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15讲

  第115讲:第四品(第17页第17行-18页7行)

  (1998年12月27日)  

  我最近才感觉到,我们碰到了一个非常惊天动地的大幸运事,可是以前都没有感觉,现在才慢慢感觉到,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我们以前都认为是资粮位,就是积集资粮位,这个分位,我们要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经过很多菩萨、经过很多佛出世,以至佛未出世,等等,以至有善知识,或者没有善知识,或者经过人趣,或者经过天趣,以至于其它的恶趣,很长的时间要积累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也可以说要积累种种的善根,才能够走向胜解行地,可是我们真正的能够理解到无著菩萨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讲的这三所知能相,怎么悟入,悟入三所知能相是什么意义?过去我虽然已经也看过《总摄大乘纲领论》,也翻过,但是没有现在这样子这种感觉,我们特别幸运,幸运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能够悟入所知能相的这个环节,那就简直是一件太了不得的事情了,就是我们能够走向胜解行地,走向能生起菩提心,这个四个分位,一个是胜解行地,一个证见位,一个修习位,一个究竟位,这四个位并列在一起了。

  我们能够真正悟入所知能相这个环节非常非常重要,但是怎么能够悟入得非常正确呢?那还是要仗着我们以前的,很长很长时间的积累资粮,两种资粮,积累善根,这样子我们才能够得到这个的环节,就是悟入所知能相的环节,所以以前都没觉到悟入所知能相这个环节是什么意义,现在呢,当然是晚一点儿,现在才能够真正理解到这个环节的特别的重要性,我们看过去翻译的《摄大乘论》,也没把这问题真正弄清楚,现在呢,请大家特别特别要注意,怎么样才是真正悟入了所知能相?这个环节是我们出离生死、能够走向涅磐、走向无住涅磐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水岭,所以这种感觉在以前我还没有感觉到,现在深深感觉到这个问题,这个环节的特殊重要性,因为以前翻译的地方,恐怕还有地方有点不明确,不真正能理解原文的地方,所以现在翻译的问题是个大问题,不是只是文字问题,跟整个大乘的理论整体是分不开的,那也就是跟三所知能相、跟唯识无义没法分开的,所以这个越想、越学习这个问题对我们前途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像法时期、末法时期,还能够得到慈氏菩萨的教诲,能够我们将来乘胜前进,能到慈氏成佛的那时候,能到那个时候,你说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现在来说,就是非常幸运了,将来未来佛出世的时候,我们更能够得到无尽的光辉。

  所以这一点我希望咱们大家特别注意,那也就是在以后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这个文字的紧密性、整体性,特别是不容易一下能够看清楚,学习清楚,所以我们底下咱们大家应该互教互学,把《总摄大乘纲领论》整个把它从藏文里翻译好,翻译正确,理解正确,这件事情那是我们最重要的问题,大家决不能忽视。尤其在这末法时期、像法时期,一般人都不能够理解的,这些个所谓三所知能相,我们能够接触,而且能够比较深入地理解,那是多么幸运的事情。

  尤其在这末法跟像法时期,一般人不知道什么是胜解行位,什么是证见位,什么是修习位,什么是究竟位,都不能理解,而我们有无著菩萨跟世亲菩萨把慈氏菩萨重要的看法能够传递给我们,尤其在藏文里保存得非常完整,这个是我们的幸福,我感觉我们幸运得不得了。我们怎么能够经过悟入所知能相这个环节,能够真正到了胜解行位,那底下我们还讲胜解行位,胜解行位根本跟后来的三位,这四位的话,都是菩提心的重重无尽的网络中的分支,就是我们现在真正要能够走上胜解行地,那就是已经走入了菩提心的重重无尽的网络之中了,已经是这样的情况了。不是象咱们过去还是积累资粮的,或者积累善根的时候了。

  可是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真正理解了三所知能相,这是个大前提,那么我们由藏文的翻译来说,那比汉文的翻译就质量好得多,因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学习藏文的翻译,就可以认识了什么是所知能相,什么是唯识无义,而在汉文翻译里头你学习半天的话,离能够说我们能够走上胜解行地,那是很难很难,弄不清楚怎么才能走向胜解行地。而无著菩萨就说得很清楚,我们这个胜解行位,证见真如,以至修习破障,一直到究竟位,这个历程都是离不开你的悟入所知能相。大家是不是看清楚这个问题了?能看清这个问题,而且我们真正能看清什么是所知能相,那这件事情就不得了了,尤其我们就在像法时期,只知道形相的佛,不知道真正的佛陀是怎么回事,那我们现在可以说能够认识什么是佛陀了,因为佛陀也出离不了悟入所知能相,跟我们现在最初的认识是相关的,跟我们最初的认识也是成为一个重重无尽的菩提心网络。

  大家可以好好看看,是不是这样问题,如果是这样问题,你说是我们多么幸运的事情啊!过去只知道好象有佛陀出世,但是离我们很远很远,现在不但说近了,我们离着慈氏菩萨近了,离着将来未来佛近了,而且可以参加到菩提心重重网络中来了,我们可以离开长时期积累的资粮的过程,到了一个胜解,真正对于真如跟阿赖耶识真正能够认识这个问题了,你说这个是不是出我们的意料之外?尤其我这几十年,而且最后对《总摄大乘纲领论》按着藏文来翻译,而且讲解,是不是能够丝丝入扣呢?那还是有问题的。可是无著菩萨、世亲菩萨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无著把慈氏菩萨的著作都传达给我们,而且把慈氏学的重要的义理能够总摄出来,叫我们理解,你说这件事情多么了不起!所以我们喜出望外呀,应该喜出望外。

  我们过去走投无路,不知道觉悟的道路怎么走法,而总觉得自个只能是慢慢积累,积累资粮,长期积累的过程。怎么结束这个积累的过程呢?那是也是过去看过很多书,也没有得到过结论。而《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书,翻译的人也很多,看的人也很多,但是能够理解到怎么就能够走上了胜解行地,以至于就一下子走下去,能够走到无上正等菩提,看起来自个好象还是有点摇晃,但是这是事实,这是理论的光辉,所以我们真正是幸福到极点了,绝对不能疏忽一点儿了,所以我希望咱们共同把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真正学习好,翻译好,理解正确,还能够无论什么说法,我们都能够参与、实践,而且要安下这个心。

  这个心是什么心啊?真正就是能生起菩提心,这个就是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就是真正破坏了无明心,无明住地,就在于我们不再增益遍计所执性这个存在的模式,那也就是不再损减圆成实性,不再损减真如实际。事情很难,因为什么难法呢?我们这个阿赖耶识里头装的东西,都是无始时来那些个杂染的,要清算是不简单的,那里头都是依靠遍计所执性的那种错误的看法,充满了,所以我们要现在要重新要理解大乘佛教,重新熏习我们的新的阿赖耶识,那这件事情我们已经有了门径了,我们真正感到慈氏菩萨跟无著、世亲慈悯的胸怀,对我们实在是恩德太大了。所以今天感觉是特别的,我也希望大家我们共同有这样的感觉。

  以下我们想再重新讲上次的那些章节,讲的时候希望慢一点儿,大伙都把它弄得一清二楚,讲的过程也把它翻译得更好,最主要的是大家理解得更正确,因为这里头,就能生起菩提心这个问题,我们过去看过些个书里头,也提到,但是无著并没提到菩提心的问题,可是实际上他这四位里头已经都是菩提心了,你到最后的究竟位,那佛陀还有不是菩提心的吗?前头这十地也是有菩提心,那个加行位,我们假设真正理解了三自性,三所知能相,知道什么是根本没有的东西——遍计所执性,什么是真正有的依他起性跟圆成实性,能够知道这个问题的时候,那已经是走到觉悟的网络里来了,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我们要从此更慎重,更珍贵我们这点感觉,这点感觉是不是真正的?我想在慈氏、在无著、世亲的指导下,我想是会叫我们能够走向未来佛的世界中,尤其在佛教传来两千年以后,我们能够有这个感觉,有这个新的感觉,新的觉悟,新的认识,那是不得了的,你找不到的,谁能告诉你这件事?只有无著菩萨。是不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不要小看我们当前的这个问题,尤其《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书,过去翻了好多次,但是谁能够知道现在讲的能够悟入所知能相就是能生起菩提心,谁能这么讲?幸运的是我们碰到藏文的翻译,汉文的翻译没法懂这么……,是不是大家都要学习藏文,把这慈氏学所有的著作都开发出来,叫每个人都很清楚地理解到,使每个人都能走上觉悟的道路,都能生起菩提心,我们想这个是太了不起的事情了,不是不可能了,你还叫无著菩萨怎么样地来教导呢?所以今天我就有这个感觉,希望我们大家有同感,把这问题弄得一清二楚。

  现在咱们就重新讲三净治菩提心,先讲第一,慢慢地讲,大家讨论,好不好。

  

  “思及“于无可比测之诸世界中、无可比测之诸已成为人趣之有情,于每一刹那中、证得真正彻底觉悟(完全无有遍计所执自性存在模式)佛陀体性(成为菩提心深浅不同重重无尽网络)”如是者,为第一行相净治心。”

  第一个净治心,净治什么心呢?实际上净治的菩提心,就是胜解行位的这个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觉悟心,就是觉悟,这样子这个菩提心,就是能够跟随无可比测的世界中,无可比测的人趣中,这无可比测就是数量问题,也是数量是无可比测,同时它这个数量本身也是一个没有自性的,也是世间诠说的一种事物。尤其世间,世间在藏文里头是“ajigrtengyikhams”,“ajig”就是“坏灭”,就是世界……实际上就是色法,这色法它都是一个变坏、变障的过程,所谓这个世间,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可以说是在那儿变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变障的过程,用最重要的话来解释呢,它这个世…

《摄大乘论 第115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