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虛空等。即一即叁,是名感應,實爲修行之本,人道之源也。
△叁、結勸。
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同體叁寶,本自圓成,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如斯道理,唯大智者爲能信受,是故教誡舍利弗等應信受也。
△二、就別相叁寶明感應,有二:初、正明;後、結勸。今初。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
阿彌陀佛國者,即是如來真應之身,亦即如來融叁世間之身。無垢真如五智所現,此佛寶也。願求往生,即是行法;皆得不退,即是果法;依行感果,即是理法;如來誠言,即是教法。由斯一乘圓頓之教,明于法界十玄之理,決定往生,不礙實無來去,面觐彌陀,不礙十方化往,如斯教、理、行、果,此法寶也。叁世行人,隨願得生,如其修證,位列九品,或爲聲聞,或爲菩薩、阿鞞跋致,乃至一生補處,此僧寶也。十方諸佛,說斯經法,教化衆生,叁世有情,依斯經法,離諸苦惱,是名感應。其誰有趣佛菩提,求自然智,而不由此門人者耶。
△二、結勸。
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如是法門,普被叁根,橫出叁界,頓超分段,是以普誡一切行人,應當願求往生。雖然,佛法大海,信爲能人,信心不充,求世間福德尚不可得,況斯出世大利乎
易言之,凡有願往生極樂者,斯名能于叁寶具足淨信。若不發斯願者,是于叁寶不能至誠歸依也。
△二、能說人中二:初、主伴圓融;二、自證境界。今初。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此經既是釋迦如來所說,則淨土法門,乃釋迦教法無量法門中之一門,彼彌陀如來即毗盧遮那遍法界身之一身也。前以彌陀爲主,則十方佛法盡在淨土法門之中,十方諸佛稱贊彌陀。今以釋迦爲主,十方佛法以及淨土法門,皆所以助成釋迦攝化。淨土法門,既當稱贊,則釋迦尤應稱贊也。言釋迦牟尼佛能爲甚難希有之事者,娑婆智正覺世間也,爲對前文西方十萬億佛土乃至今現在說法而言也。言娑婆國土者,謂堪忍衆苦,是娑婆衆生世間也,爲對上文其國衆生無有衆苦等而言也。言五濁惡世者,娑婆器世間也,爲對上文七重欄盾等而言也。此叁世間,與彼極樂不一不異。言劫濁者,饑馑劫起,疾疫劫起,刀兵劫起,乃至水火風災,如是小、中、大劫,是名劫濁。言見濁者,正法壞沒,邪法轉生,是名見濁。此見與劫,爲堪忍衆苦之果與因,爲對上文七寶池等乃至微妙香潔而言也。言煩惱濁者,貪嗔增上,刀劍殺害,诤訟鬥亂,谄诳妄語,攝受邪法,及余諸惡不善法生,是名煩惱濁。即對上文常作天樂乃至供養他方十萬億佛等而言也。言衆生濁者,不識父母,不識沙門婆羅門及宗族尊長,不修義理,不作所作,不畏今世後世惡業果報,不修惠施,不作功德,不修齊法,不持禁戒,是名衆生濁。爲對上文衆鳥和鳴、演暢道品乃至風吹網樹,出微妙音,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而言也。言命濁者,人極短壽,下至百年,是名命濁。爲對上文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只劫而言也。此五即是重明娑婆器世間也。于中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重明娑婆智正覺世間,爲對上六方佛贊乃至應當發願生彼國土等文也。爲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者,重明娑婆衆生世間,爲對上文衆生生者皆是阿鞸跋致乃至心不顛倒往生彼國等而言也。由是言之,極樂與娑婆之分,只有深信此法與難信此法而已。衆生若能信受持名,願求往生,即極樂衆生世間所攝。疑惑不信者,即是娑婆衆生世間所攝,流浪生死,受苦無窮。此之謂毫厘有差,天地懸隔,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可不勉哉,可不慎哉!
△二、自證境界。
舍利弗!當知我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爲甚難。
于五濁惡世行此難事者,如來本願大悲深重也。釋迦如來昔在因地,行菩薩道,久在生死,忍受諸苦,以諸菩薩叁昧之力,不舍如是癡暗衆生,此難因也。得無上菩提,說此難信之法者,如來功德,大恩曠濟也。十方國土皆如虛空,而爲如是惡業衆生,取于弊惡之世,爲作救護,爲作依止,爲舍爲燈,方便調伏,如斯境界,唯自覺聖智自證知耳。
△自下流通分。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言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者,如是法門,叁惡趣中非其器故。地獄苦具逼害,無觀無利;畜道久蘊愚情,天沈慧性;鬼道恐怯多畏,饑渴虛贏,此叁道者不能一心執持名號,故不堪聞如是深經。又複鬼畜非無持名往生,乃至地獄一念稱名,化彼猛火而爲清涼,此皆由于昔在人天,聞經隨喜,非于彼趣初始聞持也。言歡喜信受者,淨信內充也。作禮而去者,熏修外顯也。又複聞佛所說者,聞慧也。歡喜信受者,思慧也。作禮而去者,修慧也。普賢願王,導歸極樂,首謂禮敬諸佛。此禮敬者,即是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方能自利利他,傳燈無盡矣。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終
《佛說阿彌陀經義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