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講:第叁品(五綱十修第2講)
(1996年4月14日)
上次講五個綱領,講到第叁個,我還想多說幾句。上次講第叁綱的時候,我就曾提到,釋迦牟尼提到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的問題,本來這一項、這一綱領也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蘊就可以形成一個判斷,蘊就是非蘊。蘊是自性、非蘊就是差別。上次我們稍微也提到一點,實際上蘊就是沒自性的,蘊也可以說就不是蘊。
過去建立這東西是非常善巧的,所以大家對這地方要特別注意,就是下判斷的時候,原來在印度,一個判斷叫一個宗,就是一句話。到了中國以後呢,就把這宗給擴大了,什麼天臺宗、華嚴宗、禅宗,實際原來的宗就是一個判斷,當然多種判斷合在一起,也就是一個整個的宗。
自性跟差別的問題,上次我提到,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從自性來說,就是一個質點,如同幾何學那個點似的,無長、無寬、無厚,所以這個點很難建立起來。立足點,佛教說這個點是沒有自性的,只是個名詞,唯有名。在質點上,一個點有線有面,都是由點擴充的,所以點是重要的。
你說那個主語,也是非常,主語可以自立起來,不是旁的,就是我自己確立自己的地位。這一個質點非常重要,也就是自性,這些東西跟咱們的語言都有特別關系,跟咱們熏成種子、建立自己的世界、整個人生、宇宙都有特別的關系。
所以一個是自性,一個是差別,成爲判斷的時候,這件事是很了不起的。拿十二處來說,最近看無性論釋講能取所取,這個能取所取,一個是色境,一個是色根,色根就是能取,代表能取,所以這個所取能取是跟色法有一定關系的。身體的內六處也是基軸,言行靠它,領受、造業都是它起作用,造業受果都是在它一個相似相續的內六處上。
十二處本身是不是生處?沒有可生的東西。假設說生的東西就是能取所取,那麼色境、色根是兩個還是一個?內色、外色影響很大。所以內色外色限製我們是很厲害的,這個色法,假如沒有正確認識,就會造成很大問題。質點是自能相,差別就是共能相。這個希望大家很好地深入下去,不但對佛教講的東西,還要結合中國儒道哲學講的東西深入。
實際上,自性跟差別的分別是造成一個人生的基礎,幾種分別造成幾種分別識,造成器世間,有這樣的作用。
所以說質點是什麼?怎樣描寫?這問題是一個基本問題。也就是現在所謂我們成立宗派、政黨,都跟這個有關系,現在我們成立慈氏學會也是這樣。所以一個集體、一個個人的活動,都跟自己的判斷,跟過去、將來造的因都有關系。大家不要忽視,要用整體的辦法,把這個問題好好研究一下。
十八界問題,實際上是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現行,界本身不能獨立存在,它能結果,它本身一定也是個結果,是有因的東西,是因果規律上的東西,是不能依自而起的。十八界也就是非界,種子是界麼?要依靠現行,現行是界麼?必須依靠種子,這裏有很深厚的內涵,值得我們不懈地探討,到底佛教說的是不是真理?
第四:同一與差異。一跟異,無性解釋的時候很簡單,其實這個問題也是很關重要。相同跟差異,這問題也是隨處我們碰到的問題,也是在我們輪回、循環裏頭起很大作用的。
按佛教上講,真如是一切法本體,在本體上所有東西都無自性,因爲無自性,所以才能以真如作本體。這在解釋時,怎麼就有差異呢?在依他起性上有染汙,有清淨,這樣的解釋非有差異不可,所有差異都建築在這個基礎上。到底是怎麼個問題?其實依他起的染汙等等的,很關重要的,我們能否認識真實,就在清淨不清淨。因爲有清淨的,才能認識真實。
差別的起源是無明,所以我們這個世界上有差別,就是在無明與智慧問題上有這個界線。對向方面也不同,就在清淨跟染汙問題上。所有的劃分都是建立在這上面,所以在能取所取上才有差異。
基礎是我們的問題出在哪兒?是不是在能遍計對所遍計形成執著,就在這一點上。這是很奇怪、很微妙的一點。本來所遍計是依他起性的,沒有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東西,就因爲你能遍計,出了這翻天複地的問題,出了泾渭分流的問題,所以一切差異都由此開始,並非是真如有什麼差異,也不是依他起性的問題,能遍計、能分別就在那一點上,整個兒的變了樣,是不是這樣的問題呢?
所以講十修的時候要在這一點上注意了,如果把握不好,走老的方向,構成咱們的差別就在這一點,萬事萬物都從此産生差異,你說奇怪不奇怪?爲什麼要注意對向問題,這問題很重要,不能忽略,所以看起來說的很簡單,答複這問題怎麼答複,很簡單,但是我們爲什麼叁番五次地講所分別、能對治、所對治?講的不少,還講不完,我覺得還應該探討下去,想修下去的話,必須弄得清清楚楚,泾渭分明。
這跟世間完全不一樣,世間學可以隨便立宗、作一個判斷,那些判斷都是從哪兒來的?爲什麼不同?爲什麼有差異?就在于清淨不清淨上,影響深遠得很。所以起惑造業的時候,也是飄飄乎乎,一點兒根據、重量沒有,根本立不起來的,沒有質點的,非要輪回不可。叁界九地都建立在沙灘上、虛無飄渺上。
這種種的差異,一個人一個個性,一個人一個作法,講個人民主,誰也不能幹涉發揮個性,沒個性還算人嗎?你說這差異從哪兒出來的?微乎其微,一切的東西都建立在這微乎其微、虛無飄渺上,飄飄乎乎、莫名其妙、不可理解,這麼大的世界,你要這麼說誰也不相信,都笑掉大牙了。
所以,你要對真如來說,這是小的,否則你看叁界九地,那麼廣大無邊,根本沒有基礎。無性解釋了,解釋了就完了,很容易呀!依他起性有清淨不清淨,所以都有方向問題,方向是大事,你面向何方?時時刻刻。
這是第四種。不是我一個人講就能把問題交代清楚了,希望我們大家來找原典,把它弄得更清楚,在自己的思想上、認識上發揮作用,認識清楚了,才能發揮作用。否則有人說了,有這時間還玩去呢、唱歌去呢!所以咱們認爲重要的東西,有些人認爲無所謂。
這第四種的差異,不僅是雜染,還有貪、嗔、癡、慢、疑……種種的花樣翻新。
第五種是名、義的關系,能诠、所诠的關系,這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剛才我們講的自性、差別,這自性、差別就是名,就是符號、信息。咱們生活的內涵,和輪回的內涵裏頭,語言起的作用非常大。剛才說判斷,是宗,是一句話,判斷問題,名、義包含的東西更多,不但有名、義,文句也一並在內。
所以無性釋就是解釋名、義,也就是能诠所诠,這能诠所诠都沒有自性,換句話說,是兩個東西,不是一個東西,是兩回事,不是一回事,可人非要把它當成一回事,名、義確實就是這種關系。
普通我們一提名,就想的是義,而由名想一大片事情,或由義聯想一大片、許許多多。這是生活中的主要內涵,出不了這個圈兒,就是貪嗔癡等六大煩惱。所以我們可以下個判斷,這種種都跟能诠、所诠、名、義是有關系的問題。
生活裏有名就有義,名就代表義,義就代表名,它都有自性。于是乎,我們就引申,引申到現在這個世界、這個信息世界。這個信息,是不是就是能诠?假設是能诠,所诠是什麼?現在我們打開電視、收音機、計算機、聯網的計算機,都一下子把東西看到了。這裏頭還有看不到的東西,這看不到的東西是什麼呢?在這法上說,色聲我們看到了,那麼香味觸呢?我們沒看到。
色聲不過是诠表作用來表示香味觸。所以所诠方面是擴大信息量,質量也提高了。所诠方面,還有所指的,那就是香味觸。我們身體有內六處、外六處,色聲等等是外六處,眼耳等是內六處,互相對應。我們要提出這個根跟境的關系問題,這一綱裏頭,大家要把佛教如何解剖色法問題、信息、色聲跟香味觸是什麼關系弄清楚,也就是離中知引申到離中知跟合中知,色聲必須要離開,才知道所诠,香味觸必須合中知,才知道能诠。
現在的問題是,把符號跟信息、色聲整個作爲香味觸的表示作用,這個很厲害,看到色聲……,就想到該吃喝玩樂了。這層關系,這個能诠跟所诠的關系,一是離中知,一是合中知。
色法,佛教定義說:一個是變礙,一個是變壞。一是叫我們足不出戶,站在地上、躺在床上覺得很安穩、很安定,這障礙有很大作用,有好多都是用障礙保證,可是從交通上必須要打破這個障礙,才能通過去。
色法是了不起的東西,這壞也是了不起的,色法的變礙變壞,在兩方面作用很大。色法,在障礙方面好象是常一不變,前後保持一定狀態,所以很容易上當,認爲這是常一不變的,認爲這是人生、宇宙的基礎,晃一下(地震)就不得了,離開它不行。還有就是變壞。壞也是了不起的,你說它時刻不壞,色是以壞來顯示它的功能,不但是以障。
所以這裏邊有一個問題,在色法裏,從聲、色說,西方注意形色、聲音,就是音樂、歌曲也有抑揚頓挫,也有界線問題、疆界問題,和礙有關系,它能障礙你走不通,限製你此路不通,是邊界界線問題,人很重要的問題是邊界問題、劃界問題。想心所是能想,所想就是所劃界、所劃定的界、邊界。劃界很重要,西方最注意形,form、idea,把地劃出範疇,有個邊界,這了不起。說邊界問題得依靠色法,所以一般人相信有形。
“形”很厲害,“形”可以用各種筆劃來表示,擦胭脂抹粉用形,叫人贊美;歌曲悠揚婉轉動聽;京劇二簧,啊(閉眼晃身),入耳動心,這中間就是有一條線,線的問題,不但是點的問題,這邊線劃線很厲害,你不要過我的邊界,中俄劃分邊界……自衛以不至于造成互相爭端,過去冷戰是劃野分州,現在也還是以你、我爲中心……過去劃,以後不行咱們再劃。法律也是界線問題,所以西方的形太多。
佛教裏講是顯色,離開顯色“形”不成。所以能诠的東西常常是把所诠的東西劃定了,我能表示。還有能诠所诠,劃成一個、一回事,力量多大。又是色聲、又是香味觸、又是變礙、又是變壞,合在一起了,你看這世界。所以變礙這方面是能支撐,變壞是把兩種作用集于一身,本來變礙變壞不是一回事,但色法上弄成一回事了,又能礙又能變。
色法上也有能所的表現,主要是色法,色法本來是色聲香味觸,佛教分析色聲香味觸,色聲是被表現出來的,而堅濕暖動是最主要的,這堅濕暖動在物理學上是物理叁態(氣、液、固體),互相轉化,這個堅濕暖動都是觸覺的。看起來是硬和熱,摸著硬,硬的方面好象能障礙你,障礙作用好象大,實際變壞的方面更強。其實堅還不如暖厲害,暖一些堅就壞了,堅受暖的支配,大火球將來冷了會硬起來,比如地球。熱起來又把硬的變成另外的、水、風的轉動的東西……。
佛教分析物質希望大家注意,尤其是變礙變壞的問題,是彙于一身,能诠的色聲,所诠的香味觸。色聲在時間上有一定的氛圍位置,是一個能诠。人不但要看好的、還要聽好的、吃喝好的,所以這是兩方面的影響。
所謂信息、聯網世界,你看將來對人的雜染方面這傳播很厲害。你喜歡吃、玩……是不可避免的,是第一需要,色聲不過是陪襯,變動的是香味觸,這叁種是主要的,變動很厲害,但是是人生的主要目標,借色聲達到這個主要目標。這就是將來培養貪嗔癡,這很容易培養,人太容易一下子快樂了,這快樂是不是害人的?剛才說的走岔路,走原來方向很容易,走正確的路就難。
所以信息的數量、質量都擴大,诠表的東西不過是那麼多東西,你說,用多大力氣,五花八門造成種種差異,但是你爲誰服務?要是好就是香味觸,要真的“只取一瓢飲”,在生一世,剛才有同志說到內蒙,很荒寂,普通人不能待下去。人的貪欲很重要,古今都受這個支配,尤其現在,根本點就在我見、常見,這是失足的地方,在能遍計上失足,“一失足成千古恨”。
所以咱們的信息世界談名、義的問題是根本的問題,到底把能诠所诠當成一個東西?還是不能當成一個東西?這是每天作夢都離不開的東西。咱們的記憶也是記一些名,比如剛才說的“一瓢飲”,是我小時候學的,談到這問題就想起來了,回憶、記憶,對名、義,是人離不開心,所以這名跟義實際上是能取的分別、所取的分別,這就是基本的自性分別。
世界上講因果,講不到自性、本身的自性差別,而佛教講因果,打開了生活、曆史,因果的內容裏頭離不開能诠所诠,那麼這到底是一個還是兩個?在這兒也可以用同異,在這地方也是産生你的貪嗔癡的問題,就如同你的我、常是一樣的。
所以對信息世界怎麼分析它,尤其是色法,按佛教講堅濕暖動是基礎,色聲香味觸是所生的法,而從基礎來說,堅濕暖動如果離開能觸的話,那麼它是不是存在,還是一個問題。能觸所觸是很密切的關系,觸尤其變動很快,堅濕暖動作基礎,變化也很快的,而且按物理叁態,以熱作杠杆一會兒是氣,一會兒是液體,一會兒是固體,都屬暖的問題,是擺動。
所以堅硬的東西是因爲冷的太厲害了,不冷不會把邊界劃出來,所以邊界問題不小,那麼問題是邊界是從哪兒來的?想心所很厲害,跟前頭說的思心所、五大遍行心所都是主要的能動、劃野分州也是它,所相能相,一直到叁界頂上都是。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把五個綱吃透才能如理思維、修持。
《攝大乘論 第65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