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講:第四品(第17頁第17行-18頁17行)
(1998年12月13日)
“思及“于有比量之世界中、諸已成爲諸無有能量之人等有情于每一刹那中、圓證無上正等菩提佛陀體”者:爲第一淨治心。”
我們正在講叁行相淨治心,叁行相淨治什麼心呢?就是淨治菩提心。第一個淨治就是經過無可比量的世界、無可比量的人,就是補特伽羅、數取趣,每一刹那都有證得無上菩提的佛陀的情況,每刹那都有成佛的,這是第一行相的淨治心。經過無可比量的世界,跟無可比量的補特伽羅、數取趣,于是乎每一刹那裏頭都有成佛的。
我們底下講到任何的事情的時候,都是要不離開所謂依他起性,也就是不離開了別識。時間、空間、數量都是了別識,本身就是了別識,本身就是依他起性。無可比測,計算數量有兩種,一種是用主觀的心理測量,一種是用其它的事物比較來測量。數量,跟時間都本身都是依他起性,時間,也可以是我們每個人阿賴耶識裏頭,都有無量的種子,每個人的阿賴耶識裏頭是種子如暴流,如暴流這種子本身,種子生種子的時候,種子生現行的時候是同時同地同處,種子生種子的時候,必須是異時,不同的時間,這個在以前也都講過。種子生種子必須異時,這又造成了我們的時間問題。時間的來源就在阿賴耶識裏頭。
經過無可比量的這種時間,無可比量的世界,又經過無可比量的人,就是相似相續的補特伽羅,于是乎因爲有這麼多的世界,又這麼多的補特伽羅,于是乎就集成了每一時間、每一刹那都有成佛的,成就的佛果的人。這是個積累的問題。所謂積累就是因的積累,得到一個果的成就。這樣子,我們現在的一個在加行位,就是一個在勝解行位裏頭的補特伽羅吧,一顆菩提心,在這麼大的一個環境裏頭,每時每刻都有成佛的,這對我們剛起始生起菩提心的人,那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時時刻刻都給我們一個希望,時時刻刻都有成就佛果的人,鼓勵著我們來前進。這樣子,可以說是有因必定有果,果是必須待因,等待原因,因又必須是迎接這個果,怎麼能夠達到這個果的地位,每時每刻都望著果來走的。所以因跟果也是互相依存的,誰也離不開誰。
依他起性的問題,決不能再理解我們每個事物還是遍計所執性,每時每刻都有成就果的,我們才參加最初的原因,那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時時刻刻都有鼓舞。這是第一個行相來淨治我們的菩提心,使我們的菩提心更堅固、更純淨。
底下也談到不怯弱的問題。菩提心不太畏縮的狀態。這叁種行相的淨治菩提心,就是使我們一個菩薩,菩提薩垛,菩薩就是菩提薩垛,菩薩就是勇悍的菩提心,就是菩提的勇悍心,非常勇悍,勇悍心,沒有什麼可怯縮的,沒有什麼可畏懼的,大無畏的精神。這就是所謂菩薩,菩提薩垛。這種一點兒怯縮的心、一點兒畏懼的心沒有,這就是菩薩的勇猛心,或是勇悍心,勇悍的一顆菩提心。淨治就淨治我們這個初次生起的菩提心,一往無前,沒有什麼可怯縮的。就是我們成爲菩薩,在有正確的因的時候,一定有果,果是就等待我們現在這個原因,不管多麼開始得很遠的原因。而我們現在迎接的這個結果,也是無上正等菩提,對著這個目標勇猛前進。
所以提到叁行相的淨治菩提心,第一個淨治就是有因一定有果,而且時時刻刻可以證明,時時刻刻都有成就果的人。這對我們剛剛生起菩提心的人,是一個鼓勵。這是第一個行相。第二個行相就是:
“思及“若由此意樂能現行諸布施等到彼岸等,即此意樂我已獲得;由此我以少辛苦當圓滿修習諸到彼岸”者:爲第二淨治。”
第二也是淨治菩提勇猛心。我們已經生起到彼岸的意樂,什麼是到彼岸的意樂?實際上就是指的菩提心。有這種菩提心,他就有到彼岸的意樂,到彼岸的意樂在已經成佛的,已經成就佛果的人,也還有一樣地有到彼岸的意樂,一直到底。就是佛跟我們衆生的關系,也是建築在六到彼岸、十到彼岸這個行動上。我們之間也是以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來互相對待,這佛對衆生也是由這個六種行爲,或十種行爲來對待衆生。那就是所謂六到彼岸、十到彼岸都是跟這菩提心有密切關系,你生起菩提心,就有生起到彼岸的意樂,可以斷定的。
所以雖然我們由剛才加行位,剛生起菩提心,但是也不要小看,這個菩提心,就是要實現六到彼岸、十到彼岸的意樂。已經有了這個意樂了,就好辦了。就不怕以後不能實現,因爲已經有這個覺悟的心了。已經有這個意樂了。這是第二個來淨治我們初次生起的菩提心,勇往直前。第叁:
(問題:爲什麼“由此意樂”,就可“以少辛苦當圓滿修習諸到彼岸”?)就是不用太大費力了,不用辛辛苦苦了,就容易實現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不用太……大的困難沒有了。要實現六到彼岸、十到彼岸也不是很容易的。第一,施舍到彼岸,那就是所有衆生生活上的能夠使他能夠滿足快樂的話,那就在乎施,一切都可以施舍。戒律就是一切妨礙,對衆生有妨礙、有害處,都不行、都不做。第叁堪忍的到彼岸,那就是不管衆生怎麼樣對待我們,那都能忍受。這叁種問題,人與人之間要是這叁種都做到了,那還有什麼問題啊。底下就是勤儉,特別精勤,跟定、慧等等的,那底下更是菩薩的修習的一種根本所在。象精勤的問題,定慧,就是止觀,都是這樣。
我們對于到彼岸的意樂已經由菩提心就已經保持住了,實現呢,就比較容易了,雖然非常困難,在一般人看來很困難,但是在真正理解什麼都是互相依存,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只有跟衆生互相用六種到彼岸來對待,那還有什麼已經生起菩提心了,對于衆生的這些個行爲,那就是比較容易實現了。所以第二個淨治菩提心,也就是第二能夠使我們的菩提心更勇猛、更勇悍。第叁:
“思及“若諸具障善亦爲具有諸善法者、于臨死時、如其臨時希欲生爲一切身豐盛者,則何況我極好具有以無障善爲善法何故不臨時一切豐盛耶”者:爲第叁淨治。”
這也就是無著菩薩更給我們一個好象初次生起菩提心的人,更勇往直前的一個說法,就是一般人在做善事的人,臨死的時候都會得到比較豐盛的身體,就是可以傳到下一代的時候,得到一種很好的結果。這普通人有這普通的善心還是這樣子的,而況我們要是已經生起菩提心的人,他的做善,行善事都是離開了兩種障礙。離開什麼兩種障礙呢?就是一個所知障,一個是煩惱障。所知障是以法我作爲最主要的,煩惱障是人我作爲最主要的。我們做好事情的時候,都不計較個人的問題,也不計較還有什麼特別功德,特別收獲,也沒這個計較。那也就是沒有兩種障礙了,既沒有所知障,也沒有煩惱障,這樣的善,你說將來得到一個什麼身體呢?就是死後得到一個什麼異熟果呢?那就很容易知道。一般還能得到比較豐盛的結果,豐盛的身體,那要是沒有二障以後的善,那更甭說了,這意思就是,我們下一次的身體呢,也可以說是將來成佛的,成爲叁身的一種雛形,可以這麼說。所以這個身體可以說相當豐盛的,到了最後來說,可以說那叁身是非常圓滿的。
叁身將來法身、自性身那就是圓滿的圓成實性的一種功德。圓滿的受用身,那就是非常法樂,幾種法樂的依他起性的身。第叁種報身,就是應身,那就是已經准備好了,所有的衆生要是有什麼困難,並且特別努力,會有對我們的報應身(啊,糾錯)應身可以給予適當的反應。後兩種身都是依他起性的。我們現在真正按著沒有二障的善,要做到的話,那也可以說是生這比較豐盛的身,比這一般人做的善是要好得多的。這也是第叁種淨治心,淨治我們的菩提心,使我們的菩提心更加勇猛,更加勇悍。
叁個行相,都是使我們這個初生起的菩提心,更加旺盛,更加勇往直前。是這樣的意思。
“此中頌雲:
若由有情無能量、成爲人時每刹那、
能獲得圓滿菩提,故爾不當自怯縮。”
這就是把前頭所說的,總結一下。
“若由此意樂、自意善行布施等諸度,
即由是意樂說爲平穩布施等獲得。” 這就是說到第二淨治心。
“具有善法死無間,隨欲獲得豐盛身,
已具斷障善、臨時何故不獲豐盛身?”
這是第叁,這是淨治心,叁個頌子作爲總結。意思跟前頭長行是一樣的,無須乎多講。下面是能斷離四安立。
“統因于由已斷離作意故、即能遍斷離聲聞和獨自佛陀作意。由已斷離二意及疑惑故、即于大乘一切疑惑無複疑惑,由已斷離于一切法執著故、于所聞及所思之法普遍斷離執著我執與我所執,由已斷離分別故、即于一切現前安住及所安立之所相不複作意並無複分別故。”
第一個斷安立,就是斷二乘的作意,二乘的作意,他時時刻刻他的目標就是爲了自個能解脫生死,能解脫煩惱。他可以說一直地爲了自己解脫而作意,而起心動念,他一起心、一動念,都是爲了自己能夠解脫這個苦,解脫這痛苦,解脫這個人的束縛,就是爲了證無余依涅磐。他這目標是非常明確的,是非常獨到的。那麼這個聲聞是聽到佛說的法以後,他以他自己的理解不同,于是乎走向無余依涅磐的道路。
那種獨自佛陀呢,他也沒有受過佛的教誨,就是自己觀察事物的緣起、因緣的情況,而有所悟入,他也是爲要解脫個人的痛苦,來證涅磐,他是一個非常獨到的、非常起心動念……,發心發得很強烈,非此不可的。那也就是他這個法執、法我是沒斷,只是有人我上起些作用。所以他這個作意可以說是很強烈的。佛呢,既然是人我法我一塊兒要擺脫,那就是所謂涅磐呢,無余依涅磐,只有能成爲無住涅磐,無住涅磐那就不是那麼強烈起心動念地要成爲無余依涅磐,不是那麼爲個人解脫那麼勇往直前,而是爲了整個人類的解脫來下大功夫,他就不是對個人的問題那麼起心動念了,個人的痛苦、煩惱…
《攝大乘論 第114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