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律之研究法
周叔迦
緒 說
大乘律者,菩薩之戒行也。東土所傳約可分爲二派:一者,以羅什譯之《梵網經》爲主,凡有十重四十八輕戒,世稱之爲梵網戒,自六朝以迄近代所尊奉。二者,以玄奘譯之《菩薩戒本》爲主,凡有四重四十五輕戒,世稱之爲瑜伽戒,爲西藏所遵行。自迩來慈恩宗法相唯識之學中興,及西藏密教宏傳漢土,頗有主瑜伽而訾梵網者,爭論以是日滋。
主瑜伽戒者,以爲菩薩戒本出于彌勒菩薩所造《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內《菩薩地戒品》中。文雲:“佛于彼彼素怛纜中,隨機散說,謂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今于此菩薩藏摩怛理迦綜集而說。”可證釋迦如來未嘗有菩薩戒藏之專經。而《梵網經》專明菩薩戒,實爲可疑。
主梵網戒者,以爲菩薩造論所以釋經,當然應以經爲主,以論爲輔。瑜伽戒品只是解釋梵網,補其條文而已。
細考二派之差別,不在于戒條之多寡,而實在戒體之異說,及戒行、戒相之區分。
今世流通之《梵網經》,西土初無此本,乃羅什于大部中錄出,用備自己誦持者。上卷說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行相,下卷說十重、四十八輕之戒。其意以謂菩薩戒者須重戒行,而戒行者橫明即是六度,豎明即四十二位。是故受持之時,先須遮問發菩提心未,是菩薩否。其意即問是否已發大願,誓依四十二位進趣菩提果。有此誓願,方能守此戒行,否則事同虛設。其中戒條乃多品中之一品,略示梗概而已,不廣論開遮,即是瑜伽戒本所謂隨機散說之一。是故詳于戒行而略于戒相。但後世省其上卷,而專究其下卷,誠爲失其經宗。至于戒體則以爲是心法,但能發菩提心,答雲能持,戒體便自成就。今有自敦煌經藏中所得羅什大師傳菩薩戒羯磨,可以考證,但此軌自古鮮有用者。
瑜伽戒既是彌勒菩薩綜集衆經而成,後世又從戒品九種大戒中專錄其關于一一戒相明開遮輕重之文,而名曰《菩薩戒本》,廣明持犯之相,故略于戒行;至于戒體,則以爲是色法,故于傳戒時,既禀戒相後,戒師須起立叁番羯磨,白十方佛,證明受戒,則于十方佛所有戒體生,集于受戒者頂,流注身心,即今世通行之軌也。蓋瑜伽戒始于北涼昙無谶之譯《菩薩戒本經》,而昙無谶之弟子道進定中感得彌勒菩薩爲之說戒,舉世欽仰,是故其軌爲世所重。
漢土千余年來,菩薩戒乘,受依瑜伽,行遵梵網,此其實況。若欲深明其中大義,自非兼通二部不可,不應诤競是非也。
經 本
甲 梵 網
《梵網經》若全翻應有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或雲是華嚴部,或雲是密教《金剛頂經》十八會之一,然皆無文證。與之義趣相同者,有姚秦竺佛念譯《璎珞本業經》,亦言四十二位因果行法及十重戒,隋智者大師依此判別圓位次。此經凡有叁譯,一存二缺如下:
《菩薩璎珞本業經》二卷姚秦竺佛念譯。
《菩薩璎珞本業經》二卷 宋智嚴譯。缺。
《菩薩璎珞本業經》二卷 宋道嚴譯。缺。
惜此經古疏皆佚,今所存者唐敦煌失名疏殘卷,釋經前半,及唐新羅元曉之殘疏,釋經後半而已。然《梵網經》上卷文字艱奧,欲研究梵網,必先研習此經。
又唐不空譯《大乘瑜伽金剛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缽大教王經》十卷中,第七第八兩品與《梵網經》文義皆符而較詳,此二經是否即《梵網》大部之別生,殊難臆斷,然可會參也。
《梵網經》上卷文字既多艱奧,卒難明解,曆代傳寫遂多錯誤,各藏刻本異同甚多,隋唐以來解釋,皆僅解下卷戒本,而不解上卷,疏全經者僅有唐新羅太賢之《古迹記》及明智旭之《合注》,寂光之《直解》,清德玉之《順硃》四部。其經中叁十心、十地之文,《合注》、《直解》,但標總目,《古迹記》中兼分細科,且其所標經文,可以證近世經文之訛;但亦有抄寫之誤,而記文便牽就誤字強爲解釋之處。
乙 瑜 伽
《瑜伽戒本》凡有四譯,叁存一缺。
《菩薩戒本》一卷姚秦鸠摩羅什譯。缺。
《菩薩戒本經》一卷北涼昙無谶譯。
《菩薩優婆塞五戒威儀經》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
《菩薩戒本》一卷唐玄奘譯。
至于疏記則僅有明智旭之《菩薩戒本經簡要》一卷,釋涼本,及近人湯住心所譯自西藏之《戒品纂釋》,解唐譯者,兩部而已。
疏 記
《梵網經》下卷《菩薩戒本》之研究,約可分爲四宗,即天臺宗、賢苜宗、慈恩宗、律宗是也。
甲 天臺宗
《梵網菩薩戒經義疏》二卷
隋智顗說,灌頂記。釋經下卷。天臺疏經,例有五重玄義,此疏只有叁重:一釋名中廣說四教階位不同。二出體中明無作戒及止行二善。叁料簡中廣說受法有六本不同及其源流,于一一戒相,但明製意及科釋大意而已。
《梵網菩薩戒經疏刪補》叁卷
唐明曠述。曠爲荊溪弟子,乃因智者義疏而增損之。初序王竟以七門分別,于第四受法中又開十二門,可爲後世受菩薩戒之儀軌。于第叁十七戒中,出菩薩戒安居布薩之法,第四十一戒中,述忏罪之文,皆切實用。
《梵網菩薩戒經疏注》八卷
宋與鹹注。鹹爲四明下五世,此注以疏人經,兼采賢首諸家鈔記,如《石壁記》、《臺疏刪補》、《道熙鈔》、《頂山記》,及遇榮之《梵網律燈鈔》等,附錄半月布薩法式。
《梵網菩薩戒經義疏發隱》七卷、《事義》一卷、《問辨》一卷
明祩宏述。卷一末附半月誦戒儀式,于天臺經疏之文,一一分科注釋,兼取與鹹注,一一戒之由來,皆就叁十心中求之。後附《事義》一卷、《問辨》一卷。
《梵網經玄文》一卷、《梵網經合注》七卷
明智旭撰。釋全經玄義,中五重分別,以叁義辨《華嚴》、《梵網》之異,《合注》中申明戒相以十門,其第十中明性惡法門,義甚精審。
乙 賢首宗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六卷
唐法藏述。賢首嘗集諸經論,述菩薩戒藏二十卷,今不傳,故此疏于諸疏中最爲詳盡。先以十門注釋,重戒中先以十門料簡,一一戒相後以十門明之,輕戒中先以八門料簡,一一戒相後以八門明之。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叁卷
唐新羅義寂撰。寂爲新羅義湘弟子,湘與賢首同受業于至相之門。此疏先料簡,次釋題,後解文,于重戒中一一戒以五句辨釋,輕戒但于初戒五門明之而已。
《梵網經菩薩戒疏》一卷唐法诜述。诜受業于賢首弟子慧苑,而清涼嘗問道于诜。此疏原四卷,今但存上卷,卷端複殘缺。釋重戒中先以十門解義,然後釋文,一一戒下,複先作六門,後以四段科釋,至第四妄語戒止,以下佚失。
《梵網經記》二卷
唐傳奧述,奧爲圭峰再傳弟子,世稱石壁尊者,其自序雲:“于廣疏略此別行,有不同者頗爲改易。”蓋就賢首疏改作者也。
丙 慈恩宗
《梵網經菩薩戒本述記》四卷
唐勝莊述。莊新羅人,爲西明寺新羅圓測弟子,于玄奘爲再傳。疏中先以五門分別,于“但解法師語得受戒”句下,以四門分別:一受戒法,二舍戒法,叁持犯差別,四忏悔法,頗切用也。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二卷
唐智周述。原本五卷,今但存卷二、卷四。釋重戒中一一戒先以五門分別,輕戒中一一戒先以七門分別,然後解釋。輕戒初又統以八門明其宗要,兼用天臺六即義。
《梵網經菩薩戒本持犯要記》一卷 唐新羅元曉撰
《菩薩戒本宗要》一卷、《梵網經古迹記》四卷
唐新羅太賢述。賢爲海東瑜伽初祖。日本古德研習梵網,多宗此書,爲之鈔解者數十家。《宗要》中明持犯要略開爲叁門,記釋全經,先以七門分別。釋上卷科判甚細,下卷先以受得、護持、犯失叁門總辨,然後釋文。先明製意,後解犯相,多引舊疏也。
丁 律 宗
《梵網經菩薩戒注》叁卷
宋慧因述,因爲洛苑寶應寺沙門。注文甚簡略。自序雲:“此經文科釋具疏,慮人饫其繁廣,于是束集衆義,具注本文,俾其覽者,易爲曉悟。”促兼注《菩薩戒序》及《半月說戒序》,可知當時《梵網》傳播之狀況。
《梵網經菩薩戒略疏》八卷 明弘贊述。贊爲廣州寶象林沙門,大旨皆依天臺,並引雲棲《發隱》之說。
《梵網經直解》四卷、《事義》一卷
明寂光述。光爲南京寶華山慧居寺之初祖,于崇祯十一年受道俗請,撰此解。先以五門分別,後解經文,多推重雲棲之戒疏《發隱》也。
《梵網經順殊》二卷 清德玉述。序雲:“依寂光梵網直解。”又時出自意。
《梵網經菩薩戒初津》八卷
清書玉述。凡有十門玄談,依賢首宗法,且多取清涼《華嚴大疏》之文,而十重四十八輕戒之名稱,全用天臺義疏。釋文亦雜取天臺、雲棲、寂光、智旭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