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講:第四品(第17頁第11行-18行)
(1998年11月29日)
(此講錄音失敗,下面是智海法師個人的筆記。)
“于何處悟入?謂即于此顯現具有能看見之法與義意識中诠說、以大乘爲因所生起之中,依勝解行道、證見道、修習道及究竟道處悟入。由勝解于隨順宣揚一切法唯了別識、如如通達于此、修習一切障之能對治、及無有障故。”
意識中诠說、诠表,對于所知能相的悟入,即是生起菩提心,從勝解行位開始,直到究竟位。什麼是勝解行位?特別注重能認識叁所知能相。叁所知能相就是叁種存在模式: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叁種如何來诠表?叁種所知能相有兩種诠表模式,一種是凡夫的普通的诠表模式,一種是大乘佛法的、菩提的四種清淨的诠表模式。凡夫是無明的模式,利用語言、文字、聲音、符號、盲文等形式,色聲香味觸,用什麼作符號、作信息,可有很多方法來表示。例如太陽是所诠的對象,但每個人、每個時刻看見的太陽都是不一樣的,所用的信息、符號,一給起名,太陽就好象有一定的形態了,沒名之前是依他起性,起的名也是依他起性,起名以後就給固定了,顯示了有自性了,有獨立不變的東西了。
這跟大乘佛法意識中的诠表有什麼不同?不同在能看見的法和義。凡夫诠表模式裏沒有能看見的法與義,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這些看不見,這是從依他起性增益出來的東西。太陽是變化的,是依他起性的,是共業所感的,每人看見的太陽都不一樣,沒有所增益出來的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東西。太陽是這樣,其它的也是這樣,身體也是時刻在變化著的,真的是有一個人?他活到多大歲數?真的有這個東西嗎?
大乘佛法也利用語言,語言也是依他起性的,而大乘佛法的诠表就和凡夫的不一樣了,念這個書就跟念其它的書就不一樣,說這個話都是能看見的、能诠表的,與凡愚的诠表就不一樣,凡愚就不懂這個,種子生出現行來,一刹那就過去了,生起時一定有原因,而滅去時一定不待原因,這就是依他起性的。要念來與凡愚的诠表模式不一樣了,才有功效了。
唯有了別識,沒有能取所取的我,大乘的诠表模式,簡單說就是無我無常,這樣才能理解大乘在意識中語言的诠表模式。用這種殊勝的語言诠表,與凡愚的诠表不同,必須不同。什麼是阿賴耶識?什麼是叁自性?平時隨便說,但要真懂什麼是阿賴耶識,是用什麼模式,差別非常大。有我無我,有常無常,這是中心問題。所以《叁十頌》開頭就提到這個問題。大乘用假安立的我法來诠表,玄奘法師把八識當作能變,把“轉爲”誤解了,想以八識來诠表我法,弄顛倒了,把“轉變”這詞兒誤會成“能變、所變”。世親的意思是一定用大乘的模式來诠表八識,不用凡愚的模式來敘述八識,前七識與第八識互相依存,誰也不能獨立存在,這才是真唯識。每個識都獨立存在,變這個變那個,這是凡愚的模式。大乘的是依他起性的诠表模式,無著、世親對唯識弄得非常清楚,到護法、玄奘法師,不但文字誤會了,而且把意義也弄顛倒了。
可喜的是有藏文的存在,與漢譯的一比較,就可以看出對錯的地方了,诠表模式與存在模式一對比,就非常清楚了。叁所知能相把正確的、錯誤的都羅列出來擺在那兒了,到底遍計所執性與依他起性區別在什麼地方。所以《總攝大乘綱領論》太重要了,把《瑜伽師地論》的精華都總結出來了。
真如不是一個什麼具體的東西,睜開無明的雙眼看清這無我無常的世界,這才打開無明的卵殼,走到勝解行位,對這種理論的整體性要有一個決定又決定、明白又明白的認識,把無我無常的問題搞得真正明白、徹底,把雜染的都掃光,改變一種诠表方式,改變一種存在模式,即是勝解行地。這很不容易,不增益,也不損減,叁種所知能相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要認識遍計所執與依他起的不同,與圓成實的不同,主要在不同上來認識。
“以大乘爲因”,把菩提心生起來,並發展下去,能生起菩提心,突破無明卵殼,勝解最重要,生起非常決定的認識,對叁種存在模式、兩種诠表模式都有非常決定的認識。
“雲何由此悟入耶?由善根力能生起、由叁行相淨治心、能斷離四安立、恒常修習法與義之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及殷重加行無有放逸故,便悟入。”
這一段分五個層次,第一,是善根的問題,在阿賴耶識中熏成的善的種子就是善根。二,叁行相的淨治心,淨治什麼心?就是已生起的菩提心。叁,能斷離四安立。四,恒常修習法與義的止觀。瑜伽師就是修止觀,可以有所證。五,殷重加行無有放逸,特別的精勤精進,要非常努力,菩提心生起後,要用很大的力量去維持發展,掃清障礙——煩惱障、所知障,克服我執、法執。無明業識都在阿賴耶識中存著哩。
具有非常明顯的認識,特別指了別識,非真正的能遍計,唯識無義,抓著這個來殷重加行,這樣才能把所對治跟兩種障礙克服,唯識無義就是要克服障礙,無義即無我、常的障礙,即克服所取能取,對增益的人我法我全放下,不再增益,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要殷重加行,特別努力。兩種障礙,煩惱障,特別指人我方面,所知障特別指法我,唯有了別識,沒有所取能取,就是唯識無義,抓著所取能取來克服、來斷離。
爲什麼要殷重加行?不這樣沒法遠離人我、法我,從無始以來就被人我法我蒙蔽著、障礙著了,勝解行地的證入,一定要把這所取能取放下,才能真證圓成實性。修習道就是要去掉這兩種障礙到究竟位才能圓證真如,勝解行地突破無明卵殼時要特別努力才能遠離障礙。
底下講叁行相怎樣淨治菩提心。
“思及“于無可比測之諸世界中、無可比測之諸已成爲人趣之有情,于每一刹那中、徹底圓滿地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者:爲第一行相淨治心。”
“無可比測”,一是多的意思,一是根本沒有自性的意思,數量大,不容易比測,數量也是遍計所執性,也應該剔除。有這兩層意思,一是世界無可比測,所有補特伽羅造業的種子作依據,一是人無可比測,人的阿賴耶識裏的種子的熏習,能夠存貯,也是依他起。這能夠貯存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在勞動的時間可以用錢幣記錄下來加以交換,也是一個貯存,而阿賴耶識中能貯存一切的善惡業和無記業,要沒有存貯,這個世界就沒法顯現了,就完了,而阿賴耶識能夠儲存,跟過去造業成心識有關系。
依他起性不能離開這個存儲,一個隱,一個現,乾坤、世界也是這麼回事,說明依他起一個關鍵內容,阿賴耶識非常重要,依他起依此存儲的種子,這個世界即由業構成,雜染的世界即由煩惱業的存儲而來。大乘佛法特別要講阿賴耶識,一切種子異熟果識,起惑造業就是構成每一個人的宇宙,真如是清淨的,宇宙是雜染的,業雜染等叁種雜染世界,與本體、真如、清淨法是兩回事,當然也離不開這個。沒有外力來左右,沒有神力來左右,宇宙的來由佛教有一個說法,就是阿賴耶識的存儲功能,還有一個能看見的,好象一陰一陽,構成宇宙,在加行位裏要清楚這個,阿賴耶識裏儲存的東西會左右你的,“下回怎麼分解”?還得看這個。
勝解行地的修習存儲跟以前的不一樣,所以要特別努力,以大乘爲因,就是一種新的存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