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是使雙方當前辯論,引證叁藏教法或戒律條文而決定是非。二、憶念毗尼,即是令別人根據憶念陳述以決定當事人犯或不犯。叁、不癡毗尼,即是有比丘當發癡狂病時犯罪,病瘥以後與以不癡羯磨,使之參加說戒僧中。四、自言毗尼,即是對犯戒比丘,不加威力,但令其自發露罪行而決定之。五、多語毗尼,即是僧中爭論長時不息,即行籌按多數表決之。六、罪處所毗尼,即是比丘犯罪,以重爲輕,不自首本罪,便于僧中白四羯磨,依其本罪給以治罰,候其伏罪,然後解除。七、草複地毗尼,即是僧中兩派爭論不止,即由兩派各推一上座,互陳滅爭之言而止息其爭論。
在家五戒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前四是性戒,後一是遮戒。/\關齋戒是一日一夜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歌舞妓樂故往觀聽、不花香著身、不坐高廣大床,此八爲戒,又過午不食是齋。沙彌十戒前八與八關齋戒同。不過午食爲九,不捉金銀寶物爲十。六戒是一不染心與男身相觸,二不盜人值四錢,叁不斷畜生命,四不作不實語,五不過午食,六不飲酒。具足戒中四波羅夷即是不淫、不盜、不殺、不妄語。不淫是不與人畜鬼神等共行淫事,小盜是不盜值五錢物,不殺是不殺害人命,不妄語是不妄說自得上人法,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第七十五節 作 持
隨順聖教,作法行事,名爲作持。戒本所列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叁百四十八戒等是止持相;羯磨所結大科以及受戒、說戒等二十犍度是作持。犍度是梵語,義爲聚或蘊。二十犍度是:一、受戒犍度,二、說戒犍度,叁、安居犍度,四、自恣犍度,五、皮革犍度,六、衣犍度,七、藥犍度,八、迦締那衣犍度,九、拘啖彌犍度,十、瞻波犍度,十一、呵責犍度,十二、人犍度,十叁、複藏犍度,十四、遮犍度,十五、破僧犍度,十六、滅爭犍度,十七、比丘尼犍度,十八、法犍度,十九、房舍犍度,二十、雜犍度。受戒犍度是關于白四羯磨受具戒法、製定和尚法、弟子法、阿阇梨法以及十叁遮難不許出家之規定。說戒犍度是布薩說戒之法,即算定時日,施設說戒堂,說戒種類,關于病比丘與願及與清淨,誦戒者資格,于一說戒處中舊比丘與客比丘之關系等規定。安居犍度是關于安居之法,即是參加安居之資格,房舍臥具之分配,前安居、後安居之分,安居之處所,中途出界外之作法等。自恣犍度是安居滿時自恣之法,即是自恣的時日和處所,自恣作法及非法自恣,自恣中歸比丘與客比丘之關系等。皮革犍度是關于皮革用具之法,即是使用與蓄積革履、臥具、床、辇等其他革製用具之限製。衣犍度是關于著衣之法,即是受持糞掃衣、十種衣、壕間衣、願衣、檀越施衣、叁衣等,割截衣之裁製,衣之分配與借貸,病比丘之衣法等。藥犍度是關于比丘食用及病比丘醫藥之法,即是比丘食物,病比丘服醫藥及諸病方劑等。迦絺那衣犍度是受功德衣法,即是受法、衣法、受持期間及合法等。拘啖彌犍度是由拘啖彌國比丘鬥爭,分裂爲二部,各別說戒羯磨之因緣,製定如何同住處及不同住處,乃至于作不見犯、不忏悔、惡見不舍等羯磨法(不同住)及以和合僧還解(同住),鬥爭比丘之處理,關于犯罪人及護法匡衆料理事人的條件。瞻波犍度是由于瞻波城伽屍國一比丘爲客比丘非法舉罪之因緣,製定羯磨之如法和非法,非法羯磨有七種(即是非法非毗尼羯磨,非法別衆羯磨,非法和合羯磨,法別衆羯磨,法相似別衆羯磨,法相似和合羯磨,作呵不止羯磨。)呵責犍度,亦名羯磨犍度。爲般荼與盧伽二比丘好鬥爭,因與呵責羯磨。受呵責羯磨者有叁十五事不應作。呵責犍度之如法和非法,及解呵責羯磨、又擯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羯磨、不見罪羯磨、不忏悔罪羯磨、不舍見羯磨等總爲七羯磨,其不應作乃至解羯磨之法。人犍度,又名僧殘悔法。即是犯僧殘罪者忏悔治罪之法,有覆藏羯磨、本日治、六夜摩那埵、出罪羯磨等法。覆藏犍度,即是比丘作覆藏羯磨乃至出罪羯磨者爲除滅其罪垢所應作種種行。遮犍度,亦名遮布薩法,即是遮止犯戒比丘說戒之法。比丘內有五法。可以從他求聽、舉罪,遮說戒。有如法和不如法,作法及不成及病比丘遮說戒法等。破僧犍度,即是敘提婆達多立五事非法,破衆僧,往至伽耶山中別立僧團事。滅爭犍度,立七滅爭法。比丘尼犍度,即是比丘尼受戒等法,製八敬法,許女人出家,及比丘尼受具作法、日常行法等。法犍度,又名威儀法。即比丘日常威儀,如客比丘法、便廁法、立食法、阿蘭若法、食上法、染衣法等威儀作法。房舍犍度,又名臥具法。即始自地敷、床、褥、枕、衣等乃至房舍臥具之造作和設備,經堂、池、牆、植樹、浴室等法。雜犍度,即是使用缽、刀、鑷、裝飾具、漉水囊等,製作修理衣缽等細則。
羯磨,此雲作業。即是僧中辦事的規製,必須當衆宣告,事情獲得一致同意方爲成辦。羯磨必具四法:一、法,即羯磨的作法;二、事,必須有所舉的事實;叁、人,必須有法定的人數;四、界,必須行羯磨處結果。其作法有叁種:一、僧法羯磨,凡一百叁十四法,其中單白羯磨叁十九法,白二羯磨五十七法,白四羯磨叁十八法。二、對首羯磨(對一人乃至叁人說),凡叁十叁法,其中但對首二十八法,衆法對首五法。叁、心念羯磨,凡十四法,其中但心念叁法,對首心念七法,衆法心念四法。僧法羯磨有四種僧:一、四人僧,除受戒、自恣、出罪,余一切羯磨應作。二、五人僧,除中間受戒、出罪。叁、十人僧,除出罪。四、二十人僧,一切羯磨應作。 第七十六節 菩薩戒
戒有大小乘之分,小乘戒亦名聲聞戒,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大乘戒名菩薩戒。聲聞戒唯人得受,菩薩戒趣生但通法師語者皆受。聲聞戒,出家五衆必從他受,在家二衆通自他受。菩薩戒是七衆通自他受。聲聞戒是盡形壽受,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所以聲聞戒有受有舍,菩薩戒有受無舍。
菩薩戒有叁聚淨戒:一律儀戒,即七衆所受別解脫戒;二攝善法戒,即六度行,所謂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智慧;叁饒益衆生戒,即四攝行,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菩薩戒相,如《大寶積經·寶髻菩薩會》,《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菩薩內戒經》,《優婆塞戒經》卷叁,《大智度論》卷四十六,《瑜伽師地論》卷四十至四十二,《菩薩地持經》卷四、五,《菩薩善戒經》卷四,《菩薩善戒經(一卷)》(以上四經同本異譯),《梵網經》卷下,《菩薩璎珞經》卷下等各各所說。《瑜伽師地論》說四波羅夷、四十二輕戒,《菩薩善戒經》列八波羅夷、五十輕戒,《菩薩璎珞經》舉十波羅夷,《梵網經》說十重四十八輕戒。
現世所遵行菩薩戒唯有兩種:一梵網戒,即是依姚秦鸠摩羅什譯《梵網經》卷下所說十重四十八輕戒。二瑜伽戒,即是依北涼昙無谶所譯《菩薩地持經》及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所說四重四十二輕戒。北涼昙無谶所譯《菩薩戒本經》及唐玄奘譯《菩薩戒本》即是錄出別行之本。羅什傳授菩薩戒法,依中觀宗以非色非心法爲戒體。受者于答曰能持,戒體便生。昙無谶傳授菩薩戒法,依瑜伽宗以無表色爲戒體。戒師授戒竟,必須起立白十方佛,于是由十方佛戒體滋長而灌注于受戒者身心。漢地菩薩戒的傳承,一向是受依瑜伽,隨依梵網的。
《八宗概要 第八章 律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