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114讲▪P3

  ..续本文上一页的思维,于是乎就有所谓法,意识中的眼睛可以看得见的,很明显确实能够看得见的,摸得着、看得见的这样的法与义,那就是前头咱们讲的就是所谓不是执有我、执有我所,不是执有人我法我的那种看不见的东西,不是这样子。

  人我法我,虽然是现前那儿摆着的事情,而且所知……所相的……显现的所相,虽然是这样子,它实在是根本没有能看得见的常一不变跟独立存在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你说常一不变谁看得见?独立存在的自性,绝对的体性你说谁看得见?都没有看见过,现前不能摆在哪儿,也根本没有所相。可是一般人,象我们都时时刻刻觉得是摆在眼前,就是陈列的所相,我们时时刻刻是这样子,好象一个面对的东西。

  所以大乘佛教就跟我们一般的这种无明所对的东西正相反,都是明明白白都摆在这儿的了别识,任何的事情都弄得清清楚楚,根本明明白白,根本没有所谓人我法我,根本没有所谓所相,根本没有所取能取,根本没有这些。可是我们认为有。所以大乘佛教里头的法跟义,它所说的一切法,就是多闻熏习的所依,这些个它正是将来我们在如理思惟里头显现出来,无我无常,彻底的无我无常,彻底地没有所取能取,这样子显现出来这个法跟义,也就是大乘所谓的佛法,它所诠的义都是什么?都是无我无常。所以用最简单的话,我们要真正彻底理解了无我无常的道理,实际上就是能够彻底觉悟,就是能无所分别。

  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在胜解行地里头生起了菩提心,并且这个菩提心可以很勇猛地、很无畏地走下去,走向前,这样子我们就可以不再向执着人我法我、常一不变,不再走这个路子。就是利用,可以用佛法里头的诠表的关系,就是言说,用意识里头的言说诠表,用我们多闻熏习里头的法,跟如理思惟中的义,这样的法跟义互相诠表的,是在了别识里头,在语言,在意识中的一种诠表,前头也已经说到了。这个诠表就是所有的整个大乘佛教,它就是诠表一个无我无常,简单说就是无我无常,要整个说起来,就是要诠表什么?诠表依他起存在模式,要诠表圆成实的诠表模式,它就是咱们前头已经说,有两种诠表模式,有三种存在模式,一种诠表模式,它是遍计所执性诠表模式,另外这大乘的佛法的诠表模式,它是诠表圆成实性存在模式,跟依他起存在模式,所以现在更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一切一切都要用意识中的诠表模式,都要用我们读到所有的大乘佛法那个熏习,所有听到大乘佛法的熏习,而又生起如理思惟,这样子一套诠表模式,来诠表这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两种诠表模式。

  所以这两条诠表模式,它所诠的也就是三种……两种,一种圆成实性的诠表模式,一种依他起性诠表模式,诠表这两种模式,现在就弄得比较清楚了。同时还有一个,寻求四种语言,四种名言跟事体,自性跟差别,寻求这个,就是寻求用玄奘法师翻译的就是一个寻求、伺察,这都是跟我们现在人用思想相似,用思想、思维、名言跟整体,自性跟差别,这四种时刻我们应该寻求思维这种四种都是假安立,就是假施设,也是假诠说,这个常常我们应该常常动脑子来想这个问题,这四寻求。

  我们前头讲过了,一个名言,一个事体,里头因为起名言的话,在事体上就生起了定性、定差别、定数量,生起这种固定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就生出来了。实际上这种世间的诠说都是假诠说,根本没有那么回事情,只有言说跟事体都是依他起性的,自性跟差别,也是一个是自能相,一个是共能相,都是能相,并没有所相,自性差别也是假安立,假诠说,不是真有一个这么两回事。

  到如实地能够了解、能知道这四种,那就更进一步,这个寻求就有点象观察的意思,就是止观那观,观察(的意思),如实(了,已?)知好象有止的意思,已经可以定下来了,不必再研究了,这样子。所以这四种,名言、事体都是依他起,自性、差别也是依他起,也是一个自能相,一个共能相,好比,声是无常,一个是自性,一个是差别。要真正按世间的因明来说,它好象自性跟都有一个固定的、名言所诠的,世间名言所诠的,要真正在大乘来讲自性跟差别,好象我们普通说是声是无常这个句子,那就我觉得就跟一般的因明里头声是无常就不一样,因明里头声是无常,可以把那个声当作有自体、自性的,在差别也可以当作名言所诠的东西,在大乘以及如实(已知)知道的名言、事体跟自性差别,都是依他起,并没有真正的一个自性差别,那就是在世间的因明上,可以承认有自性差别,但是在大乘里头来讲,是没有自性差别的,都是假安立的,那就是自性跟差别都是依他起性的,用我们现在就是自能相、共能相。

  希望大家把这个整个地好好看一下,尤其这“现前安立”的,跟安立所相问题好好想一想,这个所分别,所相,这些个问题应该把它弄清楚,希望大家把这段里头,今天讲还是不少,可以说是很关重要的这些有关菩提心生起的问题的,以至于怎么走下去的问题,怎么走到究竟位,这问题不是个简单问题,是不是我们自己本身能成佛不能成佛的问题,而成佛是怎么回事的问题,菩提心是怎么回事,到最究竟的菩提心又是怎么回事,现在这问题摆在我们的眼前,是要把它弄得一清二楚,还有跟世间的看法、遍计所执性的存在模式,要彻底地跟它告别。好,今天就讲到这儿。

  

《摄大乘论 第114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