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宗概要
周叔迦
緒 說
在敘述八宗大義之前,必須先明了佛教的根本目的,因爲各宗的思想體系、修養方法雖各有不同,但都是爲達到共同的佛教根本目的的。佛教的教義不是承認人生的合理性,要求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進化,逐步改善;而是認爲人生是不合理的,要求從根本上加以改造,徹底解決。佛教的教義也不承認人們已得的知識是正確的,要求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擴大,追求新知;而是認爲人們所有的知識是錯誤的,要求從根本上加以否定,徹底糾正。所以佛教說:衆生在顛倒之中。所謂“顛倒”,就是指人生所以不合理和知識所以錯誤的程度,都是恰恰與真實道理與真實情況背道而馳的。爲了給人們指出人生的不合理性和知識的錯誤以及教導人們如何改造人生,如何糾正知識,佛教提出兩大定律:就是(一)因果循環律,(二)性空無我律。
所謂因果循環律是說明人生是由因果的連鎖感應而連續發展下來的。人生中各各事物,都是由內在的因素和外在的條件集會而成,這事物又成爲未來新生事物的內在因素或外在條件。因此一事物是由衆多的因素和條件集會而成,同時又對衆多事物爲其因素或條件。所以任何一事物是果又是因,對過去事物來說,便是果,對來來事物來說,便是因。人生就這樣因果遞逭的相續。如若不設法加以改造,加以糾正,人生便前無始,後無終的相續而無止境。
所謂性空無我律是說在由因素和條件會合而成爲事物時,並沒有事物的自體,因爲因素和條件還是些不同的事物,仍然是由衆多因素和條件會合而成。如此分析下去,是得不到最後的實質的。事物既由因素和條件而成,便受因素和條件的限製而不得自在。事物既須要由其他因素和條件會合,方能成立新生的事物,因此不得獨自爲主宰。佛教所說“無我”,又名爲“無自性”,也就是“性空”,意思是指二切事物不具有自在的,能主宰的獨自的實質。
因果循環律與性空無我律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正因爲性空無我,所以才能因果循環。正因爲因果循環,才證明是性空無我。假如性實有我,便是各各事物永恒的存在,既不由因生,也不轉化爲果,那也就無宇宙與人生了。宇宙和人生都只是衆多因素和條件相互結合,刹那不住的生滅著,按照一定的規律變演相續,其中無有固定不變的統一的本體。性空無我是因果循環的基礎。如若有我,便不可能因果遞逭的變演。因果循環是性空無我的作用。如若沒有因果,別無我便成斷滅,不複有宇宙人生了。所以因果循環和性空無我是不可分割的。佛教的基本教義雖然不外乎這兩大定律,但是解釋這兩大定律的方法和證明可以有種種不同,解釋程度的深淺也可以有所不同,于是在佛教的內部有各宗派的成立。各宗只是從各種不同角度來說明因果循環和性空無我的道理,教人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體證因果循環和性空無我的真實境界。假如離開因果循環和性空無我這兩個基本原則,那就無論修學任何一宗都會誤人邪途的。但是有人只談因果循環而忽視性空無我,從我見上談因果,這就違反了佛教的根本教義,是學佛所大忌。
總括起來說明這兩大定律的方法,有五點如下:
第一,佛教否認神權。由于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相續而成,因此佛教不承認有造物主。宇宙有“成、住、壞、空”的時期,事物有“生、住、異、滅”的變化,人生有“生,老、病、死”的階段。這都是循環而無始的,主要由衆生自己的活動而不斷的演變著。所有客觀的吉凶禍福、成敗利鈍,都是靠主觀努力而成的,沒有任何神能主宰于其間。
第二,佛教否認靈魂。因爲一切事物都是性空無我,包括人在內,因此人生是由衆多因素和條件綜合而成。雖是生死循環而無窮已,但不是由一個靈魂由此死而往彼受生。只是由因素和條件的突然轉變,在無窮已的人生中劃分出明顯的階段,而人們便以爲這是死和生而已。
第叁,佛教既然肯定一切事物之間的因果錯綜複雜,互相交織,因此人生不是與宇宙對立的,而是與宇宙構成一個整體。由于自我觀念,使得人生與宇宙對立起來。佛教修養的目的,就是要認識人生與宇宙相統一的組織原則,和事物因果循環的規律,從而斷除自我觀念而體證這統一的整體。
第四,佛教的因果循環律是說明事物之所以有,性空無我律是說明事物之所以空。既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因此空與有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空是萬有的實質,有是空性的現象,因爲萬有各各無其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本體,所以說“萬法皆空”而不是否認萬法的存在。萬法之所以能因果相生而不停的生滅轉變著,正是因爲他無有自我實質,只依賴于衆多因素和條件的綜合而成。空與有相反而適以相成。因此空與有不可能相離而獨立,所以說空與有是不一不異的。由此可以進而推論,世間一切對立的事物都是相統一的。佛教批評誤解空爲斷滅的人爲“惡取空者”,是諸佛所不救的。
第五,佛教認爲人生與宇宙既是統一的整體,因此人與人的關系,擴大來說,人與一切有情的關系,應當建立在乎等和慈悲的基礎上。所以平等和慈悲是善的標准,違反平等和慈悲便是惡。雖然有時必須應用威猛的手段來處理事務,但這也還是從平等和慈悲出發的。
佛教既以因果律和無我律爲理論基礎,這就說明宇宙人生是一大總體而不可分的。人的本能也與宇宙的功能是一致的,無窮盡的。但是人們由于我見的緣故,自以爲與宇宙是對立的,在廣闊無邊,始終無盡的宇宙面前感到自己的渺小,因而人的本能也受到局限。這猶如“大海一漚”。如能破除我見,也就是斷盡煩惱和無明,體證到人生和宇宙一致,體證到宇宙人生的總體,也就是使此一漚歸于大海,那時人的本能也就全體顯現而與宇宙一樣的無窮無盡。這就是佛教的根本目的,也就是各宗的根本目的。
佛教的修養方法,就是教給每個人自己斷煩惱、破無明、而利益衆生的方法。這就是糾正知識改造人生的方法。信仰佛教,就是相信佛教所說煩惱實在是煩惱,無明實在是無明,而凡夫是具足煩惱和無明的。佛教徒就是立志要用佛教所說斷煩惱、破無明、利益衆生的方法來斷除自己的煩惱和無明而作利益衆生的事業。
佛教斷煩惱、破無明的方法雖多種多樣,總起來說,不外乎戒,定、慧叁學。戒學是教人注意身口的言語和行動合乎戒律,定學是集中意志思考一定的理論或注意于一定的事物,慧學是啓發對于真理的領悟。戒學是斷煩惱、破無明的基礎,定學和慧學是斷煩惱、破無明的手段。譬如建築,戒是房基,定和慧是房屋結構。如若建築高大樓房,沒有堅實的基礎是不可能的。但是只有堅實的基礎而不疊砌結構,這基礎便成廢物。戒定慧也是如此。只修學定慧而不持戒,定慧便不可能生起;只是持戒而不修學定慧,那戒便無所用。戒是禁閉煩惱和無明的,定慧是斷除煩惱和無明的。不持戒便是放縱煩惱和長養無明,這是與定慧的作用背道而馳的。這不僅使定慧無功,還可使定慧流人邪途。因爲戒定慧叁學相當繁重,難予兼顧,于是專力定慧的人只可對于戒學采取“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的態度。在各宗之中,除了律宗是嚴持戒律之外,其他各宗都是在一定的戒律基礎上專修定慧的。
定和慧是不可相離的。無慧的定是祐定,無定的慧是狂慧,都是偏邪之道,是不能斷煩惱破無明的。定慧又叫作止觀。定慧是從所成立名,止觀是從所修立名。止就是定,觀就是慧。也可以說,由止觀而生起定,也由止觀而生起慧。各宗之不同,就是在不同的理論基礎上建立不同的止觀法門——觀法。修學各宗應當從實踐各宗的觀法上體會其理論體系。如若忽略各宗的觀法而只注重其理論的研究,那是“買椟還珠”的研究方式,是難有成就的。
由此可知,佛教所說的出世間,就是要經過修學止觀,認清因果的規律和無我的真理,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業中斷煩惱破無明而盡一切力量做利益衆生的事。反之,不明白因果規律,從我見出發,放縱煩惱和無明,作自私自利的事,就是世間。所謂“世間”本是梵語“路迦”的譯名,原意是可破壞的意思。凡從我見出發所作的事業,其成果都是可破壞的;而從無我出發,隨順因果規律,對治煩惱和無明而作的利他事業,其成果是不可破壞的。前者便是世間而後者便是出世間。如若不明了“世間”的正確意義,而錯誤地以爲社會就是世間,而因爲佛教說要出世間,便要脫離社會,逃避現實,只顧個人的得失利害。這樣修學,無論如何都永遠是在世間之中而不得出世間的。
佛教的基本教義雖然是如上所述,但是正因爲佛教主張因果循環,于是曆代統治者得以利用佛教來麻痹人民的意志,使之馴服于壓迫之下。一方面在廣大群衆之中強調神權,以爲一心求佛保佑,便可以消災免難,乃至一聲佛號,便可以超生極樂;一方面又離開性空的規律單獨強調叁世因果之說,以爲神魂受生,生天堂,人地獄,用以對人民施行威嚇和利誘。于是佛教論爲宿命論和多神論的流類。所以曆代以來,除少數佛教大德對于佛教理論有所體會,修養有所成就外,佛教在社會上的流傳久已喪失其真義。使真正佛教徒久遠以來就有形存而實亡之歎。自解放以後,推翻了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政權,佛教徒在黨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輝照耀下,才有昭蘇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