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

  第八章 律宗

  第七十二節 略 史

  釋迦如來涅槃之後,大迦葉尊者召集阿羅漢五百人在摩揭陀國王舍城竹林精舍內畢缽羅窟,于一夏安居之中結集如來一代所說小乘經、律、論,號爲叁藏,是爲第一次結集,又稱爲五百結集。是時阿難結集經藏及論藏,優波離結集律藏。

  一百年後,由于毗舍離城跋耆子族的比丘行十事非法。耶舍比丘召集七百比丘到毗舍離城結集,斷十事爲非法,是爲第二次結集,又稱爲七百結集。自此以後小乘分爲部派。最初分爲上座部和大衆部。其後在義解上有十八部異執,在行事上有五部律之分。據《大集經》卷二十二所說:律分爲昙摩掘多(即昙無德部四分律)、薩婆悉婆(即薩婆多部十誦律)、迦葉遺(此律未傳漢地)、彌沙塞(即彌沙塞部五分律)、婆蹉富羅(即犢子部,此律亦未傳漢地)、摩诃僧祇(即摩诃僧祇律),凡六部。漢安世高譯《大比丘叁千威儀》和東晉失譯《舍利弗問經》都只說律分五部,無婆蹉富羅部。或者以爲婆蹉富羅部律即是摩诃僧祇部律。

  漢地最初傳律是曹魏嘉平中(249--253)昙柯迦羅譯出《僧祇戒本》,康僧铠譯出《昙無德部雜羯磨》一卷,昙谛譯出《羯磨》一卷。漢僧依之受戒。所以魏晉之世,漢僧是受依四分,隨依僧祇。東晉鹹康中(335--342)沙門僧建于月支國得《僧祇尼羯磨》及《戒本》,以升平元年(357)于洛陽譯出,始建比丘尼受戒(《比丘尼傳·淨檢尼傳》)。自佛法東傳以來,至此約叁百年中是律學萌芽時代。

  嗣後姚秦時弗若多羅于弘始六年(404)譯出《十誦律》,叁分獲二而多羅逝世。七年(405)由昙摩流支補譯成書,未及刪治。八年(406)卑摩羅叉南遊壽春,補譯《毗尼序》,始成完書。並開講《十誦律》,大闡當時。弘始十年(408)又有佛陀耶舍在長安譯出《四分律》,至十五年(413)方訖。但譯成之後,耶舍西還罽賓,是以此律未得弘通。在東晉義熙十二年(416)佛陀跋陀羅在建業譯出《僧祇律》,劉宋景平叁年(424)佛陀什又在建業譯出《五分律》。這二部都是法顯往遊印度時傳抄回來的。于是漢地大律始傳。當時由于鸠摩羅什是習《十誦律》的,所以《十誦》即盛弘南北。《僧祇律》由于佛陀跋陀羅的唱導,在建業也得到傳習。其他二部是很少有人研究的。元嘉十年(433)師子國比丘尼來建業,建立了比丘尼從兩部僧受戒的法製,此一百年中是《十誦》獨盛時代。

  元魏滅法之後,文成帝複興佛法,勒那摩提以宣武帝正始五年(508)到洛陽,傳授四分律法與慧光(468--537)。光著有《四分律疏》。光的弟子道雲、道晖、洪理、昙隱、安廪都著有疏鈔。安廪一生講《四分律》近二十遍。道雲弟子洪遵(530--608)于隋開皇中爲講律衆主。遵傳洪淵,淵傳法砺(569--635)。砺弘《四分律》于相州,著《四分律疏》十卷,是爲相部宗。砺傳道成,成傳懷素(625--698)。素學于玄奘,別立新義,著《四分律疏開宗記》,號東塔宗。道雲傳道洪,洪傳智首(567---635),首傳道宣(596--667)。宣著《四分律行事鈔》、《四分律含注戒本》、《四分律隨機羯磨疏》,號南山宗。相部、東塔兩宗爭執激烈。法砺弟子定賓撰《四分律疏飾宗義記》,扶砺疏而斥懷素。德宗以後,此兩家失傳而南山一宗獨盛。在此一百五十年中是諸律繁興時代。

  南山律宗,自道宣創建後傳弟子周秀,凡十一傳而至宋允堪(1005—1068)。堪著《戒本疏發揮記》、《羯磨疏正源記》、《行事鈔會正記》等解道宣的十部疏,稱爲十本記主,世稱會正家。堪弟子擇其傳元照(1048—1116),學于天臺,以法華圓理釋行事鈔,著《行事鈔資持記》、《羯磨疏濟緣記》、《戒本疏行宗記》,世稱資持家。在此四百年中是南山盛行時代。

  元明兩代律學廢弛,宗疏散失,在此四百年中,是律宗衰微時代。

  明末如馨(1541—1615)始中興律教,于棲霞、甘露、靈隱、天甯等處開闡律法。弟子寂光(1580—1645)重興南京寶華山隆昌寺,爲清代律宗根本道場。光弟子讀體(1601—1679)著《毗尼止持會集》、《毗尼行持續釋》、《傳戒正範》等。體傳書玉(1645—1721),玉傳福聚(1686—1765),尚能繼其學,自此以後又見衰微。此叁百年是寶華支派時代。

  第七3-叁節 戒 學

  戒有種種名稱:一名律儀,謂律法儀式。有身律儀、語律儀、意律儀、根律儀之別。身律儀、語律儀以無表色爲體;意律儀、根律儀以正念、正知爲自性;不律儀以失念、不正知爲自性。又有叁種律儀:一別解脫律儀,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優婆塞五戒和八關齋戒。二靜慮生律儀,亦名定共戒,即得色界定時,其心自有防惡身口七支的功能。叁道生律儀,亦名道共戒,即得無漏時,其心自有防惡身口七支的功能。戒學即是關于身、語律儀的研究,或對別解脫律儀的研究,所以戒又名波羅提木叉,此雲“別別解脫”。持戒別別防身口七支過非,以漸次于諸煩惱得解脫。戒又名屍羅,此有清涼、安穩、安靜、寂滅四義。身口意叁業的罪惡,能使行人焚燒熱惱。持戒能防息過非,離諸熱惱而得清涼。又持戒能得他世樂,故爲安穩。持戒行清淨,方能使叁昧現前,故爲安靜。持戒是得涅槃之因,故爲寂滅。戒又名毗尼,此譯爲律,義爲調伏,謂戒能凋伏煩惱;又義爲滅,謂滅諸過非。

  戒有四種:一戒法,二戒體,叁戒行,四戒相。佛陀所製持犯綱致是戒法。師資相傳,作法受持,心中領納的法體是戒體。依據所受持的法體,一一表彰于行爲是戒行。戒行之中有開遮持犯的儀則是戒相。由于作禮、乞戒等表業,而發得無作戒體。各宗對于戒體有不同的解釋,說一切有部和瑜伽宗主張戒體是四大種所造、法處所攝,無見無對的實色。依《成實論》和中觀宗以爲戒體是非色非心法,是行陰所攝。天臺宗以爲戒體即是善心。戒行有二種:一受戒,二隨戒。由于進人壇場,以師禀受,要期思願,決定攝持,是受戒。既發願心稱願修行,盡此一生之中,隨時警察護持,不令毀失,始終與願心一致,便是隨戒。受戒時必須是清淨心,不能雜有染念。否則戒體不生,隨戒便有持有犯,所以隨戒有四等:一、專精不犯隨。即是既受以後隨順本受,專精護持,乃至微細過失,不令有犯。二、犯已能悔隨。即是既受以後,防護不堅,少分違受,能返忏悔,可以複本受。叁、無心護持隨。此雖于境未犯,但不護持行用,有違要期。四、能犯無悔隨。即是既受以後,全無隨行,具犯衆過。因受而後有犯,所以既受以後無論或持或犯,總名爲隨戒。戒相有出家、在家之分。總有八種。出家衆中年未滿二十之男,持不殺生乃至不蓄金銀寶等十戒,即是沙彌戒與沙彌尼戒。女子年滿十八,在未受具足戒之前,須持六法戒二年,名式叉摩那戒。男女年滿二十,男受二百五十戒,女受叁百四十/\戒(總稱五百戒)即是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男女持不殺生乃至不飲酒五戒,即是優婆塞戒、優婆夷戒。在家男女于一日一夜修出家行持八戒,即是八關齋戒。戒相雖有八種,戒體則唯有四種:即是具足戒、十戒、五戒、八戒。戒相又有二種:即是止持、作持。二部戒本所說五篇罪非,使僧尼善修對治離過之行,是止持行相。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所說,身口進止,修成衆別,是作持行相。

  第七十四節 止 持

  別解脫戒有五篇七聚之分。五篇是就罪輕罪重而論,七聚是就犯相而論。五篇是:一波羅夷,二僧殘,叁波逸提,四波羅提提舍尼,五衆學。

  波羅夷,義爲極惡,具有叁義:一是退沒義,犯此戒者,道果無分,故爲退沒。二是不共住義,犯此戒者,不但失道,也不得于說戒、羯磨二種僧中共事。叁是墮落義,犯此罪者,舍此身後必定墮在阿鼻地獄。僧加婆屍沙,其中僧伽,義爲衆;婆,義爲初;屍沙,義爲殘。謂犯此罪者,初在僧前與複藏羯磨,末後與出罪羯磨,依僧作法以除罪。又僧殘者,如人爲他所砍,殘于咽喉,理須早救。波逸提,此翻爲墮。犯是罪者墮在地獄。波羅提提舍尼,此雲“向彼悔”。犯此戒者,必須對余一比丘忏悔,其罪即滅。突吉羅,此雲“惡作”。衆學,梵語爲式義伽羅尼,戒品衆多,凡有百數,爲衆;此戒微細難犯,當能學習,故名爲學。

  比丘戒中有四波羅夷,十叁僧殘。一百二十波逸提,其中叁十是尼薩耆波逸提,此雲舍墮,九十波逸提,此雲單提,或單墮。舍墮者,此因財事生犯,應將所犯之財物,舍于僧中,故名舍墮。其他犯者無應舍之財物,只結墮罪,故名單墮。四波羅提提舍尼,百衆學。總凡二百四十一戒。言二百五十戒者加二不定與七滅爭。比丘尼戒中有八波羅夷、十七僧殘、叁十舍墮、一百七十八單墮、八波羅提提舍尼、百衆學。總凡叁百四十一戒,若加七滅爭爲叁百四十八戒。

  若就七聚而論:一、波羅夷。二、僧伽婆屍沙。叁、偷籃遮。四、波逸提。五、波羅提提尼舍。六、突吉羅。七、惡說。波羅夷、僧殘義如前。偷籃遮有二釋:了雲“大障善道”,二雲“粗過,即是波羅夷和僧殘罪犯而未遂者,此罪體鄙穢,後墮惡道,故是大障善道。又是重罪近方便,能斷善根,不依佛所製戒而行故名粗過。突吉羅,此雲惡作。身口爲非,故名惡作。若就身口二業分別,便爲惡作、惡說。凡波羅夷、僧殘之遠方便及其他罪的近遠方便皆是惡作所攝。違百衆學也是突吉羅罪。

  

  七滅爭是息滅比丘爭論的戒律,比丘相互爭論的興起有四因緣;一言爭,由談論法相是非而生起爭論;二覓爭,是由檢查比丘所犯之罪而引起的爭論;叁犯爭,是由比丘犯罪的虛實輕重而引起的爭論;四事爭,是對他行羯磨事如法或不如法而引起的爭論。爲除滅此等爭論有七種方法:一、現前毗尼…

《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