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講:第叁品(第1頁第14行)
(1994年12月25日)
“唯識爲性,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講這個,這段在無性釋裏頭講的很清楚,很重要。無性釋解釋什麼叫虛妄分別?虛妄分別就是所取能取的虛妄分別,簡單說起來就是能所的分別,這能就是主觀方面的,所就是客觀方面的。
所有前頭所說的這些了別識,也可以說是圖景識。身者,身就是六內處,眼耳鼻舌身,這是根,根本身,是有一定系列,有一定的模式,也都是識,了別識,除了了別識以外,沒有旁的東西,連所受的色聲香味觸,本身也是了別識,離開了別識以外,圖景識以外,並沒有其他的東西,並沒有除識以外的東西。
這些識,圖景識、系列識、了別識,它都是由能取所取的虛妄分別來安立,來顯示。那虛妄分別指的就是能所的分別、有無的分別、一異的分別、斷常的分別,等等。所以我們看一個系列的識,或者一個圖景的識,本身都是由種種的虛妄分別所構成。我們爲什麼叫它圖景識或了別識呢?它就好象一個圖畫一樣,一個系列,有個模式。
所謂虛妄分別,這裏頭包含問題很多的。基本問題呢,象能、所就是很重要的分別。這些分別都是不如理的分別、是顛倒的分別、是虛妄的分別。
怎麼叫唯識爲性呢?這唯識還是唯了別識的意思,這種了別識,把見分相分都包括在內了。唯識爲性,無性解釋,“唯識爲性者,由邪分別二分顯現”,邪分別也就是虛妄分別,本來能所分別不是二分,可是邪分別爲二分顯現,本來能取所取是不能夠,只是自體分上,見分相分並沒有所取能取。所取、能取都是指遍計所執性的,二種我,能取就是一種人我,所取就是法我。
唯識爲性,把見分相分都包括在內了,這樣的識體,這樣的了別識,是由邪分別二分顯現,本來不是二分,它分作二分來顯。“實唯是識”,實際上就是一個識,就是一個自體分。
“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這無所有指的就是所取方面,非真實義,指的是能取方面,這個能取、所取都是有義、有對向。前頭說遍計所執指的二我實際就是二義,兩種義,義,就是所對的。上次咱們也講了,一個語言所诠,一個識所緣的。這個本來是只是自證分上、自體分上的見分跟相分,這二分,不能離開,都是一個自證分,可是在這個虛妄分別或者是邪分別的時候,就把見分作爲能取,把相分作爲所取。能取就是人我,所取就是法我。
在自體分上無所謂二,見分相分都是自體分上的兩分,並不是決定能夠分開,作二分。所以這地方講了是“是無所有,非真實義顯現所依”。這能取方面呢,非真實義,所取呢,無所有。所取這方面呢,所取就是法我,也就是獨立存在跟常一不變的對象,根本沒有。這見分方面,認爲見分就是能取,這是非真實義。
非真實,上次咱們談過,它是一種顛倒錯亂的,就依他起性來說,它並沒有一個能取對所取,但是他認爲有,這就是一種顛倒。見分相分,是執著這種能取所取的所依,要沒有見分相分的話,他的執著就沒有所依據的。就如同第七識以第八識見分爲我,它所執的我根本沒有,那麼只好以阿賴耶識相似相續的見分作爲這個我的根據,只能是根據。所以見分相分,就是所取能取的根據,執著這種能取所取的一種根據,不是完全沒有根據的。
“此二皆是遍計所執”,能取所取都是遍計所執,無性釋,就是抓住這個所取能取的分別講虛妄分別。上次我們提到這個問題,這個無所有的所取,跟非真實的能取方面,譬喻按兩條線,拿幾何學裏頭點、線、面來作譬喻,點,也是有結構,也有用什麼來組成的問題,線,當然也是個結構,它以點作組成的材料,面,以線作組成的材料,但是問題呢?線是怎麼穿起來的,點是怎麼彙集起來的?面,是怎麼累積起來的?線中間,是前後、左右都能夠有貫穿的一條線?
所以我們拿一條線,表示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我,前刹那跟後刹那能有一個貫穿的東西,有沒有這東西?還是前刹那跟後刹那是一個還是兩個?還是非一非異?
在空間上說,這是在縱的方面講,橫的方面來講,左右上下,有什麼聯系?左右,成爲一個東西?還是兩個東西?上下,成爲一個東西?還是兩個東西?我們暫且拿線前後貫穿,是有一個前後貫穿的東西?假設認爲有個前後貫穿的東西,那麼這個就是可以說是個獨立存在的東西,可以說是常一不變的東西,我們認識一切事物,腦子裏都有這麼一個東西,貫穿的。是不是有這東西?前頭跟後頭是一個還是兩個?是一還是異?
這一跟異,前頭我們說能跟所,是虛妄分別,一跟異,有跟無,這些都是虛妄分別,前後、一異,是相同的東西還是不相同的東西?這問題很嚴重。你要承認前刹那跟後刹那,是一個東西,那就是沒有什麼可說,因爲應該是刹那刹那生滅,前刹那跟後刹那是一個的話,那無所謂生滅了。
象我能喝水,前刹那沒喝,後刹那喝了,中間有一個同一的東西嗎?有沒有同一的東西?在我們認識裏頭,認爲有同一的東西,但事實上呢,是不是有同一的東西?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你說我們怎麼能證明,喝水以前跟喝水以後是中間一個同一內容的東西?能不能證明?所以所取跟能取,這水跟能喝的,這是兩條線,這兩條線有沒有,一個能取一個所取,還是前後是兩個東西,不是一個東西?
我們出氣入氣,這空氣好象是氣體,氣體通過鼻孔、口腔,它就有所謂呼,有所謂吸,這呼跟吸,也是一個分別,來往,但是這是不是一個東西?這呼,呼的氣跟吸的氣是不是一個氣,還是兩個氣?所以以前我也講,爲什麼需要阿賴耶識?這個相似相續前後並不完全是一個,也不是兩個。
這不是一個,怎麼能相似相續?假設認爲要有一個我,一個能貫穿前後的我,那問題就簡單了,要是我們不承認前後有一個共同的東西,那就麻煩了,那就必須得找阿賴耶識來解決問題不可。必須有一個顯性、一個隱性的東西,這麼交替著,才能解決這個相續的問題。
所以這個所取能取是不是兩條線?怎麼貫穿下來的?是不是?你要承認它是兩條線,那前後怎麼貫穿下來?我們覺得這兩條線,這個語言,前頭說過名言種子,名言,有一定的貫穿力,前後。
這是什麼?這是茶杯。這是,這一“這”,就打破了前後關系,茶杯,前刹那是茶杯,後刹那還是茶杯,給它起個名,說“這是什麼?”“這是茶杯”,起一個茶杯的名字,就把前後給打破了,前頭刹那是茶杯,後頭刹那也是茶杯。(換錄音帶)
不過這個貫穿是假安立,是假設的,你可以承認它,可以不承認。因爲語言是方便。但是我見、法我見跟人我見,這個貫穿力很大,它認爲前後就是一個東西,上下左右四方,雖然它是結構,但是它是一體的,所以不管你哪一個系列的東西,它裏頭都有一個貫穿的問題。
這個貫穿呢,前後到底怎麼貫穿起來的,當然跟阿賴耶識是有關系的,跟阿賴耶識有關系,又根據什麼呢?阿賴耶識是受熏習的,它熏習是有我見熏習,有貪、嗔、癡,煩惱的熏習,還有善惡業的熏習,這些熏習都構成了阿賴耶識的相似相續,實際上是相似相續的問題。
但是我們的認識呢,是把相似相續當作前後一致的東西,能貫穿一切的東西,有貫穿一切的東西。一個貫穿、一個相續,這本來是兩回事情,可這個貫穿是以相續爲根據的,那個貫穿的東西根本沒有,根本不存在。
你說能承認它有個能貫穿的東西嗎?你說,我喝水,有沒有這麼一個東西說:我喝完了,我沒喝,我喝完了,是不是有這個東西?就是“我思故我在”,是不是因爲思就有我?
所以我最近常常談這個問題,就是釋迦牟尼發現了我跟蘊是兩個東西,不是一個東西,我覺得這是一個開天辟地的一件大事,世界上沒有的事情。他就是把貫穿跟相續分開,我們任何的人的認識裏頭,對這個東西分不開,尤其對法我方面,也是這樣子。
所以任何一個結構,都有一個貫穿跟相續的問題,但是到底是貫穿呢?還是相續?這是問題的焦點。好象是相差不遠,老子說“爲知與否”,肯定跟否定相去幾何?相去微乎其微,但這裏頭形成了兩個世界,一個有我的世界,一個無我的世界。
當然剛才說相續的問題還是很複雜,必須請出來阿賴耶識來解決,但阿賴耶識是被熏習的,主要還是靠這個起惑造業來解決問題,起惑造業就有這個問題,我見、法我見,人我見,這是基本的問題。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跟法我見有關系的,就跟那個所取的裏頭貫穿的有關系,可這樣熏成種子呢,這種子它本身前後也有個相生牽引,能生起、能牽引,也跟我見、煩惱、跟業有關系。所以染汙的相續,有我世界的相續,就是這個我們生死輪回、惡性循環或是良性循環。
所以說兩條線,是兩條線,是線呢,還是不是線?兩條,是一條,還是兩條?這也有構成的問題。所以這事情都有兩方面,這兩方面,怎麼看,這問題也是很大的。剛才我們說能跟所的問題,有跟無的問題,這個老子曾經說過這話,“有無相生,難易相衡,長短相形,高下相輕,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他舉了六對,六個兩方面。那麼,中論上講八不,一異、斷常、生滅、來去。
孔子也注意這問題,他也注意這兩端的問題,他有一次說,……謂于我,我沒有一定答複他的能力,但是我要扣其兩端而結,問他,把他這個問題發生的究竟來解決,主要他是“扣其兩端而結”,把它的兩端都給找出來,找出邊際,研究他的兩邊。還有就是“喜怒未發之謂中”,喜怒也是兩端,它這未發之中,中國很注意這中,中道之中,喜怒未發之謂中,跟無記有關系,未發就是無記。
我總覺得儒家跟道家的東西,主要是有無相生,無到底是什麼?無並不是完全沒有的東西,這有無相生的問題,只能是按照阿賴耶識受熏,現行生種子、種子生現行,只能按這個原理來解釋,其它沒法兒解釋。就是我們所謂隱性跟顯性的問題,你要解決相似相續的問題,就非……,現行的東西的顯性,必須它熏成種子成爲隱性,這樣的交替發展,才能構成相續,而不是貫穿的問題。
所以這裏,我們認爲真實的東西必須是有我的,而實際上呢,必須無我,才能構成相似相續。構成染汙的、雜染的相似相續,都因爲你自己執有我、二我,造成惡性循環。這個有跟無,這種子跟現行,現行跟熏習種子,它都同時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跟這個,常常用秤的兩端,一生一滅,都是同時的,因果是同時的。
但是呢,以前我們也講過,有不同時的,那是種子生種子必須是異時,底下還要講時間問題,叁世,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怎麼構成?時間也是一個,有圖景識,有系列識,有一個了別識,有一套分別、了別。時間的了別,底下要講,這個以前也談過,種子生種子,都是隱性跟隱性方面的關系,不是顯性跟隱性,不是隱性跟顯性,是隱性本身的關系,不是一下就貫穿下去,也是相似相續的,但是種子跟種子必須不同時,底下我們要講時間問題,是不是跟這個種子生種子有關系,可以考慮。(結束,只一盤帶)
《攝大乘論 第34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