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115講

  第115講:第四品(第17頁第17行-18頁7行)

  (1998年12月27日)  

  我最近才感覺到,我們碰到了一個非常驚天動地的大幸運事,可是以前都沒有感覺,現在才慢慢感覺到,是什麼問題呢?就是我們以前都認爲是資糧位,就是積集資糧位,這個分位,我們要經過很長很長時間,經過很多菩薩、經過很多佛出世,以至佛未出世,等等,以至有善知識,或者沒有善知識,或者經過人趣,或者經過天趣,以至于其它的惡趣,很長的時間要積累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也可以說要積累種種的善根,才能夠走向勝解行地,可是我們真正的能夠理解到無著菩薩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裏頭講的這叁所知能相,怎麼悟入,悟入叁所知能相是什麼意義?過去我雖然已經也看過《總攝大乘綱領論》,也翻過,但是沒有現在這樣子這種感覺,我們特別幸運,幸運的是什麼?就是我們能夠悟入所知能相的這個環節,那就簡直是一件太了不得的事情了,就是我們能夠走向勝解行地,走向能生起菩提心,這個四個分位,一個是勝解行地,一個證見位,一個修習位,一個究竟位,這四個位並列在一起了。

  我們能夠真正悟入所知能相這個環節非常非常重要,但是怎麼能夠悟入得非常正確呢?那還是要仗著我們以前的,很長很長時間的積累資糧,兩種資糧,積累善根,這樣子我們才能夠得到這個的環節,就是悟入所知能相的環節,所以以前都沒覺到悟入所知能相這個環節是什麼意義,現在呢,當然是晚一點兒,現在才能夠真正理解到這個環節的特別的重要性,我們看過去翻譯的《攝大乘論》,也沒把這問題真正弄清楚,現在呢,請大家特別特別要注意,怎麼樣才是真正悟入了所知能相?這個環節是我們出離生死、能夠走向涅磐、走向無住涅磐的一個最重要的分水嶺,所以這種感覺在以前我還沒有感覺到,現在深深感覺到這個問題,這個環節的特殊重要性,因爲以前翻譯的地方,恐怕還有地方有點不明確,不真正能理解原文的地方,所以現在翻譯的問題是個大問題,不是只是文字問題,跟整個大乘的理論整體是分不開的,那也就是跟叁所知能相、跟唯識無義沒法分開的,所以這個越想、越學習這個問題對我們前途是十分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我們這個像法時期、末法時期,還能夠得到慈氏菩薩的教誨,能夠我們將來乘勝前進,能到慈氏成佛的那時候,能到那個時候,你說那是多麼幸運的事情!現在來說,就是非常幸運了,將來未來佛出世的時候,我們更能夠得到無盡的光輝。

  所以這一點我希望咱們大家特別注意,那也就是在以後第四品、第五品、第六品、第七品、第八品,這個文字的緊密性、整體性,特別是不容易一下能夠看清楚,學習清楚,所以我們底下咱們大家應該互教互學,把《總攝大乘綱領論》整個把它從藏文裏翻譯好,翻譯正確,理解正確,這件事情那是我們最重要的問題,大家決不能忽視。尤其在這末法時期、像法時期,一般人都不能夠理解的,這些個所謂叁所知能相,我們能夠接觸,而且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那是多麼幸運的事情。

  尤其在這末法跟像法時期,一般人不知道什麼是勝解行位,什麼是證見位,什麼是修習位,什麼是究竟位,都不能理解,而我們有無著菩薩跟世親菩薩把慈氏菩薩重要的看法能夠傳遞給我們,尤其在藏文裏保存得非常完整,這個是我們的幸福,我感覺我們幸運得不得了。我們怎麼能夠經過悟入所知能相這個環節,能夠真正到了勝解行位,那底下我們還講勝解行位,勝解行位根本跟後來的叁位,這四位的話,都是菩提心的重重無盡的網絡中的分支,就是我們現在真正要能夠走上勝解行地,那就是已經走入了菩提心的重重無盡的網絡之中了,已經是這樣的情況了。不是象咱們過去還是積累資糧的,或者積累善根的時候了。

  可是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我們能不能真正理解了叁所知能相,這是個大前提,那麼我們由藏文的翻譯來說,那比漢文的翻譯就質量好得多,因爲什麼?因爲我們可以學習藏文的翻譯,就可以認識了什麼是所知能相,什麼是唯識無義,而在漢文翻譯裏頭你學習半天的話,離能夠說我們能夠走上勝解行地,那是很難很難,弄不清楚怎麼才能走向勝解行地。而無著菩薩就說得很清楚,我們這個勝解行位,證見真如,以至修習破障,一直到究竟位,這個曆程都是離不開你的悟入所知能相。大家是不是看清楚這個問題了?能看清這個問題,而且我們真正能看清什麼是所知能相,那這件事情就不得了了,尤其我們就在像法時期,只知道形相的佛,不知道真正的佛陀是怎麼回事,那我們現在可以說能夠認識什麼是佛陀了,因爲佛陀也出離不了悟入所知能相,跟我們現在最初的認識是相關的,跟我們最初的認識也是成爲一個重重無盡的菩提心網絡。

  大家可以好好看看,是不是這樣問題,如果是這樣問題,你說是我們多麼幸運的事情啊!過去只知道好象有佛陀出世,但是離我們很遠很遠,現在不但說近了,我們離著慈氏菩薩近了,離著將來未來佛近了,而且可以參加到菩提心重重網絡中來了,我們可以離開長時期積累的資糧的過程,到了一個勝解,真正對于真如跟阿賴耶識真正能夠認識這個問題了,你說這個是不是出我們的意料之外?尤其我這幾十年,而且最後對《總攝大乘綱領論》按著藏文來翻譯,而且講解,是不是能夠絲絲入扣呢?那還是有問題的。可是無著菩薩、世親菩薩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無著把慈氏菩薩的著作都傳達給我們,而且把慈氏學的重要的義理能夠總攝出來,叫我們理解,你說這件事情多麼了不起!所以我們喜出望外呀,應該喜出望外。

  我們過去走投無路,不知道覺悟的道路怎麼走法,而總覺得自個只能是慢慢積累,積累資糧,長期積累的過程。怎麼結束這個積累的過程呢?那是也是過去看過很多書,也沒有得到過結論。而《總攝大乘綱領論》這個書,翻譯的人也很多,看的人也很多,但是能夠理解到怎麼就能夠走上了勝解行地,以至于就一下子走下去,能夠走到無上正等菩提,看起來自個好象還是有點搖晃,但是這是事實,這是理論的光輝,所以我們真正是幸福到極點了,絕對不能疏忽一點兒了,所以我希望咱們共同把這個《總攝大乘綱領論》真正學習好,翻譯好,理解正確,還能夠無論什麼說法,我們都能夠參與、實踐,而且要安下這個心。

  這個心是什麼心啊?真正就是能生起菩提心,這個就是菩提心,就是覺悟心,就是真正破壞了無明心,無明住地,就在于我們不再增益遍計所執性這個存在的模式,那也就是不再損減圓成實性,不再損減真如實際。事情很難,因爲什麼難法呢?我們這個阿賴耶識裏頭裝的東西,都是無始時來那些個雜染的,要清算是不簡單的,那裏頭都是依靠遍計所執性的那種錯誤的看法,充滿了,所以我們要現在要重新要理解大乘佛教,重新熏習我們的新的阿賴耶識,那這件事情我們已經有了門徑了,我們真正感到慈氏菩薩跟無著、世親慈憫的胸懷,對我們實在是恩德太大了。所以今天感覺是特別的,我也希望大家我們共同有這樣的感覺。

  以下我們想再重新講上次的那些章節,講的時候希望慢一點兒,大夥都把它弄得一清二楚,講的過程也把它翻譯得更好,最主要的是大家理解得更正確,因爲這裏頭,就能生起菩提心這個問題,我們過去看過些個書裏頭,也提到,但是無著並沒提到菩提心的問題,可是實際上他這四位裏頭已經都是菩提心了,你到最後的究竟位,那佛陀還有不是菩提心的嗎?前頭這十地也是有菩提心,那個加行位,我們假設真正理解了叁自性,叁所知能相,知道什麼是根本沒有的東西——遍計所執性,什麼是真正有的依他起性跟圓成實性,能夠知道這個問題的時候,那已經是走到覺悟的網絡裏來了,那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從此更慎重,更珍貴我們這點感覺,這點感覺是不是真正的?我想在慈氏、在無著、世親的指導下,我想是會叫我們能夠走向未來佛的世界中,尤其在佛教傳來兩千年以後,我們能夠有這個感覺,有這個新的感覺,新的覺悟,新的認識,那是不得了的,你找不到的,誰能告訴你這件事?只有無著菩薩。是不是這樣子?所以我們不要小看我們當前的這個問題,尤其《總攝大乘綱領論》這個書,過去翻了好多次,但是誰能夠知道現在講的能夠悟入所知能相就是能生起菩提心,誰能這麼講?幸運的是我們碰到藏文的翻譯,漢文的翻譯沒法懂這麼……,是不是大家都要學習藏文,把這慈氏學所有的著作都開發出來,叫每個人都很清楚地理解到,使每個人都能走上覺悟的道路,都能生起菩提心,我們想這個是太了不起的事情了,不是不可能了,你還叫無著菩薩怎麼樣地來教導呢?所以今天我就有這個感覺,希望我們大家有同感,把這問題弄得一清二楚。

  現在咱們就重新講叁淨治菩提心,先講第一,慢慢地講,大家討論,好不好。

  

  “思及“于無可比測之諸世界中、無可比測之諸已成爲人趣之有情,于每一刹那中、證得真正徹底覺悟(完全無有遍計所執自性存在模式)佛陀體性(成爲菩提心深淺不同重重無盡網絡)”如是者,爲第一行相淨治心。”

  第一個淨治心,淨治什麼心呢?實際上淨治的菩提心,就是勝解行位的這個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覺悟心,就是覺悟,這樣子這個菩提心,就是能夠跟隨無可比測的世界中,無可比測的人趣中,這無可比測就是數量問題,也是數量是無可比測,同時它這個數量本身也是一個沒有自性的,也是世間诠說的一種事物。尤其世間,世間在藏文裏頭是“ajigrtengyikhams”,“ajig”就是“壞滅”,就是世界……實際上就是色法,這色法它都是一個變壞、變障的過程,所謂這個世間,就是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子,可以說是在那兒變壞的過程,也可以說是變障的過程,用最重要的話來解釋呢,它這個世…

《攝大乘論 第11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