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66講

  第66講:第叁品(五綱十修第3講)

  (1996年4月28日)  

  慈氏有五個頌子,這五個頌子據我看就是捍衛佛陀學的方向性,使一般人理解佛陀學不致于犯方向性的錯誤。慈氏學進一步把佛陀學真正的方向性問題更深入的發揮,也就是保證在佛陀學的認識方面不致于發生方向性的錯誤。本來佛陀學是一種出世間學,跟世間學是不同的。可一般人總是想法子把它世間化,就是把它出世間的性質誤解成、或是轉化成世間學的方向。

  出世間學主要是它和世間學對向的問題不一樣,就是方向不一樣。佛陀學對向的主要是真如、主要是無住涅磐,世間學它出不了生死輪回的圈套,出不了我見跟常見的圈套,出不了貪、嗔、癡,以致于我慢跟疑、薩迦耶見等等的煩惱的圈套。而出世間學正是要出離這些雜染、錯誤,所以兩種方向是絕對不一樣的,一個是苦集、一個是滅道,一個是順流、一個是逆流。

  佛教傳到中國來以後,因爲中國的哲學裏沒有真如這個問題,雖然它講無爲,但是跟佛教所謂無爲完全不一樣,它那個無爲是有所不爲的意思,佛教的無爲是沒有生死、造作的問題,它脫離生死輪回,而這種脫離生死輪回的學說,在世界史上是沒有的事情。、*世界上宗教講的是神我;哲學講的是本體我,或者心或者物;而科學講的是各部分的現象、各部分的不同的我,這是科分,科就是科學分別、分析,是分合問題。科學也就是把大的分析成小的、小的分析成更小的,從分合裏找出最後的依據,也就是科學我、也可以說是科技我,總是找出一個最小的東西作爲依據。在印度有所謂極微的說法,現在是這個誇克,認爲最小的誇克還不是最小的,還可以分。

  所以世間學都是從有爲法找出一部分作其它一切有爲法的根據,出不了這個圈子,它不認識所謂二無我所顯的真如、所顯的那個真理,世間都不理解的東西,只有佛教發現了這個東西,所以,它面向的就是真如、真理。它所謂的真理就是真如,這個真如跟世間所有的有爲法不一樣,不一樣在什麼地方?主要是它沒有我、沒有常,無我、無常,有我、有常的這種都是世間學,要徹底沒有我、沒有常的是出世間學,兩種學問是不能混同。所以說是有方向性的問題。

  慈氏學正是把釋迦學、或者整個的佛陀學,都給它一個作爲方向性方面的保障,作一種更進一步的徹底的解釋,爲了要把佛陀學不變質,才有真正的慈氏學出現在世間。因爲它有兩種莊嚴:《莊嚴現觀頌》,《莊嚴經藏頌》,這莊嚴就是爲對治對佛陀學醜化的問題,才有莊嚴;兩種辨別:一是《辯中邊頌》,一種是《辯法法性頌》,還有就是叫《無上相續頌》,他這五個頌子,正是整個捍衛了佛陀學的方向性,不被歪曲。

  所以我們在末世的時候,很容易把佛陀學給醜化了、給歪曲了,看起來應該把慈氏這五個頌子、所有注解深入地開發出來,這是唯一能認識佛教出世間性質的門徑,否則所謂的華化佛教都已經變質、都已經變成世間學了。

  慈氏學的特點是什麼,我們說它的特點就是要捍衛佛陀學的正確性,使方向性不被改變。所以慈氏學對向的一個是真如,一個是無住涅磐,在慈氏五個頌子裏的表現,一是圓成實性,一個就是現觀。這兩個方向性問題,絕不能隨便忽略。所以咱們講五綱就是把出世間學的學問的特點,有別于世間學的地方揭發出來。

  上次我們也講到信息社會,根據上次講的,再講一講信息社會的問題。色聲香味觸,在佛教裏講的是所造色,堅濕暖動在佛教裏叫能造色,是大種。上次也講到聲色方面可以作信息用,就是它可以作能诠,就是代表其它事物的符號、信息,色聲是有這方面的作用,用聲音作表示,寫字,都可以代表其它事物。而香味觸這叁種,都不能作符號,不能代表其它事物。

  比如“火”,可以用這個“火”字、聲音表示火,要是拿熱的東西當符號的話,那你說火的時候就應該燒你的舌頭,所以是不能代表的。現在我們所有的聲音跟顔色,在電視裏、在錄音機裏,或者在電腦裏頭,都可以作其它事物的代表,而香味觸叁種,沒法作代表,只能是被表示。

  所以,我們上次也講到能觸跟所觸的問題,比如身根,這個器官,我們能感觸的東西有大種,堅濕暖動都是身根所接觸的東西,香味觸,這觸,所觸也是身根所接觸的東西,香是鼻根所接觸的東西,味是舌根所接觸的東西。這接觸的東西一方面是它器官的問題,器官就是能觸,香味觸是所觸,所以,內有根身,有五根,外有色聲香味觸,一個能觸、一個所觸,身根對所觸的東西就有堅濕暖等,能觸就是身根,舌根和鼻根。

  前頭我們也講過,這個身根、舌根、鼻根這叁種都要和所觸的東西接觸在一起、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有感覺,這種就是叫合中知,跟色法、聲音不同。色法必須要離中知,就是色根跟所觸要離開才能感知,所以這裏內部有五個能觸的東西,外部有五個所觸的東西,有能觸所觸,尤其身根,對堅濕暖動,能觸、所觸,原因是我們有五根。

  我們的五根,是阿賴耶識種子生起內五根色法現行的時候,第八識執受它,才有感覺作用,這色法是有受生起,外五處本身沒有受心所生起的可能,內五處跟外五處的不同是,內五處有受生起,外五處沒有受,沒有生起的可能。

  所以現在我們希望大家知道的就是所觸的、能觸的都是色法。前頭咱們說過,色法對色法才有變礙跟變壞,所謂佛教對色法的定義是變礙或變壞,在礙的方面起很多變化,在破壞方面起許多變化,沒有障礙也就沒有壞的問題。所以內六個處跟外的六個色境形成一個能觸跟所觸,這兩種色法,一個內一個外,就好象是主觀跟客觀,內外不同的方面,也就是形成了我們所謂的主觀跟客觀兩大世界的對壘,所以我們現在要把佛教裏面的色法來剖析一下。

  內、外色就有被礙、被破壞的問題,如果沒有內色,就顯現不出外色的變礙變壞,這兩種色法放在一起就很明顯了。但是,這裏頭我們要多講一點,這裏它物理有叁態,氣體、液體、固體都受溫度的左右,你別看地球怎麼硬,它也是在一個適當的溫度的範圍裏存在,要不不會這麼硬,它的硬度也受溫度的影響,就如同水結冰,叁九的冰跟剛凍的冰不一樣,它所謂以溫度、熱度爲杠杆。尤其在我們身體37度的時候還可以,這個色法,外面的溫度一高,我們就要想法加點冷的力度,要冷的時候,就要加件衣服了。

  所以,看起來溫度對于色法是影響很大,就是溫度對堅濕動叁種,暖的程度不同就形成不同的情況。色法是變礙、或者很硬、它可以障礙內色不能通過,這個內色跟外色都受這個暖的影響很大,地球要是溫度增強到跟太陽的熱度一樣高,恐怕我們這個身體跟地球都不存在了,都變成火了。是不是有一種動物,它的根器它的內色可以適合于高溫,咱們還不能斷定,但是我們人類,這五種色根只能在一定溫度裏頭存在,只是在一定溫度裏存在,不過就是級別不同,這地方就顯出來了。

  所以你說它堅硬,我們認爲它堅硬的地方、有礙的地方好象通不過,實際上是在一定的、相應的溫度裏頭發揮作用,在一定的溫度裏頭我們的內色和外色適合這麼一種互相對待、互相障礙的地方,要超過這個溫度就無所謂對待問題、沒有變礙問題了,只有變壞問題了,就沒有硬度的問題了。所以這個問題呢,你不能看它色法跟硬度的能障礙性是視覺的,而且它時時刻刻視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就拿現在地球來說,雖然它在一定的溫度裏存在,但是還是隨著溫度不同的變化它變化,不是決定的,不是固定的。

  那麼內色跟外色接觸的問題,就有一個能觸所觸的問題,有個能取所取的問題,有個主、客這樣的問題,造成我們的認識也有許多不同。

  我們今天要講一下五種遍行心所,裏頭也有觸心所,觸心所跟能觸所觸是什麼樣的關系?尤其我們說是阿賴耶識變現的,內變色根、外變色境,一方面色境是沒有受心所相應,而內色,色根是有受相應的,有受、有無受,這都是能受所受的問題,離不開能受所受的問題,也離不開阿賴耶識的種子。

  阿賴耶識內變根身,變了以後,它種子生起以後,還有種子執受,如果沒有阿賴耶識的執受,也就沒有感覺。外面的器世間也是種子變現的,並沒有外在的法我,就是咱們說的,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東西,也沒有常一不變的東西在外頭。

  但是,我們說五種遍行心所,這個觸,在色法上,能觸跟所觸是什麼關系?這問題是很大的,雖然是能觸所觸都不是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都是阿賴耶識種子所生,它再儲存,離不開種子。但是,內部的色法與外部的色法,一個根、一個境,根跟遍行心所的觸是怎麼回事情?

  遍行心所的觸,以前多次談到這個問題,在《成唯識論》裏講的,在第叁卷裏,所以我們把這個觸心所,到底是怎麼回事情,要弄清楚,這是關鍵性的問題。因爲一切講唯識學,都是在能的方面,這個觸也是能動,它不象色法上那個所觸,它跟內部的能觸跟外部的觸,一個境的觸,一個根的觸,一個色的觸,一個心所的觸,形成什麼關系?這很重要。下面念一下,底下再細分析。心所的觸,它觸境爲心,是能觸,絕對能觸,它的定義是什麼?

  “觸謂叁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這是它給的定義,大家可以回去翻到《成唯識論》第叁卷第一頁。“觸謂叁和分別變異”,叁種和在一起分別變異,這心心所爲心,主要是叁和分別變異,叁和是怎麼講呢?就是根、境加上心,叁種和,在和合的時候都有變異,觸心所對這叁種和合的變異有分別作用,尤其對根的方面的變化,叁種和合,根的變化是很重要的,在器官的變化,器官跟叁種變化在一起的時候,觸心所能夠分別這種變化,這樣引起了心所的了解,其它心所的了解,觸的心所能夠有叁和合以後,它又分別這叁和合不同變異的情況,使其它心所有法能了解。

  作爲…

《攝大乘論 第66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67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