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等等,在菩萨来看,这个是容易解决的,是要真正把法我的解脱了以后,人我的问题比较……,主要还是无住涅磐,不住生死,也不住涅磐,两不住。
当然菩萨的这种他是完全为了众生解脱而努力,所以这种为了自己生死解脱这种作意,在菩萨来说看得很轻,不在这个上头用力气。
“由已断离二意及疑惑故、即于大乘一切疑惑无复疑惑”,已经把所有的疑惑跟二意,二意就是不决定的,是这样子,还是不这样子?不能拿定主意,或者是根本有怀疑,大乘对许多大乘的道理,象无我无常的道理,象三能相的道理,他是一点儿疑惑没有了。胜解跟净信,也就是对着疑惑、二心来说的,象我们胜解行地也就是特别地对三所知能相特别弄得清楚、弄得明白、弄得彻底,一点儿疑惑没有,那才叫胜解行地。象我们最主要的是,把无著讲的三所知能相的道理把它真正能贯通下来,那是最最重要的。那你要是能把三所知能相能够悟入,那就是对大乘有许多的重要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可以一点儿疑惑没有,一点儿二意心思的犹豫没有,这正描写所谓胜解行地的胜解这种情况。
“由已断离于一切法执著故、于所闻及所思之法普遍断离执著我执与我所执”,这说得很清楚,就是我们要理解大乘佛法,大乘佛教,那就是这么情况,没有我执、我所执,没有我执,法执一点儿没有,有一点儿我们对遍计所执性弄不清楚的话,还陷入遍计所执性的话,那就是对于大乘佛教没有真正理解,必须是把人我法我,以至于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这些问题要彻底能够认识。
(再念一遍。)这后边几句话很重要,就是我“所闻及所思之法”,都要断离我、我所执。这个话可以我们每个人每天要读《总摄大乘纲领论》,要读大乘的佛法,每读的时候,都要想到,我们所闻、所思到底是不是还有我、我所执,那你要有一点儿我、我所执的话,你就不是正闻熏习,你就不是如理思惟,是不是这样子?尤其我们把三所知能相都理解了以后,已经生起菩提心了,那就是对一切,不但对佛法一切,我们要想到还有没有我、我所执,就是在我们生活里头,任何一个环节,我们也要问,你读佛经、佛论的时候那种心情,你想如理思惟佛经、佛论的时候那种思惟,现在还有没有?现在还用不用?
就象现在我这讲,我讲的里头,是不是自个对这个我、我所执还有不能清除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每一个人都,整个生活里头,日用行(平?)常里头,实际上都离不开这个我、我所执,也就是人我法我执,这问题所以非常严重,就是我们能够已经生起菩提心了,已经能清楚地理解三所知能相了,但是这个路子还很远很远,往前头说,我们生起菩提心了,就是应该勇往直前,但是由我们阿赖耶识里头所熏习的东西来说,那还是积累了很多要清算的。固然前头我们已经由这无著菩萨已经谈到了,假设我们对佛法大乘佛法已经有了正确认识了,可以对我们过去的这种业异熟、业力所感的东西,有所减缓,但是那还不能彻底清除。
拿现在我们人老了,问题非常多,病痛非常多,你说能一下子把这痛苦都解除了吗?你眼睛看不见,想看得见,成吗?不是那么很容易的事情。所以要清算我们这阿赖耶识里头的问题,那还是要费些个时间的。
所以这个里头,就是对我们所闻、所思都要做审查了,不能够随随便便地,我们已经生起了菩提心了,不能还象以前似的,随着阿赖耶识里头的那个种子来指挥,来想法指挥它了。指挥它很不容易了。
“由已断离分别故、即于一切现前安住及所安立之所相不复作意并无复分别故。”这个更进一步了。刚才那我、我所还讲的是烦恼障比较多,现在就讲的所知障,你现前认为有什么东西?现前摆着就是用我们前头所讲的,就所相,现前摆的这个所相,你怎么看?是不是有这个所相?这深进一步了,就是所知障,这扫荡所知障更难些,那也就是我们要证真如的话,必须把这个所取能取都铲除了。这所取能取很难哪,所以我们好比吃东西的时候,能吃、所吃,每一个时刻里头,都有一个能取所取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达到目的?这也是有所取能取。我做什么事情能够把障碍取消?用什么手续,用什么行动,要解决什么问题,等等的问题,都离不开,磕头碰脑的都有这个所取能取问题,也就是都有这个所知障。离不开这个。所以要我们逃脱这一关,是比较麻烦的,更麻烦,说所知障这一关。
(再念一遍。)(再念一遍。)这个话说得很深细,我们对于所知障就是这样理解。为什么大乘佛教说,不讲所相,只讲能相,为什么?因为所知障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前安立的这种障碍,总觉得有一个不能取消的、总在眼前的、而又根本不存在的这样一种障碍。你说奇怪不奇怪?可是我们非要它不可,总觉得眼前就是这么一个……老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咱们前头所谓的“义”,“唯识无义”,过去我也翻作,是一种“目标”,是一种眼睛看得见的好象那么一种东西,<对象>对象,象这类的。我们始终不离开我们生活面前的东西,始终在我们生活眼前的老在哪儿缠绕不清,这么种东西你说这奇怪不奇怪?你挥之不去,总是在哪儿滋生,在哪儿起作用。而又抓不到它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也就是我们就是可以说是现前的一种存在吧,也可以说是能相里头的所相,能相留下的痕迹,总是这个东西很特别。
(请你再念一下。)这话很重要。在安排我们现前的,而又是所分别(纠错)所相,现前的一个东西,而又是自己能够画出相来,画出个相貌来,这样个东西,这样的东西有没有呢?所以这就跟这前头讲三所知能相,第一个能相,从无著菩萨在《总摄大乘纲领论》里头讲能遍计、所遍计,讲得这样子,一个能,一个所,能呢,是依他起,那所遍计是什么呢?就是没有的个东西。(休息)
(再把这段再念一下,这段很重要。)这几句话非常重要,大家可以多背诵一下,“现前安住,跟所安立之所相”,什么叫所安立之所相?现前安住?无复分别,不再加以分别。这几句话很重要,大家记住它。“现前安住,及所安立之所相”,“不复分别”。有些个句子,大家都应该把它搁在脑子里头,常常用,这个针对我们一般的生活里头,都是把现前安立,及所安立之所相,老分别着,现在不复分别,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对于任何的认识有所改变了。对宇宙、人生的认识有所改变了。
现前安立,而又是所安立之所相,而不复分别。这也就是咱们这个红卡里头讲的“只有能分别识,没有所分别相;只有一隐一显,没有真正显现”,跟现在这几名大伙比较一下。实际上大乘佛教讲的都是只是讲的能分别,只是讲的能相,而不是讲的所相,而不是讲的所分别。整个的《瑜伽师地论》也是这样子,整个慈氏学都是这样子,整个大乘佛教都是这样子。
所以三种不安立?是吧?(能断离四安立。)能断离四安立,一个是作意,一个疑惑跟二意,再一个是执著,再来就是对所相不分别。这个地方都是在我们菩提心能生起来以后,这些问题都应该把它放在时时刻刻要想一想,不但是我们要读佛书、读佛典是这样子,对应付当前生活里头的问题,也要作如是观,不能麻虎了。因为你对三所知能相已经生起胜解了,已经菩提心已经生起来了,那就要走下去,这个机会是很难得的。
比如说我们要逃出这个世间的痛苦来,这是一个仅有的一个机会,的确是我感觉到人生是时时刻刻都是痛苦的,时时刻刻有烦恼、有所知障,有烦恼障跟所知障,非常难受,尤其自己老了以后,病痛比较多,自己不能直接做的事情太多了,对人生、对宇宙的问题的确是感觉非要想法解脱不可,太痛苦了,太痛苦了,随处都是障碍,所知障跟烦恼障,磕头碰脑。
怎么能够离开遍计所执性这个存在模式,能够时时刻刻能够生活在另外一个天地里,那就是生活在,任何的事情都是依他起性的存在模式,任何事情真正离不开圆成实性的模式,那要是这样子,就可以顺流而下,虽然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一时的,但是我们已经走上这个道路了,那就是果的一种依赖,佛果离不开这个因,多大的果也离不开这个最初的因,我们要是珍惜这个最初的刹那,可以说是每时每刻都有成就佛果的可能,和现实,每时每刻,我们虽然是刚起始,但是要真正地努力的话,也是有这一天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出现无上正等正觉的这样子情况,在我们身上也会有朝一日,就看我们是不是真正要往前走,真正要往前走是能走到的!
“此中颂云:
若所相现前、安立、诸任何体性建筑,
具慧一切无分别、当获得妙正菩提。”
这个路子还比……是很平坦的,就看我们真正是不是要走下去,现前那个所相的那个分别,我们可以是无分别,真正做到能起到无分别智的话,那就是很快地达到最终的目的。(再把这个颂子念一遍。换带面。)最主要是证一切行相智。
“由何云何悟入耶?谓由以听闻习气为因所生、由如理作意所摄、显现为法与义有能看见之诸意识中能诠说。及四遍寻求、谓诸寻求假立为名言、事体、自性、及差别。以及如其真正如是四遍知:谓假立名言、事体、自性及差别、以及如其真正自性与差别如是四遍知。即由如是等悟入。由此等悉不可得故。”
这就是重复前头所说的了别识的诠说,就生起以后的所谓假安立的言说等等,(再把第一句念一下。)“由何云何悟入耶?谓由以听闻习气为因所生”,前头这已经谈到了,就是我们听闻所依,多闻所依,(多闻熏习之所依),多闻熏习很重要,也就是我们多听、多读大乘的佛法,这样子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这个熏习跟着我们普通阿赖耶识里头的熏习,就所熏习的种子是不一样的,不属于这个范围之内的,是另外一个范围,但是也是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这个多闻熏习的种子,就生起了前头也说生起了如理作意…
《摄大乘论 第114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