正觀 得須陀洹道
二十七真無我觀 二十八向斯陀含 二十九水大觀 叁十風大觀成阿那含 未囑證者慎勿輕與人知
五門禅要用法一卷 宋昙摩密多譯
一念佛 二不淨 叁念佛觀生身法及十方佛 四白骨及四大觀
五念佛叁十事六慈觀六事又二十事 七四無量觀 八不淨觀
達摩多羅禅經四卷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
初二卷爲安那般那,有退分住分升進分決定分凡四分各有方便與勝道二道
第叁卷爲不淨觀但言方便道退分住分升進分決定分,不言勝道 又觀界及四無量叁昧
第四卷觀陰觀人觀十二因緣,皆不複分退住升進決定等,亦不分方便與勝道,但總括明了而已。
治禅病秘要經二卷 北涼沮梁景聲譯
治阿練共亂心病七十二種法 治噎法 治行者貪蠕悠患法 治利養瘡法 治犯戒法治樂音樂法 治好歌頌偈贊法
治水大猛法盛因是得下法 治因火大頭痛眼痛耳聾法治人地叁昧見不祥事驚怖失心法
治風火法治初學坐者鬼魅所著種種不安不能得定之法
安般守意經一卷 後漢安息高譯
安那者呼息,般那者吸息,即是五停心中數息法門,亦是六妙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