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67讲

  第67讲:第三品(五纲十修第4讲)

  (1996年5月12日)  

  上次咱们讲到色与触,今天还要把这个能触跟所触再讲一下。五处讲的是我们的内五处,眼耳鼻舌身,所触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个色声香味触应该翻成所触,前面的五个内处也是色,五外处也是色,色跟色碰在一起,于是世亲有时候解释六内处,就是五根,五根就是五识上边的色功能,把根跟五识不再分开了,实际上我们人的接触的外境,都是由内六处跟外五处的接触。

  我们自从身体降生以来,跟外界的接触,就是两种色,一种色境、一种色根,可是内五色跟内五识分不大开,提到内五识的时候,就附带的也提到内五根,五种色根,它们是很密切的。

  为什么我们又提所触能触呢?过去大家也听说过,一个人要闹病的时候,叫四大不调,身体、五根所在的地方,它的坚湿暖动不调和,就造成疾病。为什么我提这个四大不调呢?我看,无论内部跟外部的色,都有四大不调的问题。好象就是今年特别旱,就是湿少了的问题,要是涝呢,就是湿太多了。所以,外部自然界也有四大不调,从人的环境上来说,跟他内部身体来说,两方面都有坚湿暖动不调和的问题。

  这坚湿暖动在佛教里叫大种,前头也提过,是色法的一种根本,色声香味触,内处所触,它是以坚湿暖动为根本,离不开坚湿暖动。所以坚湿暖动叫大种,能造色,跟现在一般的物理上的说法有所不同。而现在西方注意的形色,佛教说形色是显色的一种表现,并不是真有的,是假有的,色声香味触又是坚湿暖动上头生出来的,所造色,是坚湿暖动造成的色。所以在佛教里说呢,主要是坚湿暖动为物质基础。

  这个物质基础的坚湿暖动的坚,大家都很注意,象我们站立在一个地方,也是有个坚的问题,躺在一个地方也有坚的问题。坚呢,好象在色法上比较重要。前头我们说,色法的定义有一个叫变碍、也叫变坏,坚跟变碍有特别的关系,你要想出这个房间的话,必须从门、不能从墙出去,就是坚跟变碍的问题。这地方,要是碍生了问题的话,坚要生了问题的话,好象要地震了、要地陷了,这都属于变碍发生问题、或是坚发生问题。

  一般我们认为色法都是坚为主要的,它能障碍的话,好象最重要。坚也是跟坚湿暖动四种大种是分不开的,都受热的影响,达到多少度的时候,于是气变成水,冷的时候变成冰,表面上看是坚湿暖动的暖发生作用大,实际上四种互相间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物质有一种前头跟后头相似的情况更厉害,很强烈的,所以一般人都认为色法是最基本的,因为它有坚硬不变的表现。所以前头我们也讲过,就是人往往在色上发生颠倒,本来不是常的他认为是常的,就因为他瞅着是固定不变的,前刹那是这么硬,后刹那还是这么硬,人很容易生出一种错觉,这是色法的方面。

  可是色法的坚湿暖动的四大种,它们是互相有影响,火要大的话,水也可以灭火,气把这东西吹干了,把火吹灭了,类似种种的问题,小至我们身体里头四大不调的问题很显著。所以无论是内部的身体、外部的自然环境,都有坚湿暖动的不调和的问题,如果内部发生坚湿暖动不调和的问题,就是疾病,就得请大夫、吃药解决,外部如果发生了四大不调和的时候,那问题就更多了。现在闹水灾、火灾啊,森林大火,想办法扑灭的话,就要用一种药来灭。

  四大不调还得从四大调和方面来解决问题,那就是我们内部的四大不调就形成疾病,形成疾病以后,就得用药物治疗;外部的四大不调,也得修水坝、灭火等等。

  不但自然界有四大不调,人在社会上也有四大不调,饥饿问题也是,太冷了,受不了了,也是四大不调的问题等等。象外部环境的四大不调呢,就需要用自然科学来解决,在社会上的四大不调呢,就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解决。

  我们底下就讲能遍计跟所遍计的问题。这能遍计跟所遍计呢,是一个我们人的整个的问题。为什么说是整个的问题呢?就是说跟世界观、人生观、跟对于社会的认识、对于宇宙的认识、整个认识有关系。

  前面我们屡次讲这个问题,就是了别识,了别识就是指的当前我们这个画面,这画面里头是整个的,里头有你所对的境,有能对的根、识,整个的,对这个整个的图象,你没法分开它,不象我们单提出说眼睛看色,眼识来识别色的话,那是单提出来讲。一个人生下来所接触的,一天所接触的事物来说,都是整个画面。所以我们特别讲这个唯识呢,就是唯了别识,唯了别识的能触跟所触,都在内,连识体都在内,根、境、识,都在一个整个的图象里头显现出来。

  所谓显现是什么意思?显现,就好比是天黑的时候看不见东西,用灯一照,都显现出来了,这就叫显现。在我们一天所碰到的问题都是整个显现出的画面,是一个图景。问题是你怎么分析这个图景?问题最主要的是里头有能分别跟所分别,有能遍计跟所遍计,刚才说能触跟所触方面。

  整个的一个图景显现出来,我们怎么认识这个图景?怎么处理这个图景?这都是问题。这个能分别、所分别,以至于能遍计跟所遍计,这个任何的所遍计、所分别,它都离不开能的方面,有所的时候,一定有能,有能的时候却不一定有所,这个问题大家要注意。

  刚才说四大不调怎么有办法的时候,那叫问道,能遍计跟所遍计,要调查调查到底是怎么回事情,了解了解所遍计方面。了解完了,能遍计就出个主意,说应该怎么处理。在世间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调查研究,那所遍计多半是,以提供根据的这个第八识已经提供了一种根据、原由了,来根据原由、依据来调查,然后研究怎么处理。

  如同自然科学里头也是这样实验,也是把所有资料通过使它变化,然后看它内部怎样,自然科学主要是分合的问题,大的分成小的,小的里头看怎么样。社会科学就更复杂一点了,那要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所以这也有个调整问题,也有不调和,我们怎么调和的问题,调和以前要作深入研究或者深入试验,这样,还设计一种机械的东西等等,一种什么手段。

  我为什么提这个,就是这个能遍计跟所遍计,它也是个整体,也很难把它分开,人要处理一件事情的话,就是处理不调和。所谓不调和呢,多半是由四大不调引起的,由色法的所谓大种,四大不调。过去咱们说四大不调是指的身体上出了毛病,我们现在觉得这不只是身体上的问题,就是环境上的问题照旧有四大不调的问题,就是人类,一个饮食、一个冷暖的问题,都有四大问题,坚湿暖动,调和还是不调和。

  所以大家可以看佛教怎么样分析色法,色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再来进一步分析能遍计跟所遍计到底是怎么回事?我的意思是这样分析,处理世间事物,离不开能遍计跟所遍计的问题,也离不开要处理的坚湿暖动的不调和的问题,当然在社会方面来说,比自然环境更复杂一点,那就是有人的互相行为不同,造成不同的结果。世间的东西怎么处理呢?就是由能遍计方面作调查研究,或者作试验,设计一种方法,来解决所谓四大不调,大半的不调多出于坚湿暖等方面,社会的不调可能复杂的多,因为它里头已经关涉到每人的身语意业,关涉到贪嗔痴这样的问题,所以社会科学呢,处理问题更要复杂,那就是能遍计跟所遍计的问题更突出了。这是世间的一种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调和,需要处理,需要设计改变。

  而进一步来讲,所谓能对治所对治问题,这问题牵涉到出世间问题,这是要把不管人生、不管宇宙,整个要有所改变、重新设计的问题,所以这个工程呢,更特别。一般人只知道有些矛盾或者不太平,治安问题等等。那还是属于世间问题,到了出世间问题,要彻底要解决宇宙人生、彻底改变的问题,这个彻底改变跟世间的所谓设计师不一样,讲战略、讲人生根本种种问题。而世间那还没有找到人生因果到底怎么回事,世间对因果问题,它是只是部分解决,没有真正达到因缘的问题,只是增上缘的问题,所以它搞的因果并不彻底。

  前次我们说到“信”的问题,信的对向就是实、德、能,这三点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就是佛教最主要的问题是真实问题。德,上次也提到,它是指的真、美、善,真是指的真实,美善好象指的德的方面。能呢,就指的因果问题,你做的要合乎因果规律的话,就会有好的效益,不合乎规律的话,你就不会得到好的效益,所以人相信的东西出不了这三方面。

  这三方面最主要的是能对治跟所对治的问题,这是佛教独有的,解决世间问题的话,儒家道家都有它一套。儒家就是讲人跟人之间“和为贵”,它把人的行为、行动都用一个和,所谓视听言动都要有一个规范。它的规范多半指的现前的社会,现前的家庭跟社会,有一个设计,这个设计也很全面,把人应该怎么算合乎规律,怎么算不合乎规律,这个合乎规律跟不合乎规律,它有一种说法,也有一个我们不和的话,怎么想法和,就刚才说的不调和怎么想法调和,这样的问题。无论你是内部的事物、外部的事物,整个人的环境都有不调和使之调和的问题。

  最主要的世间哲学是就世间范围已经有的、已成的情况、现成的情况来下手解决问题,就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或社会人、跟很多的人的关系,这样现成问题来想法处理调和。而佛教的能对治跟所对治的问题,这个是不是也有调和跟不调和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个,佛教很早就提出来,有障碍,障碍还很厉害,这障碍比色法的变碍,还厉害,所谓烦恼障、所知障,这个障,一般人不觉得,怎么叫障啊?出户游步,出去非要经过门,那个障,我知道,有个烦恼障、所知障?障碍住谁了?

  这个障对佛教来说太重要了,它第一,在真理上不合乎真理,第二在善、恶上非常坏,第三它不合乎因果关系,要这么下去,一个人净受罪去了。所以这个怎么说这个世间所谓调和不调和,在佛教里边有…

《摄大乘论 第67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68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