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思維,于是乎就有所謂法,意識中的眼睛可以看得見的,很明顯確實能夠看得見的,摸得著、看得見的這樣的法與義,那就是前頭咱們講的就是所謂不是執有我、執有我所,不是執有人我法我的那種看不見的東西,不是這樣子。
人我法我,雖然是現前那兒擺著的事情,而且所知……所相的……顯現的所相,雖然是這樣子,它實在是根本沒有能看得見的常一不變跟獨立存在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你說常一不變誰看得見?獨立存在的自性,絕對的體性你說誰看得見?都沒有看見過,現前不能擺在哪兒,也根本沒有所相。可是一般人,象我們都時時刻刻覺得是擺在眼前,就是陳列的所相,我們時時刻刻是這樣子,好象一個面對的東西。
所以大乘佛教就跟我們一般的這種無明所對的東西正相反,都是明明白白都擺在這兒的了別識,任何的事情都弄得清清楚楚,根本明明白白,根本沒有所謂人我法我,根本沒有所謂所相,根本沒有所取能取,根本沒有這些。可是我們認爲有。所以大乘佛教裏頭的法跟義,它所說的一切法,就是多聞熏習的所依,這些個它正是將來我們在如理思惟裏頭顯現出來,無我無常,徹底的無我無常,徹底地沒有所取能取,這樣子顯現出來這個法跟義,也就是大乘所謂的佛法,它所诠的義都是什麼?都是無我無常。所以用最簡單的話,我們要真正徹底理解了無我無常的道理,實際上就是能夠徹底覺悟,就是能無所分別。
現在我們已經能夠在勝解行地裏頭生起了菩提心,並且這個菩提心可以很勇猛地、很無畏地走下去,走向前,這樣子我們就可以不再向執著人我法我、常一不變,不再走這個路子。就是利用,可以用佛法裏頭的诠表的關系,就是言說,用意識裏頭的言說诠表,用我們多聞熏習裏頭的法,跟如理思惟中的義,這樣的法跟義互相诠表的,是在了別識裏頭,在語言,在意識中的一種诠表,前頭也已經說到了。這個诠表就是所有的整個大乘佛教,它就是诠表一個無我無常,簡單說就是無我無常,要整個說起來,就是要诠表什麼?诠表依他起存在模式,要诠表圓成實的诠表模式,它就是咱們前頭已經說,有兩種诠表模式,有叁種存在模式,一種诠表模式,它是遍計所執性诠表模式,另外這大乘的佛法的诠表模式,它是诠表圓成實性存在模式,跟依他起存在模式,所以現在更使我們清楚地看到,一切一切都要用意識中的诠表模式,都要用我們讀到所有的大乘佛法那個熏習,所有聽到大乘佛法的熏習,而又生起如理思惟,這樣子一套诠表模式,來诠表這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性兩種诠表模式。
所以這兩條诠表模式,它所诠的也就是叁種……兩種,一種圓成實性的诠表模式,一種依他起性诠表模式,诠表這兩種模式,現在就弄得比較清楚了。同時還有一個,尋求四種語言,四種名言跟事體,自性跟差別,尋求這個,就是尋求用玄奘法師翻譯的就是一個尋求、伺察,這都是跟我們現在人用思想相似,用思想、思維、名言跟整體,自性跟差別,這四種時刻我們應該尋求思維這種四種都是假安立,就是假施設,也是假诠說,這個常常我們應該常常動腦子來想這個問題,這四尋求。
我們前頭講過了,一個名言,一個事體,裏頭因爲起名言的話,在事體上就生起了定性、定差別、定數量,生起這種固定存在、常一不變的東西就生出來了。實際上這種世間的诠說都是假诠說,根本沒有那麼回事情,只有言說跟事體都是依他起性的,自性跟差別,也是一個是自能相,一個是共能相,都是能相,並沒有所相,自性差別也是假安立,假诠說,不是真有一個這麼兩回事。
到如實地能夠了解、能知道這四種,那就更進一步,這個尋求就有點象觀察的意思,就是止觀那觀,觀察(的意思),如實(了,已?)知好象有止的意思,已經可以定下來了,不必再研究了,這樣子。所以這四種,名言、事體都是依他起,自性、差別也是依他起,也是一個自能相,一個共能相,好比,聲是無常,一個是自性,一個是差別。要真正按世間的因明來說,它好象自性跟都有一個固定的、名言所诠的,世間名言所诠的,要真正在大乘來講自性跟差別,好象我們普通說是聲是無常這個句子,那就我覺得就跟一般的因明裏頭聲是無常就不一樣,因明裏頭聲是無常,可以把那個聲當作有自體、自性的,在差別也可以當作名言所诠的東西,在大乘以及如實(已知)知道的名言、事體跟自性差別,都是依他起,並沒有真正的一個自性差別,那就是在世間的因明上,可以承認有自性差別,但是在大乘裏頭來講,是沒有自性差別的,都是假安立的,那就是自性跟差別都是依他起性的,用我們現在就是自能相、共能相。
希望大家把這個整個地好好看一下,尤其這“現前安立”的,跟安立所相問題好好想一想,這個所分別,所相,這些個問題應該把它弄清楚,希望大家把這段裏頭,今天講還是不少,可以說是很關重要的這些有關菩提心生起的問題的,以至于怎麼走下去的問題,怎麼走到究竟位,這問題不是個簡單問題,是不是我們自己本身能成佛不能成佛的問題,而成佛是怎麼回事的問題,菩提心是怎麼回事,到最究竟的菩提心又是怎麼回事,現在這問題擺在我們的眼前,是要把它弄得一清二楚,還有跟世間的看法、遍計所執性的存在模式,要徹底地跟它告別。好,今天就講到這兒。
《攝大乘論 第114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