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五經之研究法
周叔迦
緒 說
法相一宗之根本,即所謂六經十一論。六經者:《華嚴經》、《解深密經》、《楞伽經》、《密嚴經》、《如來出現功德經》、《阿毗達磨經》是。其中《如來出現功德經》及《阿毗達磨經》,東土未有傳譯。《華嚴》經王自賢首發揚以後,已獨立成宗。六朝之時,習《楞伽》者,莫不兼通《大法鼓經》、《勝鬘經》。號曰“楞伽叁經”。是故法相唯識之要,厥有五經:一《大法鼓經》、二《勝鬘經》、叁《楞伽經》、四《解深密經》、五《華嚴經》。今依次述其研究之法如下:
一 《大法鼓經》
此經二卷,唯有一譯。爲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求那跋陀羅創譯《楞伽》,古稱爲楞伽初祖。則此經與《楞伽》關系之深,可想而知。經中述佛在祗洹,海衆雲集,說有非有法門。波斯匿王擊鼓吹貝而來。佛言:我今當說《大法鼓經》。先命迦葉觀察衆會,堪與聞否。乃有百千萬億阿僧祗分聲聞緣覺初業菩薩,皆從座去,余一切住。然後赓迦葉,余于此法少開其義。所謂如來常樂我淨,不般涅架,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無有叁乘,實惟一乘。一切空經是有余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亦說化城窮子等喻。次囑迦葉于來世中,護持此法。迦葉辭謝不堪。佛言:迦葉于我滅後,護持此法,有四十年。若至正法余八十年,惟一切世間樂見童子能持雲雲。今時判此經人法華部。惜無古疏。研習者當熟讀經文,試爲科判而已。
二 《勝矍經》
此經凡一卷,有二譯。一爲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名曰《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爲唐實叉難陀譯,編入《大寶積經》第四十八會中,號爲《勝鬘夫人會》。經中述佛在給孤獨園,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致書于其女勝鬘,稱揚佛德。勝鬘得書尋繹,遙空請師,佛即現身。勝鬘說偈歎德,佛爲授記。勝鬘續發十弘誓願。感于天花天音,又發叁願。佛贊印之。又說一大願攝恒沙願,所謂攝受正法。更複續說廣大之義及大威力。佛贊印之。又說大乘了義,廣明二乘爲了不義。以不出變易生死,不斷無明住地。故唯一佛乘、一歸依、一實谛爲了義耳。佛亦印之。次又說叁種人人大乘道:一、成就甚深法智,二、成就隨順法智,叁、仰推唯佛所知。余有隨己所取執著妄說違背正法者,一切天人,應共摧伏。佛並贊印。然後收光升空步還,告語阿難及與天帝,結名付囑雲雲。此經疏記,可有七家,如下:
《勝鬘經義記》一卷
元魏失撰人名。此卷見于《大正大藏經》,乃英國博物院藏敦煌經卷本。爲現存《勝鬘經疏》之最古者。但申宗旨,不立科判。勝鬘疏有江南北土二派之不同。江南師說,今存嘉祥之《寶窟》。北土師說,現存慧遠《義記》。此記雖不能確定其宗傳,要爲北土師承無疑也。
《勝鬘經疏》一卷
元魏失名人撰。此卷見于《大正大藏經》。乃英國博物院藏敦煌經卷本,疏文但明宗旨,不引經論,不開章門。申釋周詳,立科精審。大致用法相宗義也。
《勝鬘經義記》一卷
隋釋慧遠撰。遠爲地論師。此記應有叁卷,今只存上卷。經文十五章中,唯釋至第四章而止。記中釋如來授記文,說淨土有叁:一法性土,二實報土,叁圓應土。釋十受章中,忘失正法有其六階。又以教行義叁分別叁乘之淺深。皆精通玄極,妙盡教源也。
《勝鬘經寶窟》十五卷
唐釋吉藏撰。此疏先以五門略明玄義,以七分二章叁段科經。釋正說中有六門總釋。乃藏公爲學之方,通經之軌。又多引古佚疏,可資博學也。
《勝鬘經述記》四卷 唐釋窺基撰。此記乃基師說而門人義令記。殊爲簡略。于法相宗趣頗爲生疏,遠不及基師他作之辯且博也。
《勝鬘經疏鈔》六卷
日本聖德太子疏,唐釋明空鈔。日本聖德太子生于陳隋之際,相傳爲南嶽思大師後身。定憲法,尊敬叁寶。奠日本佛教之基。撰《法華》、《維摩》、《勝鬘》叁疏。明空,唐大曆時人。疏文但提示要領,多引舊釋。鈔文依天臺教觀,爲《勝鬘經》解中特殊者也。
《勝鬘經義記》一卷 唐失譯人名。此爲北京圖書館藏敦煌卷本。闡法相家義極詳明。惜不全耳。
叁 《楞伽經》
《楞伽經》凡有四譯,其中最初爲昙無谶譯四卷。今佚。次爲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四卷。今世弘傳最廣。達磨西來,謂唯此一經,可以印心。叁爲元魏菩提留支譯十卷。四爲唐實叉難陀譯七卷。此經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宗。自達磨以至五祖,莫不以此經相傳。亦有別稱爲楞伽宗,奉求那跋陀羅爲初祖者。唐宋注解,約可分爲叁宗。惜古疏無存,後世注解,無從立科判。憨山、藕益二疏,雖有科判,亦多牽強。是故此經在諸經中爲最難解者。
甲 賢首宗
《楞伽經玄義》一卷
唐法藏撰。賢首有《楞伽疏》七卷,今不傳,只存玄義耳。十門分別中,第九明義分齊章,又略顯十門。凡一切性相二宗爭論,無不約法約教,爲之和順無違。所有空有偏執,悉皆蕩盡靡遺。不唯一經大旨,昭然若揭。更可使唯識妙義,了如指掌也。
《楞伽經記》八卷、《補遺》一卷 明德清撰。發揮經旨有獨到之見,然其科判論殊有牽強之處,未能巧合無間也。
《楞伽經合轍》八卷
明通潤撰。言合轍者,謂性相二宗唯心唯識之旨,如車兩輪,不可缺一。故以二宗深義以釋此經淵旨。不立科判,書成于天啓間。
乙 禅 宗
《楞伽經注》殘卷
唐智嚴撰。智嚴爲大愛敬寺譯經沙門。或以爲即賢首宗二祖智俨者,誤也。原疏七卷,今只存卷二卷五殘冊。中間亦複脫落。分爲八節,雖所存才不及全疏什之一二,而其剖章立段,極爲精巧。若能尋繹得間,豁然全通,可得全經之旨也。
《楞伽經注》十卷 宋寶臣撰。寶臣事迹未詳,題雲東都沙門。此注釋唐譯楞伽,不立科判。注文尚稱明允。
《楞伽經纂》四卷
宋楊彥國撰。彥國福州長溪人。遍參諸方,深造禅理。于天姥峰下草庵,纂述其極要,以一百八句義撮其玄科,全經攝爲七十一門。每段擇要述其玄義,而結以頌偈,然彥國生當紹興之初,其時禅宗寢衰,故其發明亦鮮精到之處。
《楞伽經集注》四卷
宋正受撰。正受傳見《嘉泰普燈錄》。稱爲雷庵正受和尚,字虛中,寓西湖北山壽星院。石庵慶壽注。對照魏唐二譯,如唐古注、宋寶臣注、楊彥國纂,及延壽《宗鏡錄》中之說,鈎索深隱,采摭精要,于宋慶文元年成集注四卷。
《楞伽經注》十卷
明宗泐撰。宗泐雖爲禅宗名宿,受明太祖敕撰《楞伽》、《金剛》、《心經》叁經注,而于名相甚疏,義理亦未精到。
《楞伽經宗通》八卷
明曾鳳儀撰。曾鳳儀于明萬曆十一年中進士,翌年歸長洲嘉禾,參達觀、密藏二和尚。夢谒慈尊,語以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二和尚知是語出《楞伽經》。乃專參究本經,殆二十年。融合叁譯,斟酌舊注。加以自所了解,成爲此書。不立科判,詳明機要。于禅宗諸解中,堪稱首擘。
《楞伽經序訂疏》八卷
明廣真撰。廣真吳興人,爲浙江杭州西湖之秦亭山院退居,生于萬曆間。以魏、唐二譯及諸經論與諸種古疏,凡八十余種,參訂宋譯《楞伽》,成疏八卷。不立科判,直顯大意。
《楞伽經心印》八卷
清函昰撰。函昰爲宗室道獨之法嗣,傳曹洞宗于青原下爲叁十七世。此書不立科判,惟先血胍,以人理深談,以翊宗乘。
丙 天臺宗
《楞伽經通義》六卷宋善月撰。善月有《仁王經疏記》,于天臺教觀,未能得其肯綮。此書不出玄義,不立科判,但于每卷分爲若幹章而申述之,未得爲洞明經宗者也。
《楞伽經玄義》一卷、《義疏》九卷明智旭撰。玄義依天臺例,有五重。疏釋宋譯本,于經文艱澀處,附錄魏唐譯文以資證明。科全經爲叁十九門。
四 《解深密經》
此經凡有四譯,二爲全本,二爲別抄。
《解深密解脫經》五卷 元魏菩提留支譯
《解深密經》五卷 唐玄奘譯
《相續解脫地波羅密了義經》一卷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此即全本中之末二品,爲第四卷異譯也。
《解節經》一卷 陳真谛譯。此即全本之初五品,爲第一卷異譯也。
《解深密經疏》叁十四卷唐釋圓測撰。測新羅人,爲奘師弟子。所宗與窺基不同,故西明慈恩門戶之爭甚烈。此多述奘師口傳,及真谛舊說。先以四門分別,其中以五門辨經體。基師弟子慧沼著述中,盛破五門出體之非。疏文博會群籍,廣列異釋,堪稱爲義海,原作十卷,而第十卷佚失。西藏文藏經中有此疏譯本,可勘也。
《佛地經論》七卷親光菩薩造,唐玄奘譯。此經雖別行,然亦是《解深密經》之流類。經中言攝大覺地五種法,謂清淨法界、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
又《瑜伽師地論》中亦全錄此經之文。是故關于經義之研究,除圓測疏外,《瑜伽師地論側記》及《瑜伽師地義演》,亦應細勘也。
五 《密嚴經》
此經有二譯:一爲唐地婆诃羅譯叁卷,二爲唐不空譯亦叁卷。疏記唯有一家。
《大乘密嚴經疏》十卷唐釋法藏撰。此疏釋地婆诃羅譯本,原作四卷,而佚其首卷。文義與賢首他作不類,殆是于譯場考文證義之際,率爾爲記,不遑典博。然其玄義與楞伽玄義等相吻合。賢首削染于太原西寺,垂拱叁年改名,天授二年又改名崇福。此疏與《十二門論宗致義記》,同題太原西寺,是作在諸疏之先。亦賢首致力于空有二觀之軌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