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16讲▪P2

  ..续本文上一页单的问题,不讲错那就是了不起了,能够深入一点儿,那也是了不起了。

  所以这些问题,因为自个有这感觉,也愿意曝(pǔ)露出来跟大家研究,请求大家帮助,请求大家合作,突破这些个障碍,能够叫我们大伙理解到可以解脱我们痛苦的道路究竟是什么?不是就是我念几句佛,打打坐,磕磕头就能容易完成这个任务了,我们有共同的任务。

  接着上次谈话,跟大家交待的问题,又引申了自个的一种感觉,感想,在我们这个无明网络之中,非常痛苦,非常受限制,受障碍,这无可奈何之中,你说我们在求生、解决我们生活问题的时候,还有许多的麻烦,可是我们要真正解脱、彻底地脱离这种翻来复去、这种多次、多多次、这种轮回、难过、难于摆脱的这种生活,我们能够对这种生活想法子不这样生活,我们无始以来所做的事情都在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储存着,这些东西非要给它彻底地清除不可,是不是有种办法?这种无明网络是我们自然的、非常痛苦的生活,业力所感的异熟果,我们现在是没法办法的,就想了许多的世间办法来对付我们的异熟果,实际还是没有办法,还得照旧该怎么受,你还得怎么受。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又碰到能够解决这样的痛苦的办法,能碰到这个,不简单,不简单,真是难得的,可以惊天动地了。所以我们应当排除万难,来把我们开发慈氏学的任务要坚持到底,决不忽略一点儿,我自个觉得应该这么做的。当然对我来说,也不是没有困难的,尤其在困难里头,更希望咱们大家合作来解决这问题,所以希望大家努力把藏文学好,努力把所知能相认识好,咱们共同都能投身在这个菩提心网络里头,能够解决我们的无明网络,彻底解决,对治我们的无明网络。这能对治跟所对治,真是谁也离不开谁,我们阿赖耶识里头的所对治跟能对治,一天,一时一刻都离不开。

  所以我最近对第四品,刚开始要向大家来解释的时候,我是感慨万端,一方面对这文字的就是“奇文共欣赏”,陶渊明有这样的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分”,它疑惑很难解释的意思,要大伙相与分,要一块儿来分析。因为叫我来继续解释《总摄大乘纲领论》,继续把藏文的《总摄大乘纲领论》翻译得比较好,没错误,这件事情也不是我自己的问题,也就是大家我们共同的问题。(休息)

  

  先把颂子读一下。

  

  “若所相现前安立、诸任何体性保留,

  具慧一切无分别、当获得妙正菩提。”

  

  把长行也读一遍,读慢一点儿。

  

  “统因于由已断离作意故、即能遍断离声闻和独自佛陀作意。由已断离二意及疑惑故、即于大乘一切疑惑无复疑惑,由已断离于一切法执著故、于所闻及所思之法普遍断离执著我执与我所执,由已断离分别故、即于一切现前安住及所安立之所相不复作意并无复分别故。” 这一段到底是讲的什么?最初我觉得是跟四加行位有关系,后来想想,还不只是四加行位。这个颂子怎么解释呢?这里有一个“内巴”(藏文:住、处所)的问题,“内巴”,也可以翻作“保持”,也可以翻作“保留”,现在呢,感觉翻作“保留”合适。就是四个菩提心的因果的位置,跟四句话是都有关系的,都跟所谓真如要远离所取能取有关系。第二个位就是证见位,离开胜解行位第一个就是证见位,怎么能够证见真如呢?没有旁的问题,主要就是要远离所取能取。这四位的菩提心都跟这个颂子有关系。前头已经提到胜解行位的怎么样地净治菩提心,现在又进到不只是胜解行位,而且是所有的四种菩提心,都是跟这四句话有关系。

  第一个就是远离作意,提到远离作意的话,这个作意一般都是指的不如理作意,底下他说这个作意就是远离二乘作意。一般咱们说是闻、思、修,闻以后有个思,思就是如理作意。这地方说远离作意,就是指的一切不如理作意,一切不如理作意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二乘,声闻跟独自佛陀,对这两种可以说两种的涅磐,指它两种人的目标,目的就是要证无余依涅磐。我们要随着它来走呢,就是作那种不如理作意呢,那就是要也想法子证无余依涅磐。

  所谓证无余依涅磐,就是主要是远离烦恼障,主要是远离人我执,主要是要自己觉悟,以自己觉悟为觉悟,不是无住涅磐,不是为了一切众生都要解脱。所以这里头,他这个不如理作意要远离,要不保留它。或者翻保留,或者保持,为什么我说翻保留呢?“保留”好象稍微有点遣责的意思。而且这里头不再作意声闻跟独自佛陀,就是不再作意无余依涅磐,而是要无住涅磐。这里头也是偏重于所取的味道。

  第一个是远离不如理作意,就是远离作意。远离作意,本身来说,有的时候,它是如理作意,就象我们在加行位,闻正法以后,能够得到一种正确的反映,正确的理论的认识,那时候叫如理作意。那时候的如理作意,实际上就跟这不如理作意正相反,我们大乘人就应该目标是无住涅磐,不只是搞无余依涅磐,不是只是自己解脱就完了,而是要无住涅磐,既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这可以说是在所取里头,有一个很深刻的简别,不那样做,不那么想,不那么作意。这跟所有四位的菩提心,都有关系,都要远离这种所取,远离这种不如理作意。这是第一个。

  在四加行位里头,头一个就是暖位。所谓暖位也就是刚刚对所取有所认识,不主张有所取,认识没有所取。四位里头的菩提心都跟这有关系,都跟远离这个第一个保留有关系,远离这种作意的保留。在文字里头,我们想法子能够看出无著菩萨的用意,因为无著菩萨他的经验非常丰富,实践也很多,尤其跟着慈氏菩萨,可以说很多的地方,都是跟着慈氏菩萨走,可以说是慈氏菩萨最亲密的弟子。

  我们所谓四个菩提心,都跟不作这种作意,远离这种作意有关系。这个远离,不但是目标问题,目的问题,还不只是我们来断离人无我,最主要的是断离法无我。在作意这种二乘的时候,也就表示了这种菩提心它远离了这种只是远离人无我,而不远离法无我,只是断离烦恼障,而不断离所知障,跟这有关系。大乘的作意,大乘的菩提心觉悟的话,都是跟断离法我、断离所知障有关系。这第一个远离这种保留,不再保留为要自己解脱,为要解决烦恼障,不再这么作这个作意。为什么无著菩萨提出这个来?也就看我们在四位菩提心里,这都占了一定的位置。不但是胜解行位,我们要想要断离,在证见位、跟修习位也要断这个。

  第二种的断离所保留的东西呢,就是大乘里头疑惑的,大乘里头还有疑惑、还有二意,还有犹豫不决的,这些大乘里头的法我,这些所知障,都破了,还对于这个破所知障、法我还有什么怀疑呀,还有什么犹豫不决、二意心思呀,这些问题在菩提心上不会再有了。那也就是指的,对于三种所知能相没有一点儿怀疑,没有一点儿二意心思了,非常明澈,对于三自性问题、三所知能相问题,弄得一清二楚,也就是对所知障的问题,已经没有一点儿怀疑的地方了。这还有一点儿,是对于所知能相这个所取的这方面,好象有点偏重这点。不再对所取的问题有什么犹豫不决。对于大乘的所谓二障,那就是一点儿没有怀疑了。这没有怀疑也表示胜解的意思,决定的意思,也表示智慧的意思,智慧资粮已经有一定的成熟。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是对于听闻跟思维方面的,这两个范围里头,不再有所谓我执跟我所执的问题,我执也可以说就是指的人我,我所执也有点跟法我有关系,那也就是无论在听闻、在思维范围内,再没有人我跟法我的问题,那也还是描写菩提心怎么样悟入所知能相,跟这所知能相是每时每刻跟每个菩提心都有关系,整个的菩提心网都跟这三所知能相有密切的联系。这也就是没有所取能取,没有人我法我,这个方面,有点偏重于能取的方面。远离所取能取,不只是证见道位,修习道位,甚至于究竟道位都是对所取能取已经远离得很厉害了,很强了。那就无论是听闻、无论是思维都不再有能取所取了,把这扩大一下的意思,就是不只是证见道位它才是远离能取所取,远离人我法我,其它的也是这样。这是第三。

  第四,远离分别,远离分别跟作意,在什么方面远离分别、作意呢?在远离现前安立跟现前所相上头,这更彻底了,所以我们遍计所执性最主要的就是现前安立自性、差别跟数量,就是现前所相,明摆着有一种所相、相貌在那儿。这些个,所谓现前安立、现前的所相都是把遍计所执性那种没有能相的那个能相显现出来了,遍计所执性它根本没法子界定,没法说它有一个具体的相,具体的能相,但是就是“没有具体能相”为它遍计所执性的能相。怎么能描写它这样一种没有能相的能相呢?那就是,一个现前安立,一个现前所相,把遍计所执性的那个不能够界定的那个界定界定出来,把它那个能相也由这俩界定出来,能表明出来,这个就是第四。

  这个非常重要,大伙注意,一个是现前安立,一个现前所相,整个大乘都跟这两个有密切关系,为什么说唯了别识?无义?主要的是它没有现前安立,同时也没有现前所相,对这两方面既不作意,也不分别,这是大乘的佛法,也是菩提心很深入的问题,这是完全对于三种所知能相的遍计所执性能够彻底地不思维,不作意。

  底下那颂子再念一下。

  “若所相现前安立、诸任何体性保留,

  具慧一切无分别、当获得妙正菩提。”

  这说的,就是所有的四位的菩萨,对于所相现前,跟体性的保留,这里头体性保留就是现前安立,任何有一点儿体性的保留,任何有一点儿所相的现前,这种保留都不存在了,既不作意,也不分别,这样子才使我们能够获得妙正菩提心,能证菩提。同时呢,也就是我们菩萨可以彻底地不保留这个,那就是真正的菩提心保留,保留了真正菩提心。远离四保留,我们就作这样的解释吧,大家还深入地要了解。

  

《摄大乘论 第116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