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間,也就是咱們阿賴耶識共同的業力所感的,就是這麼回事情。這個世間是無盡的,也都是依他起性的,就是相似相續,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也就是阿賴耶識跟前七識互相依存,跟前七識的業力、造業,跟各種熏習,它互相依存,所以我們要認識什麼叫世界。前頭有人就提到,世界這詞兒還是來自佛教的翻譯,以前都是用“天下”這個詞兒。
在無可比量的世界中,跟這無可比量的人趣中,那就是無可比量的咱們阿賴耶識,天人的果報,尤其是人的果報,在這個裏頭,是無量的,世間是無量的,你沒法子拿一個具體的東西來表示它有多少。佛教的說法一個是無可比測,一個是無有能量,從你自己的所有的認識的話,你也沒法認識到底有多少東西。所以這地方咱們都要根據大乘佛教來分析它。在每一刹那,都有成就最後的佛果的人,也就是最究竟的那個菩提心,它能夠每時每刻,實際上咱們現在的每時每刻都有成佛的佛陀在那兒給我們作榜樣,就是他是果位,我們是因位,這因位、果位本來是一條線的問題,是豎向的,直向的一種關系,那就由我們現在……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成爲勝解行地了,那離著成佛,離著究竟位那還是很遠很遠,要把我們阿賴耶識裏頭種子的問題都解決了,那還是一個長時的問題。雖然是長期的,但是你是悟入所知能相,跟最後的究竟位,也是悟入所知能相,是同一的問題。所以是很遠,也很近,是因呢,必然得到結果,那沒問題的。只要你這因是真正的因,沒問題的因,那你所謂結果將來一定得到的。
我們現在每時每刻,實際上都有一個榜樣,在召喚,在證實,我們這菩提心是可以落實的,所以這樣子看,不但最後的究竟位,前頭所有的菩提心,修習位跟證見位,所有的菩薩的菩提心,都每時每刻也都有所顯現,跟我們最初的因都有重疊的可能,都有成爲網絡的可能。現在不是講網絡嗎?信息網絡,每時每刻都是一個菩提心的一個重重無盡的大網絡,我們這個小網絡也在其中,想到這種情況的話,可以說咱們多麼幸運!多麼可喜悅的事情!我們每時每刻都在這個網絡之中了,對我們是多麼大的一個促進!
所以上次我們也談到,菩提薩垛,菩薩的菩提心不但是覺悟,而且它非常勇悍,非常勇猛,因爲我們可以說就是在這個網絡之中了,入了網了,是不是這樣子?當然我們要審慎,自己是不是真正對于所知能相有徹底的悟入,這個很難哪!因爲我們生死輪回的過程裏頭,完全是受遍計所執性的影響太大,老覺得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有一個我,有一個常,所以真正徹底地能理解根本是遍計所執性的這個存在模式根本不存在,必須這樣理解才理解到家。
那天還提到色法,好象色法能代表遍計所執性的存在模式,于是乎一般人都拿色法當成一個真實的東西,當成一個可以代表遍計所執性的東西,也就是把色法當作認識的重點。佛教裏也有討論所緣緣的問題,所緣的緣的問題,覺得色法是可以作爲所緣緣的,這個我們曾經出過一個題目,希望大家也能夠作一下,爲什麼希望大家作一下呢?就是爲了把所緣緣問題能夠弄清楚,那就提出一個題目來就是“色法能否代表“真實”(遍計所執性)作爲認識的重點?”,提出這樣一個題目,大家願意作的話可以把佛教裏頭所有講所緣緣的問題,都可以研究一下,分析一下,無論是護法,無論是陳那,叁量,他們的著作都可以參考一下,同時把《二十頌》、《二十論》世親的看法,世親對極微的分析,一跟多的問題,他們的分析都比較一下,把現在認爲不但是佛教的內部,還有把色法當成所緣緣的,就是世間來說,世間無論是科學,無論是哲學,無論是宗教,都把色法當成能夠作爲真實的概念來看,來研究,認爲對它的認識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那比較起佛教的真如、圓成實性那重要得多。
今天咱們也借這個機會,把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能生起菩提心的這個所知能相,這個所知能相就是要把什麼是真實弄清楚,什麼是根本遍計所執性那種的真實,跟圓成實性的那種、真如的那種真實,以至于跟依他起性的那種緣起法。這緣起法前兩天有人寫文章,楊新宇同志寫的文章,大家也可以參考,他就是這樣子,認爲所有的世間的東西都是依他起性,都是互相依存,沒有誰能夠獨立存在,有這麼個觀點他寫了篇文章,也希望大家看一看作個參考,他很能用腦子,把什麼是依他起性,這個問題能夠有理解。實際上依他起性才是世界的因果關系,離開這互相依存就沒有世間的因果,那就是必須能理解阿賴耶識,過去的阿賴耶識熏習都跟這遍計所執性、起惑造業有關系,造成原因的可能性還是相似相續的那種阿賴耶識,不是常一不變的,常一不變的東西沒法作因果,沒法成爲因果關系。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說爲什麼能夠悟入所知能相,這個問題這麼重要,而過去有些人並不理解,那也就是他在浩翰無窮的積累資糧的時候,還沒積累夠,沒積集夠,所以對這個問題還不能打開,所以第一個就是菩提心重重無盡的網絡,我們已經入網了,假設是我們真正悟入所知能相的話,那就可以入網。我們能夠入網這件事情就證明了我們的菩提心更沒有問題了,更勇悍、勇猛。這是咱們今天講的第一個淨治菩提心。這麼講的話,過去還沒有,我也沒有這麼認識,這個可是不能不這麼認爲,前後我們可以看,可以證明。再講第二個。(休息)
“思及“若由此意樂能現行諸布施等到彼岸等,即此意樂我(相似相續阿賴耶識)已獲得;由此我當較輕易圓滿修習諸到彼岸”如是者,爲第二行相淨治心。”
第二行相淨治心,就是提到能夠修行到彼岸的問題,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大乘裏頭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在行的方面是最重要的,連佛本身果位的時候也不離開到彼岸,佛跟衆生之間的關系就是建築在六到彼岸,或十到彼岸方面,再一方面,就是一切衆生跟菩薩構成的關系也在到彼岸方面,也在這個上頭。所以到彼岸的問題非常重要。但是菩薩對到彼岸的問題是怎麼看法呢?這是個大問題。在無著的看法就是菩提心是能實行到彼岸最平穩的意樂,所以什麼是實踐六到彼岸的意樂呢?真正講起來就是菩提心,就是能悟入所知能相,悟入依他起性跟圓成實性的這兩種存在模式,他才能夠真正實踐所有的到彼岸,所有的布施、戒律、跟堪忍,還有精進、定、慧等等的,所有這些到彼岸都是由于悟入了所知能相,有這個菩提心,生起菩提心,才有真正平穩的能夠實踐到彼岸的意樂,實際上這個意樂還是指的菩提心。所以雖然文字裏頭沒有說到菩提心,只是提到悟入所知能相,悟入所知能相又分四位,四位裏頭都是菩提心,所以實際上能夠實踐到彼岸的意樂就是菩提心,就是覺悟,覺悟心,就是這種能悟入所知能相、能悟入圓成實性,能悟入依他起性這樣的心,才能夠真正做到到彼岸這個行爲。
有這樣的意樂,自然有行爲的結果,不怕沒有這種能夠把到彼岸,六到彼岸、十到彼岸都能夠做好,就是只有菩提心存在,才能夠真正實行到彼岸的意樂,這個意樂是最平穩的,是鞏固的。提到第二個淨治我們的菩提心的話,就是由你有菩提心的意樂的話,到彼岸那就沒有什麼大問題了,一定可以做到,就是這個意思。第二個真正的意樂就是悟入所知能相。下邊第叁個。
“思及“若諸具障善亦爲具有諸善法者、于臨死時、如其臨時希欲生爲一切身豐盛者,則何況我極好具有以無障善爲善法,何故不臨時一切豐盛耶”如是者,爲第叁行相淨治心。”
這個就是淨治我們菩提心的第叁個行相,就是在我們死的時候,對將來的身,感將來的身,是一種什麼狀態呢?的確是,我們要是真正是勝解行地的菩提心的話,就是他已經能夠做到無障礙善,無障礙善指的什麼呢?障礙就是所知障跟煩惱障,也就是有人我、法我,有這障礙的人,做了世間的有漏善,他在臨死的時候,他還能夠感生到比較豐盛的身體的結果,那麼我們已經本身就是勝解行地的菩薩,做的都是無漏善,沒障礙的善,它裏頭不包含人我法我這問題,不摻雜這個問題,沒這個雜染,那當然在死的時候,那個一刹那,就不會感生到不圓滿、不豐盛的身體。在我們不用耽心在死的時候沒有特別的結果,意思就是這樣子,可以勇往直前,死的時候這個結果也會很好。不但生前能夠有種種的解脫的行徑,就是沒有遍計所執性的那種累贅,那種障礙,在死的時候,因爲做的是善法,也比一般的善法要沒有障礙,所以就是活的時候,你就可以在菩提心網絡裏生存,死的時候呢,也是自然要感生到一個豐盛的身體。
感生到一個豐盛的身體,我覺得就是指的可以說是叁身的雛形,叁身,一個是圓成實性,自性身、法身是圓成實性,它本身都是非常功德無量的這樣的身體;再一個是圓滿享用身,圓滿享用身就是無上的法樂的這樣的身體;應化身呢,就是能夠用極圓滿的變化身響應一切衆生的願望。這個叁身呢,在我們勝解行地的所行的善,已經具有很豐盛的結果了,但是還沒成圓滿的,非常豐盛的,還沒有到圓滿。這是在死的時候,也不用想到還有什麼大問題,這是第二個使我們這個心能夠淨化。
“此中頌雲:
“若由無能量有情、成爲人趣,每刹那、
能獲得圓滿菩提,故爾不當自怯縮。”
這個頌子就是指著第一個淨治心。就把前頭說的第一個淨治心,又重複著談一下,說是既然有人能夠做到圓滿菩提,就是每個時刻,在無量無邊的世界裏頭,都有成佛的現象,不但有成佛現象,前頭說,形成菩提心的網絡,深淺不同的網絡,既然有人能夠達到最後的成佛的結果的話,那我們現在就不必耽心不能夠達到這最後結果,那就不必好象有心裏頭有些發毛啊,不容易得到,沒這個耽心了,有這個因一定就得到最後結果,沒問題。爲什麼沒問題呢?就是每時每刻都有證明,不但每時每刻有究竟位的佛來證明,就是所有的菩薩的一切過程都可以每時每刻的現實來證明,證明它沒有問題。就是現在我們真正能達到勝解行位的話,那底下這叁位自然就成爲網絡了,可以時刻證明它存在,時刻證明能有這種果的這種因的實現,每時每刻都可以證明。
“由此菩提心意樂、成爲極佳之意旨,
能行布施等諸度,說爲平穩之布施。”
菩提心是一個能夠實現實踐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的一個平穩意樂,最堅固的意樂,就是你真正有悟入所知能相這個菩提心的生起的話,那你就有了一切實現六波羅蜜等實踐的平穩意樂,很堅固的意樂,沒問題,這意思就是,你有了這個原因,有這個覺悟的心作基礎,那這個六波羅蜜,就可以自然地實現,不必說是還加強什麼問題,那就是你有了悟入所知能相這個菩提心,就有了實現六波羅蜜的保障,有這個意樂,這也就是加強你悟入所知能相這個心,最最重要。
“具有善法死無間,隨欲獲得豐盛身,
已具斷障善、臨死何故不獲豐盛身?”
世間的善你行了,到臨死的時候,還可以得到比較豐盛的身,那在行的方面,有菩提心的意樂,來行六波羅蜜,死的時候,能感生新的身體的時候,也就不必耽心說是感生的身體有什麼問題。那就是普通的有漏善的人,他還能得到比較好的身體,比較豐盛的身體,我們做的根本不圖爲自己設想的善,根本是無漏善,無障礙善,不是爲了自己、爲了什麼特別原因來行的善,那我們做這種善的時候,無障礙善的時候,根本不用想到什麼臨死的時候要轉生什麼身體,不必耽心了,那就意思也就是說,你就可以勇往直前,無所顧忌,是不是這樣意思。今天是不是就講到這,下次再講。
《攝大乘論 第115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