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14讲

  第114讲:第四品(第17页第17行-18页17行)

  (1998年12月13日)  

  “思及“于有比量之世界中、诸已成为诸无有能量之人等有情于每一刹那中、圆证无上正等菩提佛陀体”者:为第一净治心。”

  我们正在讲三行相净治心,三行相净治什么心呢?就是净治菩提心。第一个净治就是经过无可比量的世界、无可比量的人,就是补特伽罗、数取趣,每一刹那都有证得无上菩提的佛陀的情况,每刹那都有成佛的,这是第一行相的净治心。经过无可比量的世界,跟无可比量的补特伽罗、数取趣,于是乎每一刹那里头都有成佛的。

  我们底下讲到任何的事情的时候,都是要不离开所谓依他起性,也就是不离开了别识。时间、空间、数量都是了别识,本身就是了别识,本身就是依他起性。无可比测,计算数量有两种,一种是用主观的心理测量,一种是用其它的事物比较来测量。数量,跟时间都本身都是依他起性,时间,也可以是我们每个人阿赖耶识里头,都有无量的种子,每个人的阿赖耶识里头是种子如暴流,如暴流这种子本身,种子生种子的时候,种子生现行的时候是同时同地同处,种子生种子的时候,必须是异时,不同的时间,这个在以前也都讲过。种子生种子必须异时,这又造成了我们的时间问题。时间的来源就在阿赖耶识里头。

  经过无可比量的这种时间,无可比量的世界,又经过无可比量的人,就是相似相续的补特伽罗,于是乎因为有这么多的世界,又这么多的补特伽罗,于是乎就集成了每一时间、每一刹那都有成佛的,成就的佛果的人。这是个积累的问题。所谓积累就是因的积累,得到一个果的成就。这样子,我们现在的一个在加行位,就是一个在胜解行位里头的补特伽罗吧,一颗菩提心,在这么大的一个环境里头,每时每刻都有成佛的,这对我们刚起始生起菩提心的人,那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时时刻刻都给我们一个希望,时时刻刻都有成就佛果的人,鼓励着我们来前进。这样子,可以说是有因必定有果,果是必须待因,等待原因,因又必须是迎接这个果,怎么能够达到这个果的地位,每时每刻都望着果来走的。所以因跟果也是互相依存的,谁也离不开谁。

  依他起性的问题,决不能再理解我们每个事物还是遍计所执性,每时每刻都有成就果的,我们才参加最初的原因,那是一个很大的鼓舞,时时刻刻都有鼓舞。这是第一个行相来净治我们的菩提心,使我们的菩提心更坚固、更纯净。

  底下也谈到不怯弱的问题。菩提心不太畏缩的状态。这三种行相的净治菩提心,就是使我们一个菩萨,菩提萨垛,菩萨就是菩提萨垛,菩萨就是勇悍的菩提心,就是菩提的勇悍心,非常勇悍,勇悍心,没有什么可怯缩的,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大无畏的精神。这就是所谓菩萨,菩提萨垛。这种一点儿怯缩的心、一点儿畏惧的心没有,这就是菩萨的勇猛心,或是勇悍心,勇悍的一颗菩提心。净治就净治我们这个初次生起的菩提心,一往无前,没有什么可怯缩的。就是我们成为菩萨,在有正确的因的时候,一定有果,果是就等待我们现在这个原因,不管多么开始得很远的原因。而我们现在迎接的这个结果,也是无上正等菩提,对着这个目标勇猛前进。

  所以提到三行相的净治菩提心,第一个净治就是有因一定有果,而且时时刻刻可以证明,时时刻刻都有成就果的人。这对我们刚刚生起菩提心的人,是一个鼓励。这是第一个行相。第二个行相就是:

  

  “思及“若由此意乐能现行诸布施等到彼岸等,即此意乐我已获得;由此我以少辛苦当圆满修习诸到彼岸”者:为第二净治。”

  第二也是净治菩提勇猛心。我们已经生起到彼岸的意乐,什么是到彼岸的意乐?实际上就是指的菩提心。有这种菩提心,他就有到彼岸的意乐,到彼岸的意乐在已经成佛的,已经成就佛果的人,也还有一样地有到彼岸的意乐,一直到底。就是佛跟我们众生的关系,也是建筑在六到彼岸、十到彼岸这个行动上。我们之间也是以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来互相对待,这佛对众生也是由这个六种行为,或十种行为来对待众生。那就是所谓六到彼岸、十到彼岸都是跟这菩提心有密切关系,你生起菩提心,就有生起到彼岸的意乐,可以断定的。

  所以虽然我们由刚才加行位,刚生起菩提心,但是也不要小看,这个菩提心,就是要实现六到彼岸、十到彼岸的意乐。已经有了这个意乐了,就好办了。就不怕以后不能实现,因为已经有这个觉悟的心了。已经有这个意乐了。这是第二个来净治我们初次生起的菩提心,勇往直前。第三:

  (问题:为什么“由此意乐”,就可“以少辛苦当圆满修习诸到彼岸”?)就是不用太大费力了,不用辛辛苦苦了,就容易实现六到彼岸、或者十到彼岸,不用太……大的困难没有了。要实现六到彼岸、十到彼岸也不是很容易的。第一,施舍到彼岸,那就是所有众生生活上的能够使他能够满足快乐的话,那就在乎施,一切都可以施舍。戒律就是一切妨碍,对众生有妨碍、有害处,都不行、都不做。第三堪忍的到彼岸,那就是不管众生怎么样对待我们,那都能忍受。这三种问题,人与人之间要是这三种都做到了,那还有什么问题啊。底下就是勤俭,特别精勤,跟定、慧等等的,那底下更是菩萨的修习的一种根本所在。象精勤的问题,定慧,就是止观,都是这样。

  我们对于到彼岸的意乐已经由菩提心就已经保持住了,实现呢,就比较容易了,虽然非常困难,在一般人看来很困难,但是在真正理解什么都是互相依存,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只有跟众生互相用六种到彼岸来对待,那还有什么已经生起菩提心了,对于众生的这些个行为,那就是比较容易实现了。所以第二个净治菩提心,也就是第二能够使我们的菩提心更勇猛、更勇悍。第三:

  

  “思及“若诸具障善亦为具有诸善法者、于临死时、如其临时希欲生为一切身丰盛者,则何况我极好具有以无障善为善法何故不临时一切丰盛耶”者:为第三净治。”

  这也就是无著菩萨更给我们一个好象初次生起菩提心的人,更勇往直前的一个说法,就是一般人在做善事的人,临死的时候都会得到比较丰盛的身体,就是可以传到下一代的时候,得到一种很好的结果。这普通人有这普通的善心还是这样子的,而况我们要是已经生起菩提心的人,他的做善,行善事都是离开了两种障碍。离开什么两种障碍呢?就是一个所知障,一个是烦恼障。所知障是以法我作为最主要的,烦恼障是人我作为最主要的。我们做好事情的时候,都不计较个人的问题,也不计较还有什么特别功德,特别收获,也没这个计较。那也就是没有两种障碍了,既没有所知障,也没有烦恼障,这样的善,你说将来得到一个什么身体呢?就是死后得到一个什么异熟果呢?那就很容易知道。一般还能得到比较丰盛的结果,丰盛的身体,那要是没有二障以后的善,那更甭说了,这意思就是,我们下一次的身体呢,也可以说是将来成佛的,成为三身的一种雏形,可以这么说。所以这个身体可以说相当丰盛的,到了最后来说,可以说那三身是非常圆满的。

  三身将来法身、自性身那就是圆满的圆成实性的一种功德。圆满的受用身,那就是非常法乐,几种法乐的依他起性的身。第三种报身,就是应身,那就是已经准备好了,所有的众生要是有什么困难,并且特别努力,会有对我们的报应身(啊,纠错)应身可以给予适当的反应。后两种身都是依他起性的。我们现在真正按着没有二障的善,要做到的话,那也可以说是生这比较丰盛的身,比这一般人做的善是要好得多的。这也是第三种净治心,净治我们的菩提心,使我们的菩提心更加勇猛,更加勇悍。

  三个行相,都是使我们这个初生起的菩提心,更加旺盛,更加勇往直前。是这样的意思。

  

  “此中颂云:

  若由有情无能量、成为人时每刹那、

  能获得圆满菩提,故尔不当自怯缩。”

  这就是把前头所说的,总结一下。

  

  “若由此意乐、自意善行布施等诸度,

  即由是意乐说为平稳布施等获得。” 这就是说到第二净治心。

  

  “具有善法死无间,随欲获得丰盛身,

  已具断障善、临时何故不获丰盛身?”

  这是第三,这是净治心,三个颂子作为总结。意思跟前头长行是一样的,无须乎多讲。下面是能断离四安立。

  

  “统因于由已断离作意故、即能遍断离声闻和独自佛陀作意。由已断离二意及疑惑故、即于大乘一切疑惑无复疑惑,由已断离于一切法执著故、于所闻及所思之法普遍断离执著我执与我所执,由已断离分别故、即于一切现前安住及所安立之所相不复作意并无复分别故。”

  第一个断安立,就是断二乘的作意,二乘的作意,他时时刻刻他的目标就是为了自个能解脱生死,能解脱烦恼。他可以说一直地为了自己解脱而作意,而起心动念,他一起心、一动念,都是为了自己能够解脱这个苦,解脱这痛苦,解脱这个人的束缚,就是为了证无余依涅磐。他这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是非常独到的。那么这个声闻是听到佛说的法以后,他以他自己的理解不同,于是乎走向无余依涅磐的道路。

  那种独自佛陀呢,他也没有受过佛的教诲,就是自己观察事物的缘起、因缘的情况,而有所悟入,他也是为要解脱个人的痛苦,来证涅磐,他是一个非常独到的、非常起心动念……,发心发得很强烈,非此不可的。那也就是他这个法执、法我是没断,只是有人我上起些作用。所以他这个作意可以说是很强烈的。佛呢,既然是人我法我一块儿要摆脱,那就是所谓涅磐呢,无余依涅磐,只有能成为无住涅磐,无住涅磐那就不是那么强烈起心动念地要成为无余依涅磐,不是那么为个人解脱那么勇往直前,而是为了整个人类的解脱来下大功夫,他就不是对个人的问题那么起心动念了,个人的痛苦、烦恼…

《摄大乘论 第11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