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講:第叁品(第1頁第15行)
(1994年1月8日)
叁能相問題,也就是叁自性,叁自性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它能界定有、無,有跟空,什麼是有?什麼是沒有?什麼是真正的有?以前我們也談過,就是拿點、線跟面來作分析,點實際上也是更小的點組成,線呢,是點組成,面是線組成。問題是它是怎麼組成的,極小的點,然後組成比較粗大的點,它組成就是粘結在一起。
這粘結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看起來色法方面來說,主要是一個分跟合的問題,分合之間就有一個粘著的問題,也是貫穿問題。由小點到大點,之間有一個粘著跟貫穿問題,大家應該注意,粘和劑是構成的一個聯系的東西,這貫穿,就是把許多點變成一個,就是形成一條線。
許多的點,不但粘著在一起,還貫穿在一起,貫穿成一體,這問題就是貫穿成一的問題,這就是構成了所謂遍計所執性裏頭的那種根本沒有的那個義,沒有的那個獨立存在,因爲這麼一貫穿,就形成了一個獨立存在、形成了一個常一不變的我體,這就形成了遍計所執性的根本沒有的那個對向,根本沒有的義,也就是根本沒有的那個我。
所以咱們說的我是個什麼東西呢?實際上就是一個能夠貫穿一切的東西,我見是穿透性很強的,這我見跟語言、名言種子有些關系,根本沒一個整個的東西,一下子貫穿起來就成了一個整個的,它打破了時間跟空間,前刹那跟後刹那,它成爲了一個東西,就是前刹那跟後刹那貫穿起來了,上下四方也貫穿起來了。
一個是,我們可以想象,這貪、嗔、癡這種煩惱,它是有粘結性的,我見是穿透性的,所以這粘結性的東西是以穿透性的東西作基礎,任何的事情都是相似相續的、非一非異的、前刹那跟後刹那並不是一個東西,也不是兩個東西,上下四方左右也是一樣,不能構成一個整個東西,所以構成整個的東西,就有個粘著的問題,有個貫穿的問題,這個粘著跟貫穿的東西,在我們相續身裏頭,就是貪、嗔、癡,這個所謂煩惱障跟所知障,人我法我,二見。
遍計所執性的東西,貫穿的東西,根本沒有這個貫穿的東西,認爲有這個貫穿的東西,這個貫穿的東西就是我、就是義,就是對向,也就是我們普通生死輪回的對向、所謂的境界。所以我們一起心、一動念,就有個境界問題,用語言、用名言,就有名言所诠的義的問題。這個境界跟義,實在是一點都沒影像的東西,認爲它好象有個影像,認爲也要有個根據,也有個緣由,那個緣由,就是依他起性,就是現在談的了別識、圖景識。
圖景識裏頭,就是了別識裏頭,並不能離開圖景識以外,或者了別識以外,還有任何的東西。你要認爲有貫穿一切的東西,那就是有一個另外的東西,超出這相似相續東西以外的東西。那實際上,一個圖景識、一個了別識裏頭,它是單層的,不是雙層次的,是單層次的,我們一般人都認爲它是雙層次的,認爲是我們這個圖景識以外,了別識以外還有一個存在,那個存在決定我們的意識、認識。可是我們說圖景識跟了別識是單層次的,並沒有離開圖景識以外還有一個什麼境界、一個存在的東西,那個存在、那個境界是絕對沒有的,一點影象沒有的,就是我們增益的。
我們可以引現在的問題,現在我們要找那個最後的東西,科學上找最後的東西,或者最初的東西,常常就是找圖景識以外的東西、了別識以外的東西。前兩天《參考消息》上說歐洲現在搞地下工程,要模擬宇宙最開始時候的一個大爆炸,這個大爆炸,因爲有這個大爆炸,才有世界,才有了宇宙。這個大爆炸是最初的東西?最後的東西?
這是很大的問題。其實大爆炸本身,它也是有條件的,大爆炸的形成,已經是表現了宇宙的開始,到大爆炸並不能代表宇宙最初的情況,也不能代表它最後的情況,我們拿大爆炸當一個了別識,或者我們想象這麼一個景象,這個是不是宇宙的開始呢?要認爲它是宇宙的開始的話,那就等于沒原因,大爆炸以前沒有東西,大爆炸是陡然形成的,“天産石猴”,這東西沒有來源,它不會沒有來源。
假設我們認爲這宇宙是有來源的,不應該就是本身就是大爆炸,大爆炸還有另外一個開始的東西,就好象我們中國所說的“一化天開”,盤古。這一化,以前有東西沒有?以爲以前沒有東西,那就如同以爲大爆炸以前沒有東西一樣。
所以這種想法,都是想象有另外一個絕對存在,就刨出單層次的東西,只是圖景識、了別識以外,就是說圖景識、了別識,這個以外並沒有東西。認爲它是開始第一個,于是拿這個開始第一個當成絕對東西。所以這裏頭就有賦予這個,本來這個大爆炸可以看作圖景識,你賦予它裏頭有一個絕對的東西,以爲跟你所想象的雙層次的東西有關系。
所以我們的世界裏頭,總覺得現在當前所看到的東西以外,還有個決定圖景識的東西,一個存在,存在決定意識,那個存在,那個雙層的存在,根本沒有,根本不存在。這根本不存在的東西,反倒我們認爲更是絕對的,更是最後的或者是最初的,使它絕對化。
所以這個義、這個對向、這個境界,很奇怪,本來沒有卻認爲它是比其它的有、其它的存在更真實、更可靠,是我們背後的支撐點。
(“此中何者遍計所執相?謂于無義唯有識中似義顯現。”)
什麼遍計所執性呢?遍計所執的能相呢?就是于無義、根本沒有的這樣一個對向,只有了別識裏頭,認爲有個似義顯現,有這個絕對存在,有個雙層的東西,除了單層以外,有個支持點。你說它本質也好、你說它本體也好,世間的所謂宗教、所謂的哲學,最後的一個絕對東西,它承認它。這雙層次的,這個支撐點,就是我們所謂的義、所謂的對向、所謂的境界。好象我們每天離開這東西不行的樣子。
“似義顯現”,好象有這麼一個東西絕對的存在。你自己審查一下,是不是我們所想的了別識、一個圖景識之外,總有個支撐點?這個支撐點是絕對沒有的,它認爲是有的。似義顯現這個義,好象有這麼個東西,是不是真有呢?
無論哪個宗教,無論哪一家哲學,它都相信有這麼個東西,離開這個東西不成。我們一般人的生活裏頭,好象有這麼個支撐點,離開它不行,離開它就過不下去。不但這樣子,我們搞一套宗教體系,搞一個哲學體系,搞一個我們自己的生活體系,能搞出這樣一個體系來,都是憑借,有一個憑借。
所以什麼是遍計所執性呢?實際上在佛教上,它就是人我跟法我,就是煩惱障跟所知障,二障。用我們現在的話解釋,就是獨立存在、常一不變。釋迦牟尼當初發現了我跟五蘊是兩種東西,不同的,這問題就是把圖景識或者了別識,虛妄分別跟我分開來,能把這二性分開,這是人類沒有過的事情,也就是現在我們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把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能分開,這是最關鍵最關鍵的問題。
因爲什麼?佛教這個無我的體系,跟有我的體系完全不一樣,那就是遍計所執性跟依他起性完全不一樣,更不用說圓成實性。所以我們讀佛書的時候,很容易就把依他起性跟遍計所執性分不開,認爲它講唯識的話,講唯了別識或唯圖景識的時候,已經包含了另外一種第二層次的東西,老是覺得不是單層次,還有雙層次。其實我們要真正要能夠正確地認識佛教的法寶的話,那必須要把什麼是我、什麼是蘊,什麼是遍計所執性、什麼是依他起性分開,兩回事,兩個系統。所以要把唯識學變成唯心論,那是世間哲學,不是佛學。(一面帶結束)
……只有變成單層次的東西,你才能真正認識佛學。所以佛教、佛學在世間學裏頭是特殊的,它是特殊的學科,也不是世間的科學,也不是世間的哲學,更不是世間的宗教。因爲什麼?它就是能把遍計所執性的東西跟依他起性的東西徹底地分開,也就是把有我的世界完全甩開了,你要不過這一關,你要不過這個鴻溝的話,你就沒法兒認識佛學,沒法認識佛教。(休息)
問題是,前刹那跟後刹那是一個,有一個貫穿一致的東西?還是沒有這貫穿一致的東西?問題在這裏。所以我提出,一個是貫穿問題,一個是相續問題。這相續,是前刹那跟後刹那,並不是一個東西,也不是兩個東西;這貫穿,就是前刹那跟後刹那有一個同一的東西,這前刹那後刹那有一個同一的貫穿的東西,那麼這就是我,就是獨立存在的,就是常一不變的。這個東西根本沒有,是人類增益上去的,是唯心的東西。根本沒有認爲是有,就跟剛才說的,那個絕對的存在,那個雙層的存在,貫穿前後的同一個東西。誰能證明有一個同一的東西?恐怕誰也拿不出來,可是人類無論哪一個人,都認爲有這麼個貫穿一切的東西,不但貫穿前刹那後刹那,上下四方左右,都有一個貫穿的問題。是不是真正有這麼個貫穿一切的東西呢?這是佛教的很重要的問題,所以剛才我就談到,釋迦牟尼第一次他就指出,我跟五蘊不是一個東西。
可是我們分不開,我們研究佛學的時候,整個就認爲是我跟五蘊是一個東西,講五蘊的時候也把我擱進去,講唯識的時候,也把這個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東西擱進去,那就變成世間的唯心論。可是這種能夠前後貫穿的東西,根本才是真正的唯心論,人類它就是武斷的、顛倒的、錯亂的,認爲有這麼個東西,認爲有一個貫穿一切的東西,不但一切時間,一切空間都有一個貫穿的東西,不是相似相續的問題。
承認這個貫穿一切的東西,倒好辦,因爲什麼?我們腦子裏頭,完全是那麼回事情,沒有異議。你要不承認反倒問題來了,這怎麼相似相續下去?前些時候我們也談到這個,談到相續的問題,就是承認這個有一個我,有個貫穿一切這樣的東西,那任何事情都好解決,在人類方面好解決。不承認這東西,只承認這相續,前後刹那又非一又非異,這反倒問題不好解決了,所以非要安立阿賴耶識不可,非要安立現行熏種子,種子生現行,非要安立一個隱性的東西、…
《攝大乘論 第35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