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66讲

  第66讲:第三品(五纲十修第3讲)

  (1996年4月28日)  

  慈氏有五个颂子,这五个颂子据我看就是捍卫佛陀学的方向性,使一般人理解佛陀学不致于犯方向性的错误。慈氏学进一步把佛陀学真正的方向性问题更深入的发挥,也就是保证在佛陀学的认识方面不致于发生方向性的错误。本来佛陀学是一种出世间学,跟世间学是不同的。可一般人总是想法子把它世间化,就是把它出世间的性质误解成、或是转化成世间学的方向。

  出世间学主要是它和世间学对向的问题不一样,就是方向不一样。佛陀学对向的主要是真如、主要是无住涅磐,世间学它出不了生死轮回的圈套,出不了我见跟常见的圈套,出不了贪、嗔、痴,以致于我慢跟疑、萨迦耶见等等的烦恼的圈套。而出世间学正是要出离这些杂染、错误,所以两种方向是绝对不一样的,一个是苦集、一个是灭道,一个是顺流、一个是逆流。

  佛教传到中国来以后,因为中国的哲学里没有真如这个问题,虽然它讲无为,但是跟佛教所谓无为完全不一样,它那个无为是有所不为的意思,佛教的无为是没有生死、造作的问题,它脱离生死轮回,而这种脱离生死轮回的学说,在世界史上是没有的事情。、*世界上宗教讲的是神我;哲学讲的是本体我,或者心或者物;而科学讲的是各部分的现象、各部分的不同的我,这是科分,科就是科学分别、分析,是分合问题。科学也就是把大的分析成小的、小的分析成更小的,从分合里找出最后的依据,也就是科学我、也可以说是科技我,总是找出一个最小的东西作为依据。在印度有所谓极微的说法,现在是这个夸克,认为最小的夸克还不是最小的,还可以分。

  所以世间学都是从有为法找出一部分作其它一切有为法的根据,出不了这个圈子,它不认识所谓二无我所显的真如、所显的那个真理,世间都不理解的东西,只有佛教发现了这个东西,所以,它面向的就是真如、真理。它所谓的真理就是真如,这个真如跟世间所有的有为法不一样,不一样在什么地方?主要是它没有我、没有常,无我、无常,有我、有常的这种都是世间学,要彻底没有我、没有常的是出世间学,两种学问是不能混同。所以说是有方向性的问题。

  慈氏学正是把释迦学、或者整个的佛陀学,都给它一个作为方向性方面的保障,作一种更进一步的彻底的解释,为了要把佛陀学不变质,才有真正的慈氏学出现在世间。因为它有两种庄严:《庄严现观颂》,《庄严经藏颂》,这庄严就是为对治对佛陀学丑化的问题,才有庄严;两种辨别:一是《辩中边颂》,一种是《辩法法性颂》,还有就是叫《无上相续颂》,他这五个颂子,正是整个捍卫了佛陀学的方向性,不被歪曲。

  所以我们在末世的时候,很容易把佛陀学给丑化了、给歪曲了,看起来应该把慈氏这五个颂子、所有注解深入地开发出来,这是唯一能认识佛教出世间性质的门径,否则所谓的华化佛教都已经变质、都已经变成世间学了。

  慈氏学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说它的特点就是要捍卫佛陀学的正确性,使方向性不被改变。所以慈氏学对向的一个是真如,一个是无住涅磐,在慈氏五个颂子里的表现,一是圆成实性,一个就是现观。这两个方向性问题,绝不能随便忽略。所以咱们讲五纲就是把出世间学的学问的特点,有别于世间学的地方揭发出来。

  上次我们也讲到信息社会,根据上次讲的,再讲一讲信息社会的问题。色声香味触,在佛教里讲的是所造色,坚湿暖动在佛教里叫能造色,是大种。上次也讲到声色方面可以作信息用,就是它可以作能诠,就是代表其它事物的符号、信息,色声是有这方面的作用,用声音作表示,写字,都可以代表其它事物。而香味触这三种,都不能作符号,不能代表其它事物。

  比如“火”,可以用这个“火”字、声音表示火,要是拿热的东西当符号的话,那你说火的时候就应该烧你的舌头,所以是不能代表的。现在我们所有的声音跟颜色,在电视里、在录音机里,或者在电脑里头,都可以作其它事物的代表,而香味触三种,没法作代表,只能是被表示。

  所以,我们上次也讲到能触跟所触的问题,比如身根,这个器官,我们能感触的东西有大种,坚湿暖动都是身根所接触的东西,香味触,这触,所触也是身根所接触的东西,香是鼻根所接触的东西,味是舌根所接触的东西。这接触的东西一方面是它器官的问题,器官就是能触,香味触是所触,所以,内有根身,有五根,外有色声香味触,一个能触、一个所触,身根对所触的东西就有坚湿暖等,能触就是身根,舌根和鼻根。

  前头我们也讲过,这个身根、舌根、鼻根这三种都要和所触的东西接触在一起、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感觉,这种就是叫合中知,跟色法、声音不同。色法必须要离中知,就是色根跟所触要离开才能感知,所以这里内部有五个能触的东西,外部有五个所触的东西,有能触所触,尤其身根,对坚湿暖动,能触、所触,原因是我们有五根。

  我们的五根,是阿赖耶识种子生起内五根色法现行的时候,第八识执受它,才有感觉作用,这色法是有受生起,外五处本身没有受心所生起的可能,内五处跟外五处的不同是,内五处有受生起,外五处没有受,没有生起的可能。

  所以现在我们希望大家知道的就是所触的、能触的都是色法。前头咱们说过,色法对色法才有变碍跟变坏,所谓佛教对色法的定义是变碍或变坏,在碍的方面起很多变化,在破坏方面起许多变化,没有障碍也就没有坏的问题。所以内六个处跟外的六个色境形成一个能触跟所触,这两种色法,一个内一个外,就好象是主观跟客观,内外不同的方面,也就是形成了我们所谓的主观跟客观两大世界的对垒,所以我们现在要把佛教里面的色法来剖析一下。

  内、外色就有被碍、被破坏的问题,如果没有内色,就显现不出外色的变碍变坏,这两种色法放在一起就很明显了。但是,这里头我们要多讲一点,这里它物理有三态,气体、液体、固体都受温度的左右,你别看地球怎么硬,它也是在一个适当的温度的范围里存在,要不不会这么硬,它的硬度也受温度的影响,就如同水结冰,三九的冰跟刚冻的冰不一样,它所谓以温度、热度为杠杆。尤其在我们身体37度的时候还可以,这个色法,外面的温度一高,我们就要想法加点冷的力度,要冷的时候,就要加件衣服了。

  所以,看起来温度对于色法是影响很大,就是温度对坚湿动三种,暖的程度不同就形成不同的情况。色法是变碍、或者很硬、它可以障碍内色不能通过,这个内色跟外色都受这个暖的影响很大,地球要是温度增强到跟太阳的热度一样高,恐怕我们这个身体跟地球都不存在了,都变成火了。是不是有一种动物,它的根器它的内色可以适合于高温,咱们还不能断定,但是我们人类,这五种色根只能在一定温度里头存在,只是在一定温度里存在,不过就是级别不同,这地方就显出来了。

  所以你说它坚硬,我们认为它坚硬的地方、有碍的地方好象通不过,实际上是在一定的、相应的温度里头发挥作用,在一定的温度里头我们的内色和外色适合这么一种互相对待、互相障碍的地方,要超过这个温度就无所谓对待问题、没有变碍问题了,只有变坏问题了,就没有硬度的问题了。所以这个问题呢,你不能看它色法跟硬度的能障碍性是视觉的,而且它时时刻刻视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就拿现在地球来说,虽然它在一定的温度里存在,但是还是随着温度不同的变化它变化,不是决定的,不是固定的。

  那么内色跟外色接触的问题,就有一个能触所触的问题,有个能取所取的问题,有个主、客这样的问题,造成我们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

  我们今天要讲一下五种遍行心所,里头也有触心所,触心所跟能触所触是什么样的关系?尤其我们说是阿赖耶识变现的,内变色根、外变色境,一方面色境是没有受心所相应,而内色,色根是有受相应的,有受、有无受,这都是能受所受的问题,离不开能受所受的问题,也离不开阿赖耶识的种子。

  阿赖耶识内变根身,变了以后,它种子生起以后,还有种子执受,如果没有阿赖耶识的执受,也就没有感觉。外面的器世间也是种子变现的,并没有外在的法我,就是咱们说的,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也没有常一不变的东西在外头。

  但是,我们说五种遍行心所,这个触,在色法上,能触跟所触是什么关系?这问题是很大的,虽然是能触所触都不是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生,它再储存,离不开种子。但是,内部的色法与外部的色法,一个根、一个境,根跟遍行心所的触是怎么回事情?

  遍行心所的触,以前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在《成唯识论》里讲的,在第三卷里,所以我们把这个触心所,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要弄清楚,这是关键性的问题。因为一切讲唯识学,都是在能的方面,这个触也是能动,它不象色法上那个所触,它跟内部的能触跟外部的触,一个境的触,一个根的触,一个色的触,一个心所的触,形成什么关系?这很重要。下面念一下,底下再细分析。心所的触,它触境为心,是能触,绝对能触,它的定义是什么?

  “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令心心所触境为性”。这是它给的定义,大家可以回去翻到《成唯识论》第三卷第一页。“触谓三和分别变异”,三种和在一起分别变异,这心心所为心,主要是三和分别变异,三和是怎么讲呢?就是根、境加上心,三种和,在和合的时候都有变异,触心所对这三种和合的变异有分别作用,尤其对根的方面的变化,三种和合,根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在器官的变化,器官跟三种变化在一起的时候,触心所能够分别这种变化,这样引起了心所的了解,其它心所的了解,触的心所能够有三和合以后,它又分别这三和合不同变异的情况,使其它心所有法能了解。

  作为…

《摄大乘论 第6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67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