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單的問題,不講錯那就是了不起了,能夠深入一點兒,那也是了不起了。
所以這些問題,因爲自個有這感覺,也願意曝(pǔ)露出來跟大家研究,請求大家幫助,請求大家合作,突破這些個障礙,能夠叫我們大夥理解到可以解脫我們痛苦的道路究竟是什麼?不是就是我念幾句佛,打打坐,磕磕頭就能容易完成這個任務了,我們有共同的任務。
接著上次談話,跟大家交待的問題,又引申了自個的一種感覺,感想,在我們這個無明網絡之中,非常痛苦,非常受限製,受障礙,這無可奈何之中,你說我們在求生、解決我們生活問題的時候,還有許多的麻煩,可是我們要真正解脫、徹底地脫離這種翻來複去、這種多次、多多次、這種輪回、難過、難于擺脫的這種生活,我們能夠對這種生活想法子不這樣生活,我們無始以來所做的事情都在我們每個人阿賴耶識裏頭儲存著,這些東西非要給它徹底地清除不可,是不是有種辦法?這種無明網絡是我們自然的、非常痛苦的生活,業力所感的異熟果,我們現在是沒法辦法的,就想了許多的世間辦法來對付我們的異熟果,實際還是沒有辦法,還得照舊該怎麼受,你還得怎麼受。
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又碰到能夠解決這樣的痛苦的辦法,能碰到這個,不簡單,不簡單,真是難得的,可以驚天動地了。所以我們應當排除萬難,來把我們開發慈氏學的任務要堅持到底,決不忽略一點兒,我自個覺得應該這麼做的。當然對我來說,也不是沒有困難的,尤其在困難裏頭,更希望咱們大家合作來解決這問題,所以希望大家努力把藏文學好,努力把所知能相認識好,咱們共同都能投身在這個菩提心網絡裏頭,能夠解決我們的無明網絡,徹底解決,對治我們的無明網絡。這能對治跟所對治,真是誰也離不開誰,我們阿賴耶識裏頭的所對治跟能對治,一天,一時一刻都離不開。
所以我最近對第四品,剛開始要向大家來解釋的時候,我是感慨萬端,一方面對這文字的就是“奇文共欣賞”,陶淵明有這樣的詩:“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分”,它疑惑很難解釋的意思,要大夥相與分,要一塊兒來分析。因爲叫我來繼續解釋《總攝大乘綱領論》,繼續把藏文的《總攝大乘綱領論》翻譯得比較好,沒錯誤,這件事情也不是我自己的問題,也就是大家我們共同的問題。(休息)
先把頌子讀一下。
“若所相現前安立、諸任何體性保留,
具慧一切無分別、當獲得妙正菩提。”
把長行也讀一遍,讀慢一點兒。
“統因于由已斷離作意故、即能遍斷離聲聞和獨自佛陀作意。由已斷離二意及疑惑故、即于大乘一切疑惑無複疑惑,由已斷離于一切法執著故、于所聞及所思之法普遍斷離執著我執與我所執,由已斷離分別故、即于一切現前安住及所安立之所相不複作意並無複分別故。” 這一段到底是講的什麼?最初我覺得是跟四加行位有關系,後來想想,還不只是四加行位。這個頌子怎麼解釋呢?這裏有一個“內巴”(藏文:住、處所)的問題,“內巴”,也可以翻作“保持”,也可以翻作“保留”,現在呢,感覺翻作“保留”合適。就是四個菩提心的因果的位置,跟四句話是都有關系的,都跟所謂真如要遠離所取能取有關系。第二個位就是證見位,離開勝解行位第一個就是證見位,怎麼能夠證見真如呢?沒有旁的問題,主要就是要遠離所取能取。這四位的菩提心都跟這個頌子有關系。前頭已經提到勝解行位的怎麼樣地淨治菩提心,現在又進到不只是勝解行位,而且是所有的四種菩提心,都是跟這四句話有關系。
第一個就是遠離作意,提到遠離作意的話,這個作意一般都是指的不如理作意,底下他說這個作意就是遠離二乘作意。一般咱們說是聞、思、修,聞以後有個思,思就是如理作意。這地方說遠離作意,就是指的一切不如理作意,一切不如理作意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于二乘,聲聞跟獨自佛陀,對這兩種可以說兩種的涅磐,指它兩種人的目標,目的就是要證無余依涅磐。我們要隨著它來走呢,就是作那種不如理作意呢,那就是要也想法子證無余依涅磐。
所謂證無余依涅磐,就是主要是遠離煩惱障,主要是遠離人我執,主要是要自己覺悟,以自己覺悟爲覺悟,不是無住涅磐,不是爲了一切衆生都要解脫。所以這裏頭,他這個不如理作意要遠離,要不保留它。或者翻保留,或者保持,爲什麼我說翻保留呢?“保留”好象稍微有點遣責的意思。而且這裏頭不再作意聲聞跟獨自佛陀,就是不再作意無余依涅磐,而是要無住涅磐。這裏頭也是偏重于所取的味道。
第一個是遠離不如理作意,就是遠離作意。遠離作意,本身來說,有的時候,它是如理作意,就象我們在加行位,聞正法以後,能夠得到一種正確的反映,正確的理論的認識,那時候叫如理作意。那時候的如理作意,實際上就跟這不如理作意正相反,我們大乘人就應該目標是無住涅磐,不只是搞無余依涅磐,不是只是自己解脫就完了,而是要無住涅磐,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這可以說是在所取裏頭,有一個很深刻的簡別,不那樣做,不那麼想,不那麼作意。這跟所有四位的菩提心,都有關系,都要遠離這種所取,遠離這種不如理作意。這是第一個。
在四加行位裏頭,頭一個就是暖位。所謂暖位也就是剛剛對所取有所認識,不主張有所取,認識沒有所取。四位裏頭的菩提心都跟這有關系,都跟遠離這個第一個保留有關系,遠離這種作意的保留。在文字裏頭,我們想法子能夠看出無著菩薩的用意,因爲無著菩薩他的經驗非常豐富,實踐也很多,尤其跟著慈氏菩薩,可以說很多的地方,都是跟著慈氏菩薩走,可以說是慈氏菩薩最親密的弟子。
我們所謂四個菩提心,都跟不作這種作意,遠離這種作意有關系。這個遠離,不但是目標問題,目的問題,還不只是我們來斷離人無我,最主要的是斷離法無我。在作意這種二乘的時候,也就表示了這種菩提心它遠離了這種只是遠離人無我,而不遠離法無我,只是斷離煩惱障,而不斷離所知障,跟這有關系。大乘的作意,大乘的菩提心覺悟的話,都是跟斷離法我、斷離所知障有關系。這第一個遠離這種保留,不再保留爲要自己解脫,爲要解決煩惱障,不再這麼作這個作意。爲什麼無著菩薩提出這個來?也就看我們在四位菩提心裏,這都占了一定的位置。不但是勝解行位,我們要想要斷離,在證見位、跟修習位也要斷這個。
第二種的斷離所保留的東西呢,就是大乘裏頭疑惑的,大乘裏頭還有疑惑、還有二意,還有猶豫不決的,這些大乘裏頭的法我,這些所知障,都破了,還對于這個破所知障、法我還有什麼懷疑呀,還有什麼猶豫不決、二意心思呀,這些問題在菩提心上不會再有了。那也就是指的,對于叁種所知能相沒有一點兒懷疑,沒有一點兒二意心思了,非常明澈,對于叁自性問題、叁所知能相問題,弄得一清二楚,也就是對所知障的問題,已經沒有一點兒懷疑的地方了。這還有一點兒,是對于所知能相這個所取的這方面,好象有點偏重這點。不再對所取的問題有什麼猶豫不決。對于大乘的所謂二障,那就是一點兒沒有懷疑了。這沒有懷疑也表示勝解的意思,決定的意思,也表示智慧的意思,智慧資糧已經有一定的成熟。這是第二個。第叁個是對于聽聞跟思維方面的,這兩個範圍裏頭,不再有所謂我執跟我所執的問題,我執也可以說就是指的人我,我所執也有點跟法我有關系,那也就是無論在聽聞、在思維範圍內,再沒有人我跟法我的問題,那也還是描寫菩提心怎麼樣悟入所知能相,跟這所知能相是每時每刻跟每個菩提心都有關系,整個的菩提心網都跟這叁所知能相有密切的聯系。這也就是沒有所取能取,沒有人我法我,這個方面,有點偏重于能取的方面。遠離所取能取,不只是證見道位,修習道位,甚至于究竟道位都是對所取能取已經遠離得很厲害了,很強了。那就無論是聽聞、無論是思維都不再有能取所取了,把這擴大一下的意思,就是不只是證見道位它才是遠離能取所取,遠離人我法我,其它的也是這樣。這是第叁。
第四,遠離分別,遠離分別跟作意,在什麼方面遠離分別、作意呢?在遠離現前安立跟現前所相上頭,這更徹底了,所以我們遍計所執性最主要的就是現前安立自性、差別跟數量,就是現前所相,明擺著有一種所相、相貌在那兒。這些個,所謂現前安立、現前的所相都是把遍計所執性那種沒有能相的那個能相顯現出來了,遍計所執性它根本沒法子界定,沒法說它有一個具體的相,具體的能相,但是就是“沒有具體能相”爲它遍計所執性的能相。怎麼能描寫它這樣一種沒有能相的能相呢?那就是,一個現前安立,一個現前所相,把遍計所執性的那個不能夠界定的那個界定界定出來,把它那個能相也由這倆界定出來,能表明出來,這個就是第四。
這個非常重要,大夥注意,一個是現前安立,一個現前所相,整個大乘都跟這兩個有密切關系,爲什麼說唯了別識?無義?主要的是它沒有現前安立,同時也沒有現前所相,對這兩方面既不作意,也不分別,這是大乘的佛法,也是菩提心很深入的問題,這是完全對于叁種所知能相的遍計所執性能夠徹底地不思維,不作意。
底下那頌子再念一下。
“若所相現前安立、諸任何體性保留,
具慧一切無分別、當獲得妙正菩提。”
這說的,就是所有的四位的菩薩,對于所相現前,跟體性的保留,這裏頭體性保留就是現前安立,任何有一點兒體性的保留,任何有一點兒所相的現前,這種保留都不存在了,既不作意,也不分別,這樣子才使我們能夠獲得妙正菩提心,能證菩提。同時呢,也就是我們菩薩可以徹底地不保留這個,那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保留,保留了真正菩提心。遠離四保留,我們就作這樣的解釋吧,大家還深入地要了解。
《攝大乘論 第116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